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 铜坐龙 金源文化的代表
国宝小档案
年代:金(公元1115—1234年)
尺寸: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
出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馆藏地:黑龙江省博物馆
供图:黑龙江省博物馆
主讲人:汪可欣
提到龙,大家都很熟悉。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图腾符号,龙常常出现在中国历代的器物装饰上。今天为您介绍的这件金代的铜坐龙,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该铜龙集四种动物的特征于一体:龙头、犬身、麒麟背、狮尾。龙首上扬,半张着嘴,微眯着双眼,散发着悠然自得、睥睨天下的神韵。
铜坐龙的独特造型
一般龙的造型都是龙目圆睁,表示威严。而铜坐龙的眼睛则是凤眼,这是受唐代龙形的影响,凤眼体现出仁慈华贵,并以凤眼的微笑祝愿金朝的国运兴盛。常见龙纹的嘴部似鳄鱼,而铜坐龙的嘴是鹰嘴,不过鹰嘴本应是弯钩状,而金人觉得钩状的嘴从视觉上看不适合龙身,于是大胆将鹰嘴拉直,让龙嘴成为三角形。金人用变形的鹰嘴作为铜坐龙的嘴,这与他们崇尚海东青有必然的联系。海东青是一种能捕捉天鹅的猎鹰,是金人英勇顽强和智慧的象征。龙口有上、下两对如同猛虎一样的牙齿,以表现龙的威猛凶悍。据专家考证,龙口中原本应衔有一枚铜珠,也许是挖掘时遗失了。铜坐龙的鼻子造型也很特殊,是人的鼻子的造型,鼻孔朝上,霸气中又有点傲娇。
整尊龙呈蹲坐式,几千年来龙的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盘旋、飞翔等姿态,而坐龙的造型最早出现在金代;在金人后裔满族人所创建的清代,坐龙的姿态变得很常见,其中宫廷建筑的屋檐上以及华表上常见坐龙的形态。金朝皇帝将狗的形象运用到象征皇权的龙形中,可见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一种说法是,狗在金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动物,因为金人是典型的渔猎民族,日常生活、打猎都离不开狗,它既是狩猎中的帮手,也是看家护院的忠仆。
历朝历代都曾出现不同的龙的形象:史前的龙,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稚拙而古朴;商代龙纹神秘而狞厉,质朴而粗犷;春秋战国的龙纹开始神采飞扬、精细浪漫,龙的形象也逐渐趋于写实的兽形;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呈无鳞甲的走兽状,古拙雄健,威武激昂,气势不凡;隋唐时期龙纹则显得雍容华贵,形体饱满丰腴,盘旋多姿,彰显出富丽尊贵的仪态;宋代的龙纹典雅而洒脱,宫廷和民间的龙纹同步发展。宫廷龙纹造型突出神性,金碧辉煌、精巧典雅,民间龙纹则寓意吉祥、素雅秀美、气韵生动;明代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五爪为龙,三爪、四爪为蟒。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三爪、四爪的蟒可为民用;清代的龙纹精繁而华丽,体形巨硕、龙发披散、锯齿形腮,龙身略微拉长, 鳞纹刻画均匀,多以云纹、海水相陪衬,龙翱翔于云海之间。
这件文物,铜龙的身体虽是蹲坐的姿势,但其四肢与尾部的刻画没有丝毫懈怠。龙的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左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整体亦动亦静,雄姿威武、浩气凛然。它脚踏瑞云,龙尾翻卷,有一种昂扬的气势;在瑞云及龙尾处有扁锭残迹,说明它当时应该是与他物相连固定而铸的。
《金史》中有记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将“轼上坐龙改为凤”。“轼”即古代车厢前面做扶手的横杆,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尊铜坐龙可能就是皇帝御用车辇上的装饰物。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的几处金代遗址中相继出土了几件坐龙,它们的铸造年代都晚于黑龙江省阿城区出土的这件铜坐龙。它们的造型十分相似,只是这件铜坐龙多了几分威严与庄重。也有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件铜坐龙与建筑有关,是宫殿中木质柱子上的柱头饰物,至今仍未有定论。
铜坐龙的出土经历
除了铜坐龙独特的造型,还有一个判定其为金朝器物的重要依据,这要先从它的出土经历讲起。
