国宝小档案
年代: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尺寸:长近1米,高不足0.5米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撰稿人:王征
国人说起家具,历来典故颇多,这不仅隐含了中国古代规矩礼法之繁杂,更能体现出古代匠人对提升当时生活品质的思考。凭几,这件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古典家具,便是其中的典范。
与我们接触过的茶几不同,凭几的功能不是摆放东西,而是古人席地而坐时倚靠在身边,用来支撑身体的。它的功能有点类似拐杖,被衬在肩臂之下,为人的身体架起另一个支撑点,可以缓解长时间端坐的疲劳,甚至可以预防腰间盘突出。只是这种既美观又精巧的实用性家具,随着后来人们逐渐减少的席地而坐的方式,而开始淹没于时光中。明清时期已不常见凭几,现存最完好的当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金漆三足凭几。
金漆三足凭几从外观上来看,长近1米,高不足半米,以木为胎,下有三足,外髹金漆。它的面儿是弧形的,两端高高翘起,作回卷的浪花状。
凭几内侧束腰的位置还嵌有三块象牙板,象牙板上雕刻的是“苍龙教子图”——我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一种,一般由一条大龙和一条小龙组合而成,往往大龙在上面或者前面,而小龙在下面或者后面。这种图案蕴含了人们教育后代早日成材的美好寄托,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这三块牙雕“苍龙教子图”的龙纹各不相同,姿态富于变化,栩栩如生。
凭几外侧的束腰位置则有浮雕的夔龙纹。夔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根据《说文解字》中的描述,它形态似龙,但只有一只足。在凭几的外侧束腰以下的部分,连接腿足的牙条上则有浮雕的流云纹。这些夔龙纹、流云纹的雕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洒脱自然,正可谓“于细微处见功夫”。再看凭几的腿足,共有三条。腿足的上部雕有正张口吐水的龙头,水柱落地后,继而向上翻卷,形成了一组三弯式的腿足。这件凭几整体构思巧妙,制作精细,有典型的清代装饰风格,周身遍布的龙纹又彰显了它的皇家家具的身份,堪称家具艺术中的精品。
三弯式腿足
凭几侧面图
凭几的由来
了解到凭几的功能,我们自然会追想起它的由来,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王位设黼依……左右玉几……诸侯祭祀席……右雕几……筵国宾于牖前亦如之,左彤几。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几和席是组合使用的,它们是一种伴生关系,更近一步来说,几的出现完全是为了配合人的坐姿习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可移动版的椅背,将它与席面、榻面组合,就是古代椅子的雏形。而在万事都在讲“礼”的周代,凭几的使用也难免会受到一些礼法的束约,比如上面那段话还可以透露出,周天子的御座后面设置屏风,御座左、右设置玉几,而诸侯等级以下的人员使用的是除玉几以外的其他材质的几子,而且是在左侧或右侧单一使用。
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想一个场面,周天子坐在中间,他的左右两侧甚至连后面都放着可以依靠的玉几,就好像在身边放了一张环绕180度的沙发,虽然没那么柔软,但是肌肤所触之处都是冰凉润肤的宝玉。天子围绕玉几,可以随意转身看向两侧的大臣,当他与一侧的大臣说话时,便靠向另一侧的玉几,而大臣们的注意力都在天子身上,所以他们不需要大幅度的转身,仅依靠一侧的凭几就足够了。
古代有涵养的人们交流时,喜欢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也就是指出却不说破,所谓的“点到为止”。凭几作为当时人们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家具,自然也多次被古代大贤们当作表达思想的介质。
比如,亚圣孟子有一次将要离开齐国时,有人来挽留他。但是孟子去意已决,不想搭理那人,于是他就靠在凭几上假装打盹,让人家离开;再比如,战国的名士南郭子綦,就曾倚靠着凭几,仰头呼吸,凝神入静,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关于我们熟悉的孔融。东汉末期,孔融被推荐为北海太守。当时袁绍和曹操在中原地区双雄争霸,孔融一向以大贤自居,极其看不上袁、曹二人。后来袁绍的儿子袁谭引兵来犯,孔融为了表示对袁谭的蔑视,在外城已经攻破的情况下,仍然倚着凭几读书,谈笑自若。不过,上天自然不会眷顾形式主义者。当晚内城告急,孔融就因准备不足落荒而逃,而他的老婆孩子都成了敌人的俘虏。这就是除了孔融让梨,又为后世留下的孔融丢妻的典故。
被赋予多层含义的凭几
