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元1368—1644年)(1 / 1)

083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 杜甫诗中的八位酒仙

国宝小档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每条长128厘米,宽60厘米

材质:纸本淡设色

馆藏地:济南市博物馆

供图:济南市博物馆

主讲人:杨冬梅

今天我为您介绍的是一组明代的屏风,上面是著名画家张翀所绘《饮中八仙图》。杜甫的一首《饮中八仙歌》成为历史长河中略带酒香的一朵浪花,一直令人陶醉至今。明代著名画家张翀将杜甫的这首诗及诗中八位酒仙的醉态,生动地画进了八幅条屏里。

张翀,字子羽,号图南,明末清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的人物画造诣极高,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其作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有收藏。济南市博物馆所珍藏的这八幅《饮中八仙图》屏,为纸本,淡设色,每条长128厘米,宽60厘米。画中这八位酒仙都生活在唐代首都长安,都是大名鼎鼎的人,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才华横溢,豪放豁达,嗜酒无度。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张翀的画作走入唐代的长安,看看他们都是怎样的醉态。

第一幅画的是贺知章。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年时便以文采出众而闻名。武则天证圣元年考中状元,是浙江第一位状元。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深得唐玄宗的赏识。老年时多次请辞,终得恩准。归乡途中,他感慨物是而人非,随口吟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诗好、文好、字好、酒量也好。有一次他喝高了,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竟掉到井里,并在井底呼呼大睡。张翀将贺知章醉眼蒙眬骑在马上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并在画的右上角题杜甫诗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第二幅画的是汝阳郡王李琎。他是唐睿宗皇帝李旦之孙,宠极一时。历史记载,他长得俊秀端正,不仅文、诗俱佳,箭也射得极好,是个文武全才,还与贺知章是诗酒之交。画中描绘了已经喝了三斗酒的李琎去朝拜皇帝时,路遇酒曲车,又馋得流出了口水,恨不能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去。画家准确勾勒出了身份尊贵的李琎尽享醉意的神态。画面的右上方题杜甫的诗句:“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郡王李琎

天宝年间左丞相李适之

诗人、名士崔宗之

第三幅画的是天宝年间的左丞相李适之。他是恒山王李承乾之孙,唐开元年间任通州刺史,以强干见称;天宝元年升为左丞相,后因李林甫陷害而被贬为宜春太守,曾赋诗道:“避嫌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道出了罢相后杯不离手,每日与好友会饮的生活状态。画中所绘李适之正伏案构思,右手竟然擎着酒杯。画面右上方题杜甫诗:“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古人认为长鲸能吸百川之水,李适之每天花费万钱买酒,他的酒量之大如长鲸吸百川一般。

第四幅画的是诗人、名士崔宗之。他是滑州(今河南滑县)人,世袭齐国公,官至侍御史,长得潇洒俊美,常与李白诗酒唱和。画中所绘崔宗之高举酒杯,仰头傲视青天,俊美身姿如玉树临风一般。画面左上方题杜甫诗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第五幅画的是名士苏晋。他是雍州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少年时便文采飞扬。开元年间考取进士,历任崇文馆学士、吏部侍郎等职,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唐玄宗所下圣命,多为苏晋定稿润色。除了诗文之外,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爱好,即礼佛参禅和喝大酒。画中身穿僧衣的苏晋闭目打坐,好像是在念佛,但又心不在焉,刻画了他既向弥勒、又爱杜康的矛盾心理。画面左上方题杜甫诗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名士苏晋

大诗人李白

第六幅画的是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那时就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诗词天赋。开元年间,李白到长安去拜见贺知章,并奉上他的《蜀道难》等诗作。贺知章看后大惊道:“这是太白金星降临人间了吗?”遂称李白为“谪仙”,其“诗仙”之名也由此而来。人们称赞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句正如神来之笔,雄奇豪放、浪漫飘逸、清新脱俗。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曾供职于翰林院,仅一年多就辞官,离开长安后,云游四方。李白的仕途坎坷跌宕,有着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如愿,但这没有改变其豪放不羁、纵情山水、诗情酒意的性情。他在诗中曾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画中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此时官差传来旨意:皇帝召见。他竟然不理,醉卧于酒坛之上。张翀用画笔突出表现了李白不畏权贵、恃才傲物的形象。画面右上角题杜甫诗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七幅画的是大书法家、诗人张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左率府长史,史称“张长史”。他的诗境界幽深,构思精巧,他的草书在当时更是无人能及。相传他大醉后呼呼狂走,索笔挥毫,笔走龙蛇,变化无穷,下笔如神,被当时人称“草圣”。这幅画描绘的是:张旭酒后,在王公面前毫不顾忌尊卑和礼节,脱帽**头顶,奋笔疾书。画家用酣畅的笔法,生动地刻画出张旭狂放不羁、傲视独立的性格特征。画面左上角题杜甫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诗人张旭

