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尺寸: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出土地: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馆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湖北省博物馆
主讲人:崔航
您好,今天我为您介绍一件文物,名为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是古代书画、装饰中常见的题材,描绘的是四位古代名人雅士高尚的情怀: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以及林和靖爱梅、爱鹤。
在元代的青花瓷纹样中,除花卉龙凤、翎毛走兽,人物故事也是重要题材。元代末年,中国戏曲创作兴盛繁荣,而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也主要取材于当时盛行的戏曲,特别是以杂剧类似“昭君出塞”“萧何月下追韩信”“尉迟恭救主”等这样的人物故事题材为主题的瓷器应运而生。这件四爱图梅瓶虽然是在元朝末年烧制,但当时景德镇这一片南方地区已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所以梅瓶上也不再带有蒙元文化的特点,而是采用了中原传统文人钟情的四爱图作为主题。
这件梅瓶小口、丰肩、深腹,很像我们家中插梅花、富贵竹的花瓶。事实上,虽然它因造型特征而得名“梅瓶”,却并不是用于插花。宋元时期这类瓷瓶有自己的专称,叫作“经瓶”,有些瓶上写有文字“清沽美酒”“醉乡酒海”,表明它们是用来做盛酒的器具。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发掘
我们都知道瓷器易碎,目前存世的元青花瓷更是屈指可数,按照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国内现存的元青花完整器仅有100件左右,即使扩大到全世界范围,数量也不会超过300件。那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又是如何被发掘的呢?
这件梅瓶是明代郢靖王墓的随葬品,墓葬主人郢靖王朱栋是朱元璋第23个儿子。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占湖北钟祥,郢王陵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但日军接连轰炸半月后也未能打开地宫,只有地上建筑在炮火中毁坏殆尽,残存的建筑材料被拿去修路筑桥,最后只剩下墓冢、墓碑等石质建筑立在原处。战后,地方政府派人专门负责保护此墓,但由于盗墓贼的多次光顾,此墓先后经历了多达7次的轰炸,最深的盗洞更是达到了8米。经过反复研究,文物部门从抢救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决定在2005年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1年,由于在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梁庄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器具,让人们对郢靖王墓也抱有同样的期待。可是,在打开墓室之后,考古队员却有些失望,墓葬里没有稀世珍宝,只是破烂不堪的腐烂树根。这是因为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一向在丧葬制度上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儿子们在随葬时禁用金玉,所以明初王室的随葬品都很简陋,很多有机物质也早已灰飞烟灭。
但就在考古队员发掘郢靖王和王妃的后室时,惊喜出现了!打开墓门后,人们发现在墓葬后室郢靖王王妃的棺床下方,有一个元朝的青花瓷梅瓶!
当时,收藏界正为中国民间是否存有元代青花瓷而争论不休。因为600年来,史料中都没有关于元青花的文字记载,因此没有人相信元朝的人能烧制出成熟精美的青花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存世的元青花极为稀少。因此,郢靖王墓中元青花梅瓶一经发掘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考古人员发现郢靖王与王妃虽是合葬,但王妃的随葬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高于郢靖王。根据文物出土的位置,考古领队院文清推断,这件梅瓶应该属于郢靖王妃。
据文献记载,墓主人郢靖王朱栋是一位既能吟诗作赋,也能上马提枪、射箭的王爷,为人低调,深得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帝王的厚爱。朱栋四岁时就被封王,而他的王妃郭氏,更是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功臣郭英之女。据传,朱栋和郭氏从小青梅竹马,有一次两人玩耍时,朱栋就说将来要娶郭氏为妻。郭氏问他,以何为证,朱栋笑指摆在堂上的四爱梅瓶。他们长大以后,戏言成真,朱栋果然迎娶了郭氏为王妃,而那件四爱梅瓶自然就成了两人爱情的见证。
可根据史料记载,这对夫妻婚后聚少离多。郢靖王一心带领军士垦荒开田,耕种戍守。尽管如此,朱栋与郭氏依然恩爱如初。可惜好景不长,郢王27岁英年早逝,王妃悲痛不已,对镜画下自己的容貌并留给未成年的孩子后,便决然殉情自尽。皇帝闻讯甚为感动,于是下旨厚葬王妃,因此王妃的随葬品远远超过了夫君郢靖王。而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则作为她生前心爱之物一同随葬,直到50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这件梅瓶的发现,不仅印证了史书中关于郢靖王和王妃的记载,更成为研究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物证。
元青花价值连城的缘由
2005年,“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万英镑在佳士得拍卖行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纪录;按照拍卖当日的黄金价格,2.3亿元可以购买两吨的黄金!而这件四爱图梅瓶一经出土,其保险金就高达5亿人民币。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元青花无人可及的价值呢?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元青花的价值连城正在于它的罕见稀少,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全世界仅有的300多件元青花中,超过三分之二都流落在国外,其中土耳其的托布卡比王宫就拥有80件完整器物。为什么现存于世的元青花大多数不在它们的出产地中国,而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呢?
