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 金镶红蓝宝石冠 明朝皇帝赐予沐氏家族的名贵之物(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通高11.5厘米,直径7~11厘米

出土地: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王家营沐崧夫妇合葬墓

馆藏地:云南省博物馆

图片:邢毅摄

主讲人:陈奕垚

您好,今天我为您介绍一件金灿灿、华丽丽的文物,它就是金镶红蓝宝石冠。

提到云南,我们会想到金庸小说中大理国时期的段正淳、一灯大师段智兴,也会想到传说中天龙八部的部众迦楼罗大鹏金翅鸟。但是,您是否还记得《鹿鼎记》中的沐王府?放眼中华历史五千年,那是一段短暂、相对独立,又给人田园牧歌气息的历史。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1963年,在云南呈贡王家营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沐崧夫妇合葬墓,从中出土了上百件金银器,而金镶红蓝宝石冠便是其中的珍品。金镶红蓝宝石冠造型呈半球形,由内外四层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累叠而成;冠面镶嵌着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50多粒;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并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中以固定冠身。整体来看,金镶红蓝宝石冠上具有艳丽色彩的名贵宝石与黄金交相辉映,显得更加富丽华贵。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

提到沐王府,它的奠基人是沐英。沐英从小双亲亡故,明太祖朱元璋将他收为养子。他经营川藏地区,开拓边疆数千里,洪武十年(1377年)被封为“西平侯”。1381年,沐英辅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他奉命镇守地处边陲的云南,多次平定了西南边境的叛乱,在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就有沐家军大战叛军“象阵”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沐英。

在云南期间,沐英一方面平息地方叛乱,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云南经济,开垦荒地,屯田戍边,并把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居民,仅仅几年时间,就为云南百姓的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沐英在云南的表现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欣慰,在上朝时,朱元璋拍着沐英的肩膀说:“有你镇守云南,我就高枕无忧了。”

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

后来,明朝皇帝命工匠打造金镶红蓝宝石冠,赐予沐氏家族。这顶头冠集中融合了多种工艺技法,如捶揲、錾刻、焊接等,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更显现了明代王侯之物的华贵。

在我国古代的金银器锻造中,工艺大体分为锻造、錾刻、铸造三大领域:锻造是指锤打金属,錾刻指的是用錾刀在金属上雕刻图案,而铸造是将熔化的金属注入铸模之中。往往这三种工艺会在同一作品中出现,相互渗透,赏心悦目;或者是在其工艺领域中被推向极致,回归本源,古朴天然。

其中“锤揲”又被民间称之为“抬钑”,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打制铜饰件出土。隋唐时期,大量的金银器就是用这样的工艺铸造,被称为“锤揲工艺”。这是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一种用手工艺方法把金、银、铜等金属材料,靠打胎、錾花、焊接等技法锻塑成圆雕、浮雕的各种艺术品,以及实用器的成形工艺。隋唐时期锤揲金银器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由于社会需要,实用器中洗脸盆、碗、盘、文房墨盒大多都是用这样的工艺打造而成。首先将红铜烧透,打薄;然后经过反复退火后,在砧子上继续捶打到位,待形状变化后再通过捶打、收拢等做出凹凸部分和底部;如果有浮雕的地方,在砧子上敲出来,然后还需要在松香班上錾刻细纹,让器物看起来浑然天成。

三镶式如意

在金镶红蓝宝石冠上,最明显的就是头顶“如意形”的云冠。

在金镶红蓝宝石冠上,最明显的就是头顶“如意形”的云冠。

提到如意,我们想到的可能是宫廷的皇家器物,可能是表达祝福的成语“万事如意”,还可能是装饰品。但是,实际上最开始“如意”是用作兵器和挠痒痒的工具。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说明如意最开始是皇帝制造的,用来打败蚩尤的兵器。后世把如意改作骨朵,因为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带辟邪的效果。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得知,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的形状,用来表示手触及不到的地方,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在清朝《事物异名录》中有“如意者,古之爪杖也”,也就是现在的痒痒挠。

现在常见的如意经典样式有三种:天官式如意、灵芝式如意和三镶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灵芝式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九鼎如意都是灵芝式如意;另外,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镶嵌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我们便称为“三镶式如意”,金镶红蓝宝石冠就属于三镶式如意。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在战争中作为指挥作战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它在民间及宫廷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常人在远行前,家人或友人都会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的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做随身携带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愿国家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以及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臣下都需要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见,在金镶红蓝宝石冠上装饰如意,同样是表达对沐式家族的美好祝愿,同时还有皇帝心中对沐氏家族地位的认可。

除了如意形的云冠,头冠侧面那至今依旧闪耀的红蓝宝石一样会吸引您的眼球。

金镶红蓝宝石冠上的蓝宝石

除了如意形的云冠,头冠侧面那至今依旧闪耀的红蓝宝石一样会吸引您的眼球。头冠上镶嵌有50多颗红蓝宝石,红宝石在明朝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并且明朝时期有和缅甸有频繁的商贸往来,但蓝宝石之所以大量出现,有一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船队也功不可没,那就是郑和的船队。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明朝航海家。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造大舶,船44丈”,这里的44丈大约是146米。郑和的主船名为“大福号”,其排水量达到2500吨;而90年之后的1492年,哥伦布的主船“圣玛利亚号”,全长仅23米,排水量为120吨。由此可见,明朝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先进。

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经过锡兰山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因为锡兰山国家寺院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圆寂时留下的佛牙,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到锡兰山寺敬佛后,布施了金银物品,并建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得知明朝的船队上装着大量财物,便想据为己有。于是,他诬陷郑和觊觎佛牙,威胁到了锡兰山国家的利益,想要扣留大明的船队。郑和得知消息后,马上离开锡兰山国,去往其他国家继续访问。

头冠侧面图

当郑和返航再次经过锡兰山国时,国王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来到锡兰山国中,还利用郑和不在船上的机会,发兵攻击了大明船队,甚至砍伐树木堵住了郑和回去的道路。郑和在不能回船的情况下,冷静地分析了战局后得出判断:锡兰山军集体攻打船队,那么,都城的防御必然是空虚的。于是,郑和率领随行的2000名将士改变了行军路线,从小路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国的都城。军队破城而入,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人并带回国内。朱棣当时并没有杀锡兰山国的国王,而是网开一面,并派人护送他回到锡兰山国。从此以后,锡兰山国便成为大明王朝的友邦,明朝也获得了锡兰山国的大量宝石和珍品。金镶红蓝宝石冠上的蓝宝石,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锡兰山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关于金镶红蓝宝石冠的故事,就为您介绍到这里。我们由此可见,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不仅为明朝守住了国家的疆域,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