名士焦遂

第八幅画的是名士焦遂。焦遂是一介布衣,据史料记载,他口吃,平时不说话,但是在喝了酒以后,尤其是喝醉时,则会口若悬河,对答如流。关于焦遂的史料记载不多,从零星的描述可以窥见此人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可能因为口吃而不愿入仕为官。画中描绘的焦遂与世无争而又高谈阔论,其真知灼见往往吸引了周边的其他人。画面右上方题杜甫诗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在这幅画的上方画家自题曰:“杜少陵饮中八仙歌,重叠用韵亦似三百篇文章之意,缅想是时群公放达不羁之妙,余作此图其众,然形肖各无相类似,重出者皆赝本也,鉴赏家当审焉。弘光龙飞元年上元灯夕画。张翀识。”下钤一方“张翀之印”,一方“字子羽”朱文印。

这组《饮中八仙图》画屏的画面都没有过多的背景渲染,只有各色人等。以人物的大小来区分主次和身份的高低,这也是封建社会时期惯用的表示身份贵贱的绘画模式。人物形态各异,整体线条流畅准确、刚柔相济,用笔利落干净。人物的脸部用细笔勾描、须发分明,表情恰到好处,每个人都被刻画得生动传神。这应该是张翀人物画中的佳作,希望您有机会能来济南市博物馆亲自感受这八幅作品展现在您眼前时的震撼。

国宝小档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重约1千克

出土地:江西省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继妃孙氏的棺中

馆藏地:江西省博物馆

供图:江西省博物馆

主讲人:赵桐

王母驾鸾镶宝石金挑心

这件挑心的簪会被人们戴在头部正面的中心位置。它整体呈对称结构,给人以稳重的感觉。金凤昂首挺胸,呈展翅高飞状,凤头英姿勃勃,双目錾刻得炯炯有神,冠庭饱满,羽冠呈流线型向上延伸;颈部苍劲有力,挺拔健壮,颈后左右各有两条旋涡状的金丝;双翅打开,像正在飞行一般,双翅圆托上分别镶嵌一颗大红宝石作为花心,花丝掐成**花蕊;翅膀上采用了锤揲的工艺,展现了羽毛的细部。

金凤的整体造型在英气中略显柔美,很符合地位崇高的女神的坐骑形象。王母端坐于鸾背之上,头戴花冠,身披云肩,广袖长裙,双手持一枝荷花,背后环绕着镶嵌着七颗色彩缤纷的宝石的金轮,如火焰一般,象征着其神仙之身的尊贵。

整体呈对称结构。金凤昂首挺胸,呈展翅高飞状,凤头英姿勃勃,双目錾刻得炯炯有神,冠庭饱满,羽冠呈流线型向上延伸。

弧形金钿上有九个用金片捶压呈圭状的神龛,并排镶嵌在镂空錾花弧形底板上,每个龛与底板之间都用椭圆形托座相接。

八仙嵌玉镶宝石金钿

弧形金钿上有九个用金片捶压呈圭状的神龛,并排镶嵌在镂空錾花弧形底板上,每个龛与底板之间都用椭圆形托座相接。神龛四周装饰有海涛、寿山、云花纹,每个龛分别焊有两个宝石托,中间一龛略大,焊有三个宝石托;九个玉雕仙人的间隙各镶嵌红宝石一颗,共10颗。其背底的整个金片打造成连续的镂空如意云纹,就像祥云环绕在仙人周围一样;背后中间焊接一串扁管,用以穿绳。

玉人居中,应为南极寿星,两旁为八仙,寿星略高于八仙。八仙从左至右分别为: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整件金钿呈红、黄、白三种颜色,增添了雅致的审美趣味,高贵而不艳俗。

双龙“福寿”镶宝石金掩鬓

这对金镶宝双龙“福寿”掩鬓整体呈圆形,两侧用粗金丝绕成两条相对上升的五爪龙,中间的篆体字“福”“寿”以花卉、云朵饰为边,并用累丝、掐丝等手法饰以细小、繁密的卷云纹和卷草纹,整体造型为双龙捧字。双龙龙头处与大字当中各嵌一颗红宝石,龙尾相连处嵌蓝宝石,蓝宝石两侧各镶两颗宝石。龙身活灵活现,字则端庄有力,龙身的转折处和大字的笔画空隙间都用缠枝花连接。