与其他西方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多是掠夺而来的情况不同,托布卡比皇宫里的中国瑰宝则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而来。翻阅奥斯曼时期的各类档案,可以从其国库清册、账簿、礼品收发录、契约及其他文件中找到大量有关中国瓷器的记载。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通道,也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之后逐渐成为东、西亚商业往来的黄金线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运往伊朗,再转至土耳其等国家。而海路也是在加快东、西亚商业往来中发挥极大作用的通道,阿拉伯商船和波斯商人从波斯湾取道马六甲海峡北上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贸易之路的畅通为青花瓷销往海外提供了重要条件。与之相对的是,蒙古人的征战也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涌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别样的西域文化。青花瓷蓝与白的主色调,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是当时西亚王宫贵族热衷的艺术品。
与青花瓷在西亚大受欢迎不同的是,在同时期的中国却对传统的审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瓷器的装饰历来讲究淡然素雅,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就是喜欢青瓷、白瓷,他们认为彩绘瓷太俗气。但是,青花瓷因其强烈张扬的风格,并不被元朝的中国人所接受;再加上它的蓝白两色接近丧葬的颜色而遭人忌讳,于是元朝青花瓷主要作为商品外销西域而极少在国内存留,这也就是如今元青花大多出现在中东国家的原因。
得宠于西域却在故土受挫,这曲折的经历注定了元青花存世量稀少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元青花也逐渐被世人淡忘,以致后来很多人产生了元朝并无青花瓷,青花瓷始于明朝这样的错觉。
除了原本存量稀少,元青花之所以珍贵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绘画颜料。元青花的绘画颜料是一种被称为苏麻离青的钴料,它并非产自中国,而是来自遥远的阿拉伯地区。由于钴料中铁的含量过高,导致青花瓷上呈现出褐色的铁锈斑。这原本属于烧造中的缺陷,但是青花瓷上所呈现的锡光斑和略带凹凸的釉面,在无意中也形成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这种锈斑也成为鉴定元青花真伪的重要依据。
元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纹饰描绘完成后,工匠们会在青花胎体上施以透明的釉料,最后便是用1300°C的高温将青花瓷一次烧成。烧制是最困难的一道工序,当时不能像现在这样使用电磁炉精准地控制温度,而需要烧窑师傅凭借丰富的经验控制温度的高低,把握气氛的浓淡,差之毫厘便会造成整窑瓷器的失败,最后往往烧制的十窑中只有一窑能够烧成功。
在明朝宣德以后,由于苏麻离青釉料使用殆尽,这种特有效果的青花瓷器也随之消失,纵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无法重现元青花的工艺。在今天发现的青花中,画有人物故事的更是稀少。据专家考证,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只出现在元末明初这样短暂的时期内。收藏家马未都曾说,全世界的元朝人物青花罐加起来还不足10件,可见这件四爱图梅瓶弥足珍贵。
600年时光流转,梅瓶中的佳酿早已化为尘埃,无言起相思的王妃,连同无人知晓的哀愁也早已灰飞烟灭,而元青花的传奇和一个美好的爱情绝唱却恒久地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