1965年的深秋,在黑龙江省阿城区,有位姓裴的农民正在自家门口的地里挖菜窖,用于冬天储藏白菜、萝卜、土豆等作物。当裴某挖了几米深后,就听到锄头咣当一声,原来刨出了一个大铁疙瘩。他蹲在地里用衣袖擦拭大铁疙瘩后,便一子认出这是一条坐着的龙。早年他听老人讲过,自家的地在金上京会宁府皇城旁边,心想这若是金龙就发财了。当裴某拎着坐龙进屋后,曾试图用火烧,用牙咬它,之后发现这不是金子,他有些丧气,于是顺手将坐龙扔在窗台上。自此以后,他家就发生了怪事:每当遇到刮风天气,家里常有呜呜的声音,尤其是到了夜里,这声音非常吓人。裴某越想越害怕,心想是不是不该挖坐龙,莫非是金代皇帝派坐龙来寻仇了。
于是裴某赶紧将铜坐龙送到了文物管理所,专家们对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发现它是中国金代的皇家御用之物。原来出土铜坐龙的地方,早在800年前,正是中国金代皇城所在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区)!虽然这件铜坐龙的主体是经典的龙形,但其独特的造型实际是金代工匠的一大发明,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尾巴。它尾部很小,专家称为断尾,中国古代的断尾龙仅出现在金代的铜坐龙上。而铜坐龙会随风发出阵阵响声也不神奇。由于铜坐龙的口是微微张开的,里面又是空心,也就是响铜,风一吹自然会发出响声。
回首历史上的金朝
说起历史上的金朝,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一代名将岳飞写下的《满江红》中的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音犹在耳,这里说的“靖康耻”便与金朝有关。
现在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东南23公里处的阿城区,为哈尔滨市的下辖区,地方不大,却是原大金国的都城。1115年的正月,完颜阿骨打命名此地为上京会宁府,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国号为大金。金代第二位皇帝完颜晟吴乞买继承了完颜阿骨打的遗志,在灭掉辽朝后,开始向北宋发起攻击。1126年,金军兵临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慌忙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并向金朝赔偿大量金银和城池作为退兵条件。而仅仅时隔一年,金军再次卷土重来,四个月后攻陷汴京城,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宋徽宗、钦宗及皇族大臣3000余人被金军强行押往上京,金军同时带走的还有宋朝皇宫内的宝印、祭器、冠服、珍宝、舆图、书籍等物品。
如今,学者们将金代文化的起源称为“金源文化”,表示一种以金上京都市文明为核心,进而出现的多种文明交融的现象。作为都城的上京会宁地区,是金代女真的肇兴之地,也奠定了整个金王朝的发展。金人在这里定都建城、改造工具、创立文字,吸纳辽、宋文化,以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学习对象,最后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商农并重的封建都城生活的转变。到12世纪中叶,上京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最为繁华的城市——虽不比汉人的临安城繁华,但也是“汇八方珍奇,繁荣喧嚷”。
彼时,住在金上京的城市居民,大部分是在金灭掉辽、北宋以后,迁入上京地区的契丹人和汉人,他们当中有身怀技艺的工伎之民,也有商贾文人。文化融合后,金源文化也逐渐从早期的粗糙、实用,蜕变为后期的精致、奢华。
到了金朝的第四位皇帝完颜亮篡位,他的野心变大,加之崇尚中原文化,立志要做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于是在1153年4月,正式下诏迁都燕京,并将新都城命名为中都大兴府。然而有些令人费解的是,完颜亮下令彻底拆掉上京的一切,将木料石料等全都搬到了中都。如今我们在阿城这座曾经的金代都城,很难再看到金国都城故貌,只能通过这尊铜坐龙一窥上京的全貌。
中华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单一文化的延续,而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今天,当我们回望800多年前的这尊铜坐龙,仿佛再次读到了“金源文化”中风云激**的历史,以及民族融合与碰撞的种种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