整体呈圆形,两侧用粗金丝绕成两条相对上升的五爪龙,中间的篆体字“福”“寿”以花卉、云朵饰为边,并用累丝、掐丝等手法饰以细小、繁密的卷云纹和卷草纹,整体造型为双龙捧字。

王母位于整个头面的中心,其余各神仙环绕四周做群仙宴饮状,整体气氛热烈。整副头面插戴在头上,好一幅“群仙会祝寿图”。

这对掩鬓虽然个体不大,却采用了累丝、掐丝、焊接、捶压、镶嵌等多种技法,细致且精美。双龙戏珠及“福寿”二字显示了王室贵胄的雍容气派和典雅风范。

群仙会祝寿图

这么多神仙在一起是在共谋什么大事吗?这要从位于中心位置的王母娘娘说起。西王母是中国道教神话中一位地位至高无上的女神。有关她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其形象并不太好看,而且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在《汉武内传》及其之后的道书中,西王母成为美丽雍容的妇人,不仅掌管着女神的仙籍,还掌管着能够长生不死的药,每当蟠桃成熟时,西王母就要设宴款待为她祝寿的众神仙;到了明代以后,王母娘娘就成了长寿、富足、享乐的象征了。

在道教的传说中,南极寿星是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道教奉其为南极仙翁,位置很高。八仙传说的故事则由来已久,至明代中期定型为由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组成的神仙群体。八仙的传说来源于凡人修仙,人物和故事的世俗化拉近了神仙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让人们释怀心中的疑虑、苦闷和烦恼。

八仙在民间艺术中,常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寿。八仙庆寿的吉庆场面,满足了举行祝寿礼仪人家的心理要求,使寿礼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以期人如八仙一般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基于人对生命的渴望这一事实,道教接受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和鬼神传说,又结合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把长生不老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理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愿望。由此可见,西王母、南极寿星和八仙组合在一起,其中心思想就是求寿、祝寿。

那么,他们的组合是随意搭配,还是一种固定模式呢?这三者的组合不仅与道教有关,还与戏曲有着极大的关系,应是取材于明代十分流行的一种戏剧——神仙道化剧。明代,道教文化在民间得到了深入发展;而道教劝善书作为宋明以来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同时,戏剧也成为传播道教劝善书、道教教义的重要媒介。

关于八仙的神仙道化剧,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度脱剧、庆寿剧和降魔剧。最出名的八仙庆寿剧就是朱有墩的《瑶池会八仙庆寿》和《群仙庆寿蟠桃会》,王母、南极寿星、八仙等众神齐上阵,祝贺天上人间寿诞,借神仙题材增加了节令贺寿的欢乐祥和与雍容华贵。王母位于整个头面的中心,其余各神仙环绕四周做群仙宴饮状,整体气氛热烈。整副头面插戴在头上,好一幅“群仙会祝寿图”。

明代藩王贵胄的奢侈生活

大明益宣王继妃孙氏棺内还出土了其他许多镶宝石首饰,包含了头饰、耳饰、项饰、腕饰、戒指及衣饰等。一位明中后期藩王的继妃,为什么可以拥有这么多珍贵的随葬品呢?益藩王朱祐槟,是明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藩建昌(今江西南城)。益藩王系(含追封)共七世八王,孙氏的丈夫朱翊鈏则是益藩王系第四世王。“南城建藩封,又多商贾百货丛集,故其俗独为侈靡”,南城是江西抚河流域重要的城镇,建藩使得当地的奢靡之风盛行。

仅这位孙氏的棺内就出土了248件随葬品,还不包含散落的3000多颗珍珠、600多颗玉珠和100多颗宝石。另外,对于孙氏的厚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大明册封益宣王妃孙氏圹志”记载:“子九人:长 ,册封为益世子……”孙氏虽然是继妃,但她的长子为益世子,而且子嗣众多,去世后得以厚葬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明代藩王墓中出土了多件镶宝嵌玉饰品,体现了上层社会对金银装饰器物的喜好。在设计题材的选取上,动植物的组合,儒释道人物,仙台楼阁,梵文祥字等样式在明代的首饰设计上都有涉及;取材方面喜用黄金、白玉、红蓝宝石等多种材料的搭配,呈现出多彩化的特征。明代上层贵族对于镶嵌宝石类金银饰物的喜好,大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时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国家政策,使得明朝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以华为美的消费观风靡世间;二是由于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带动的对外贸易和东南亚各国朝贡,为宝石材料的源源不断供应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