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大理人心中的福星
国宝小档案
年代: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
尺寸:高28厘米,重1135克
馆藏地:云南省博物馆
图片:邢毅摄
主讲人:彭野
印象阿嵯耶观音
这件阿嵯耶观音立像,高28厘米,重1135克,是国家一级文物。观音像为纯金打制,后面的舟形背光为银制。观音像身形纤细修长,高高的发髻是由若干小辫子相互缠绕而成,发髻中藏有化佛。脖颈和双臂分别戴有项圈和臂钏,双手结妙音天印。赤袒上身,腰部有团花装饰的带形箍,下身的长裙如刚出水一般紧贴身体,并用“U”形纹饰表示衣纹。赤足,足下有榫头便于插座。不过,究竟何为“阿嵯耶观音” ?又为何会是这样独特的造像风格。让我留个悬念,先为您介绍阿嵯耶观音背后的故事吧。
与南诏和大理国的渊源
《天龙八部》第一回,金庸让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出场。话说当时,“无量剑”东宗的掌门左子穆的得意弟子正和西宗后人比武,这弟子武艺了得,佯出虚招,诱敌深入。可就在这时,座下一位青衣少年在这弟子佯作失足时扑哧一声,失笑讥讽。如此胆大的必定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不料这少年却是点滴武功都不会,挨了一巴掌还嘴硬说:“我本是来游山玩水的,谁知道他们要比剑打架了?这样你砍我杀的,有什么好看?还不如瞧人家耍猴儿戏好玩得多。”这位少年就是大理国段王爷的世子段誉。他风度翩翩,博学多才,还有些善良,带着些迂腐,在今天应该就是“男神”般吧。
穿梭历史,回望千年,金庸笔下的大理国并非完全来自想象。在《天龙八部》第一回前面的《释名》中,作者解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们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大理国的中心便是今天的大理,而大理崇圣寺的三塔已然成了大理的代名词。1925年,大理发生地震。据方国瑜先生回忆,“民屋倒塌甚多,三塔仍巍然屹立”。1976年,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人们对三塔进行加固维修,并实测和清理塔顶、塔基的文物。在这次以维修、保护为目的的工程中,清理出土了各种文物680多件,其中就有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此时,它正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厅的中心展柜里接受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欣赏和赞叹。
阿嵯耶观音是云南特有的文化。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阿嵯耶观音像有五件,另外,新中国成立之前部分流落海外,目前还存世的10尊阿嵯耶观音像分别收藏在美国弗瑞尔艺术馆(The Freer Gallery of Art)、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英国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以及日本新田氏等,均为铜质鎏金。
至于阿嵯耶观音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大理国建国之前的南诏。南诏和大理国一样,是唐代时期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地方政权,大理国就是在南诏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关于南诏的建立,《南诏图传》中讲述了“观音点化细奴罗”的故事,这里的观音就是阿嵯耶观音,《南诏图传》也是阿嵯耶观音最早的出处。传说在大理巍山脚下有一个农夫叫细奴罗,他的儿子叫逻盛,他们一家人都以耕作为生。有一天,细奴罗的妻子浔弥脚和儿媳正准备去田间送饭,路上遇到一位梵僧。这梵僧头戴赤莲冠,身披袈裟,带着一钵一犬。她们见到梵僧乞食,便一次次将饭菜供给这位梵僧食用。待她们再次做好饭菜来到巍山脚下时,却见那梵僧坐在石头上,前有青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马,云气在空中翻涌。等她们各自叫来丈夫之后,只见有一人拿着钵坐在五彩云中,磐石上留下了衣服以及牛、象、马的印记。在之后的一次祭祀铜柱大典上,柱顶铜铸的金鸟忽然变成五色神鸟飞了起来,它一会儿落在柱顶,一会儿停留在细奴罗的身上,众人惊骇,以为是天意。最终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顺应天意,将王位禅让给了细奴罗。原来,梵僧和五色鸟都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当地人把它当作福星。
在对历史的探索中,传说从来都不只是传说。从“观音点化细奴罗”的传说里,你或许也读到了“君权神授”的意味,这可能有来自中原的影响。事实上,南诏真正建国也是因为有唐朝的帮助。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崛起,并不断向东扩张,使得唐朝不仅西北边陲不得安宁,西南边疆的安全也面临危机。从元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吐蕃攻占安戎城后的半个世纪里,洱海地区成为唐朝与吐蕃激烈争夺的战场。为了镇扼吐蕃,唐朝迫切需要在洱海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地方政权。
当时的洱海地区有六诏,即六个小的地方政权。六诏中位于最南边的就是蒙舍诏(也被称为“南诏”),它想吞并其他五诏后称雄洱海地区,在当时相当困难。由于其他五诏有吐蕃的支持和保护,南诏就必须依靠唐的力量。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唐和南诏自然地联合起来,统治了洱海诸部,抗击了吐蕃。南诏由于地处边疆,文教不兴,一直被列为南蛮之列。南诏建立后,通过学习汉文化,在异牟寻时已自称“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即使后来双方发生天宝战争,南诏所立的《南诏德化碑》依然表现出对汉文化的向往。
当大理国夺取了南诏的政权时,中原王朝也由李家的大唐王朝更迭为赵氏的宋朝。关于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流传有“宋挥玉斧”的典故,即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和南诏战争失败的教训,手执玉斧,画大渡河为界,与大理国不相往来。但据考证,这一传说纯属好事者杜撰,断不可信。事实上,大理国与宋朝的政治、经济往来一直就未曾间断。宋室南渡以后,大理还遣使至广西,请求入贡和开辟马市。
佛教历史探寻
那么南诏大理的佛教是如何传入的?阿嵯耶观音独特的造像风格是否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呢?《维摩诘经》记载,在婆娑世界极上处有一个妙香城,那里的一切皆以香作楼阁,还有许多得道升仙住持,不为他国所侵害。佛经中的妙香城,被认为是今天苍山洱海间的大理。不管是否属实,大理国对佛教的信仰的确是推崇的。那时,苍山洱海间“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也写道:“苍洱之间,妙香城也。”你可能不知道,云南是中国佛教类型最多、分布最广、信仰最具特色的省份,还是全国唯一同时保留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脉络的省份。佛教的影响渗透到当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罕见的。比如宋代《桂海虞衡志》就记载:“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都是姓、法号和名共同构成的人名,可见佛教的深入人心。
有人说,阿嵯耶观音从名称和形象来看,明显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因此,南诏大理的佛教应该是从印度来。不过,也有专家坚决否认了这种观点,并提出南诏大理的佛教来自中原,是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南诏中后期出现的阿嵯耶观音是南诏王对历史的有意书写,并且提出了确凿的证据:证据之一是,从史源来看,南诏称阿嵯耶观音是源自印度等地的说法,都出现在南诏晚期,与时间较早的其他材料不符,有可能是后人增饰的;其二便是,从南诏大理佛教的具体内容来看,唐代初期传入云南的佛教,主要表现了汉地佛教的元素,比如汉地佛教僧人编撰的经典等。所以,历史的探索总是没有止境,新的资料和观点常常会挑战前人的研究,这便是历史真实存在的状态。不过,对我们来说,即使这是南诏王对历史的有意书写,在1000多年前的当下,它不也正是真实的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