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清(公元1616—1911年)
尺寸:纵33厘米,横30.5厘米
材质:纸本设色
馆藏地: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海南省博物馆
主讲人:秋颖
您好,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是一幅描绘中国古代黎族生活风貌的画卷——《琼黎风俗图》。由于黎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历史仅靠口口相传,所以这幅图文并茂的《琼黎风俗图》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黎族先民的生活风貌
《琼黎风俗图》为清代作品,纵33厘米,横30.5厘米,全画共15开页,纸本,设色。每幅图画的右边均是图画,左边均是对所描绘图画的文字说明。这15幅图画分别描绘的是居处、对歌择偶、纳聘迎娶、聚会饮食、渔猎、耕、采香、运木、采藤、纺织、交易、渡、割鸡跳鬼、传信、斗,图中人物线条简练,采用勾勒填色法绘制而成,生动地再现了清代中期海南岛黎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在海南省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崇敬自然、植棉织锦,他们绣面文身、欢歌曼舞,他们就是几千年来生活在五指山下的古老民族——黎族。那么,这幅描绘了黎族生活的长篇画史都传递了哪些信息呢?
首先,居处图描绘了黎族居住的干栏式船形屋,他们的房屋其实就是船的样子。相传黎族人在3000多年前乘船来到海南岛,上岛之后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他们便把船倒扣过来,以竹木支撑,然后再在上面盖上茅草,就形成了传统民居船形屋了,自此黎族人便开始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直到20世纪50年代,黎族部分地区仍然还保留着这种干栏式船形屋的建筑形式。
在纺织图中,您是否一眼就看到了坐在船形屋边的黎族妇女们正在纺织呢?只见其中一位黎族妇女正在使用纺锤熟练地将去了籽的棉花搓成结实的棉线,另一位黎族妇女手持梭子,席地而坐,在踞腰织机的配合下来回走线,编织着各种花纹图案。踞腰织机是黎族纺织的一种主要工具,由腰带、腰力棍、打纬刀、撑经杆、梭子、挑花刀、整绒梳等组成,而黎族这种传统的纺织技艺至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它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是这个民族的独特史书。
一般黎族女孩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习纺织技术。人们普遍把织锦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女孩子是否能干的标志。制作黎锦服饰主要有纺、染、织、绣四大技艺,该技艺也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已将其列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服饰中清代进贡朝廷的珍品“龙被”最为驰名。“龙被”工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黎族织锦之一。
说到黎锦,不得不提一位伟大的女性人物——黄道婆。元朝时,中国纺织业始祖黄道婆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漂泊到现在的三亚崖城水南村,在此居住了40年。其间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了纺织技艺,后来又带回了家乡。她在家乡把原来一手只能纺一根纱的手摇式踏车,改进为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纱的速度。而且黄道婆在家乡还大力传播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由此推动了长江中下游棉纺织业的发展,掀起了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也造就了“衣被天下”的传奇。
清代,黎族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和采摘作为辅助。在描绘耕种的画面中,三头壮实的公牛正在卖力地耕作。牛作为黎族耕作时的主要劳动力,它们的身上没有耕犁,而是直接在田中踩踏。原来,这种做法叫作“牛踩田”,是黎族的一种特殊的水田耕作方式。一般在春雨降后或者人工引水灌溉后,待土壤饱透,便由一个大人或小孩扬鞭指挥、驱赶着几头甚至十多头牛,反复周转于田间,踩踏田泥至稀烂状态,然后才进行插秧。后来,随着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耕作制度也逐年改革,牛踩田的做法就很少见了。
过去,除了农耕,渔猎也是黎族重要的生产活动。在描绘狩猎的场景中,可以看到黎族男子用镖枪狩猎、用弓箭射鱼。每年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是狩猎的好季节,这个时候黎族青壮年男子会集体上山围猎。进山前,人们还要在村边榕树下或山间路口举行占卜仪式,然后由一人带上几只或十几只猎狗入山驱赶猎物,而其他猎手则守候在山脚的兽路旁,枪击受惊而逃的猎物。此围猎活动是黎族特有的狩猎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打获的猎物,他们采用平均分配法。除了领头者,打中第一枪的猎手可以分到一条兽腿,其余都由出猎者平分,就连猎狗也能分得一份。而猎物的内脏、头、脚则在煮熟后,由全村或者路过的外村人共同享用。假如你走进黎族村寨,就会发现猎手家中悬挂的野兽下颚骨。这是猎手勇猛、能干的象征,意在引来更多的野兽,俗称“猎魂”。随着时代的变迁,黎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通过狩猎获取动物肉食转变为家庭饲养牲畜,同时,传统狩猎的活动也逐渐消失。
黎族人民就这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了解自然、适应自然,创造出了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如《琼黎风俗图》中描绘的诸如运木、传信、交易等独特的风俗。
画卷的创作者
那么,这幅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反映海南黎族风俗的长篇画卷是谁画的呢?这还要从画册封面上签署的题名“明邓廷宣绘琼州黎人风俗图”说起。
邓廷宣是谁?他为什么绘制《琼黎风俗图》呢?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邓廷宣曾作为监察官员奉命随开国大将军沐英前往海南打击海盗。当他上岛之后,对当地黎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把自己对黎族的所见所闻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了,并于1390年绘制完成。
但是,经过书画鉴定专家对纸张和颜料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幅图画的绘制年代应该是清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在此期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功劳,体现泱泱大国的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于是下旨要求各地方官员将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少数民族人体特征、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绘画形式绘制成“皇清职贡图”,一时间引发了绘制民族图画的风气,清代《琼黎风俗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因此,经专家推断,《琼黎风俗图》应该是清乾隆时期的某位画师绘作。
黎族研究的重要史料
目前发现的反映黎族内容的画册共有五部,除了清代《琼黎风俗图》,还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代《琼州海黎图》,现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清代《琼黎一览图》,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清代《琼州黎族风俗图说》,以及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清代《琼黎风俗图说》。虽然它们出自不同画家,题材也不同,但内容却大致相似,都试图从各方面、多角度描绘历史上黎族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对比五部画册,考察了它们的内容、构图、人物等方面后发现,《琼黎风俗图》是其中创作时间较早的一幅,其他四幅都要略晚。
《琼黎风俗图》以一幅幅图画和一诗一文的解释,无声地展示了清代黎族人民一个又一个生产和生活的场景,传递着饱含地理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部清代中晚期的黎族画史,也是中国清朝时期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