凭几除了在轶事和典故中作为工具性家具出现,因其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也曾被赋予更深厚的含义,最重的莫过于帝王的托付。《书·顾命》这样记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也就是说帝王倚靠在玉几上,发出了最后的遗命,这又将凭几与帝王的遗愿联系在一起了。《尚书》中也说到,周成王去世前,穿上了象征天子的冕服,并且凭靠着玉几,然后才对诸侯、群臣发出了临终的遗命。之后在《明史·穆宗孝定李太后传》中,凭几直接上升为“托孤之谊”,书中这样记载:“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
当然,凭几的作用不仅如此,当人们在表达孝道时,以及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凭几也是十分重要的。老人由于身体虚弱,往往离不开凭几和手杖这种辅助类工具,他们坐着的时候,用凭几来支撑身体;走路的时候,用手杖来辅助腿足,所以古时一度将几和杖并称。《礼记》中说:“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就是说照顾老人的时候,必须把凭几、手杖都预备好,随时供老人使用。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在得知叔叔淮南王刘安身体欠安后,特意命人送去了凭几和手杖,以表现对叔叔的关心和礼遇。
凭几的发展演变
凭几虽然从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作为古代很常见的家具,留存于世的也有不少。从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期凭几,到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凭几,再到江苏扬州胡场汉墓出土的汉代凭几——早期的凭几都有两条腿足,几面也是平直的。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三条腿足、弧形几面的凭几。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最早的三足弧形凭几出现在安徽马鞍山朱然墓中,是三国时期的。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三足凭几的壁画、明器等,不计其数。可以说三足凭几风行于世400余年。直到隋唐时期,由北方民族带来的以胡床为代表的新型高足家具,渐渐取代了床榻等低矮家具的中心位置,人们由席地而坐改为了垂足而坐,凭几的使用才变得越来越少。但因为凭几有着千余年的使用和发展历史,其独特的造型与结构对随后的高足坐具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椅子上的扶手、椅圈,还有靠背等,都还有着凭几的影子。这使得那些来自北方民族的坐具,从此具有了中华本土文化的特色与身份,也为日后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以后,凭几尽管出现得越来越少,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时有使用。如《金史》记载,凭几仍然是金代皇帝御座前的标配。而三足凭几与榻的固定搭配则成为名士的一种标准形象和精神符号,那些追古思贤、仰慕古代名士之风的人,往往也会选择这类家具,以体现自己的精神追求。比如元代的倪瓒、明代的陈洪绶等著名文人的肖像画中,都有凭几的身影。
不论是为了标志帝王身份,还是仰慕名士风流,抑或是单纯出于功能上的考虑,凭几最终被清代帝王继承了下来。有一幅清宫旧藏的《康熙皇帝读书像》,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中就绘制了一件金漆三足凭几。在画像中,康熙皇帝身穿吉服,正襟危坐在凭几之后,庄重威严。凭几上还放着一本打开的、读到一半的书卷,凭几两侧的书架上也摆满了各式书籍和文玩,整体塑造了康熙皇帝勤奋读书的帝王形象。画中的凭几与故宫所藏的这件极为相似,无论是大小、颜色还是腿足形状都几乎一致,唯独画中凭几的面儿略宽,两端也不上翘。这也许是因为宫中画师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完全写实,也许是因为这件凭几曾经被改造过,更有可能是康熙皇帝拥有不止一件造型相似的凭几。另有一幅藏于故宫的《康熙皇帝像》,同样绘制了一件凭几。画像中,康熙皇帝身着常服,手持念珠,坐在凭几之后,体貌安详。凭几上套着青面黄幔的织套。凭几前摆着供奉佛教八宝的桌案,是一幅念经礼佛的场景。所谓“以图证史”,根据这些宫廷绘画可以看出,凭几与康熙皇帝的生活关系密切,不论是在读书时,还是在礼佛时,皇帝都会用到凭几。
不单如此,凭几的使用还被乾隆皇帝继承了下来。清宫旧藏一幅《乾隆皇帝御容像》,画像中,乾隆帝端坐在一件三足凭几之后,几面儿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支插着梅花的龙纹花插,同时还有一篇刚刚写完的诗文。乾隆帝显然是刚刚写完字,正手持着毛笔,将它放回笔筒之中。仔细辨识诗中的文字,原来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元旦所写的一首御制诗,这一年乾隆皇帝年满70,他在诗中感怀四海升平的同时,也慨叹年华易逝,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