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丝缕玉衣 汉越交融的重要历史物证(1 / 1)

龙形玉觽(一),被放置在墓主人的右手边

龙形玉觽(二),被放置在墓主人的左手边

涡纹双连玉璧,被放置在墓主人的脚下

国宝小档案

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长1.73米

出土地:广州市中心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的主棺室

馆藏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供图: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主讲人:黄子立

1983年,在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市的市中心发现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墓中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反映出当时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也揭开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历史的神秘面纱。今天要向您介绍的就是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件衣服,这件衣服非常特别,南越王一生只穿了一次,也只能穿一次。它就是南越王下葬时所穿的丝缕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是用不同材质的线,将四角穿有细孔的许多玉片相连,而制成的与人体形状相似的衣服,也是两汉皇帝和诸侯王等贵族下葬时所穿的一种特殊的殓装。由于汉代人迷信玉,有崇玉的观念,所以,他们认为穿上玉衣下葬可以保持尸体不腐,防止精气外泄,从而让灵魂升天。

南越王身穿丝缕玉衣下葬的缘故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丝缕玉衣,共有2291块玉片,使用麻布和丝线编缀而成。它的外观和人体形状一样,可分为头套、上衣、袖筒、手套、裤筒和脚套。玉衣长1.73米,由此也可以猜测南越王赵眜的身高在1.7米左右。这件玉衣有几个十分有趣的细节,比如头套顶端有一块玉璧,中间的圆孔被认为是灵魂进出的通道;上衣采用对襟形式,和我们现代的服装非常相像;手边放有玉握,代表人死后不能空手而去;身体的上下还铺垫着玉璧,脚下放置有精美的涡纹双连玉璧,或许想凭借玉璧从而让灵魂升天。

您可能会有疑问,南越王为什么不穿金缕玉衣下葬呢?丝缕玉衣和我们常听说的金缕玉衣有什么不同呢?

丝缕玉衣的头部

丝缕玉衣的手部

丝缕玉衣的脚部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殓装的制度,可追溯到东周“缀玉面罩”和缀玉片。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记载,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殓装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玉衣根据编缀玉片的材料不同而分为三个档次:汉代皇帝死后穿金丝缝的玉衣,叫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公主等穿银丝缝的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但是,史料并没有记载丝缕玉衣。

南越王赵眜之所以身穿用丝线缝缀的丝缕玉衣下葬,或许是因为南越王特殊的身份。那么,南越王和别的诸侯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是河北真定人,原是秦始皇军队的一名大将,秦统一六国后,赵佗随大军南下到岭南。秦统一岭南后,随即在岭南设置郡县,赵佗则被任命为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中原,反抗秦王朝的暴政,继而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火连年,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之下,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垂危,便把龙川县令赵佗秘密召到身边共商大计。任嚣觉得,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贼兵很可能会侵扰岭南,于是打算起兵断绝新道,加强守备,静观中原局势。但由于自己病得太重,力不从心,蕃禺这个地方北有山岭之险,又有广阔的南海,地方广大,可以割据立国,于是,想把这项事业交付给赵佗。

不久之后,任嚣病逝,赵佗接任了南海郡尉职权,他命令驻军切断通道,严守边关,巩固政治地位,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蕃禺,自称“南越武王”,成为独立的地方政权。

一年以后,楚汉之争刘邦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原本打算出兵平定南越国,但考虑到中原连年战乱,百姓劳苦,于是改用怀柔政策安抚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使臣陆贾出使南越国,劝降赵佗。赵佗衡量得失后最终接受,面北称臣,从此南越国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国。所以,南越王赵佗可以说是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道: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从以上的故事中您会发现,南越王的身份非常特殊。南越国不是分封的,南越王也不属于诸侯王,南越国对外虽然是面北称臣,但对内却行使南越国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于是,南越王赵眜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下葬时也为自己准备了一套玉衣。由于汉代初年玉衣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南越王在制作玉衣时,可能觉得穿金缕玉衣属于僭越,使用银缕或铜缕玉衣又不合身份,怎么办呢?不如干脆自己发明一套玉衣吧。

南越先民独创的丝缕玉衣

岭南文化一贯兼容并蓄,勇于创新,于是,南越先民在玉衣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发明了独一无二的丝缕玉衣。只见这件玉衣是由红色丝线编缀而成,别具一格,看起来很高级,又显得很低调,丝毫不输汉朝的大牌玉衣,可谓是南越风格。

这件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十分相似,专家推测,这件玉衣的用料产自岭南,应该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所以综合来看,这套丝缕玉衣从头到脚都是“广东制造”。

目前,西汉时期墓葬出土的玉衣不下40套,南越王墓赵眜的这件丝缕玉衣,应当是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前制作,比大名鼎鼎的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的制作时间,还要早10年左右。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较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而且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类型,是南越国学习中原文化后汉越交融的重要历史物证。

到了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止盗墓,废除了玉衣制度。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所以,用形制完备的玉衣殓葬,现在仅见于汉也终结于汉,仅存300余年,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稀世珍宝的发掘和修复

那么,这件丝缕玉衣当时是如何出土的呢?这件丝缕玉衣出土于南越王墓的主棺室,置于墓主人的棺椁之内。由于丝织物容易腐朽,玉片散落一地,但整体构造大致还可辨认。为了今后玉衣的修复和研究,一个难题摆在了考古发掘队的面前:如何才能在不破坏玉片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清理出玉片呢?

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研究,最终制订了一个整取方案“竹扦插取法”,也就是预先削好一批细薄的长竹片,每根长约1米,宽2~3厘米。考古队员从玉衣两侧开始,小心地将细长的薄竹片逐条从玉衣底部与地面相间处逐分逐寸地横插进去,这样整件玉衣好像放在一张竹床之上。然后又在竹片下面插入几块大的锌铁板,于是,玉衣连同它裹着的南越王赵眜的遗骸,整体被置于薄板之上。

接着,在外围套上一个大木箱,当中盖上几层柔软的棉纱纸把玉衣隔开,然后灌上一层厚石膏。就这样,将已经散乱的玉衣固定在木箱之中。钉上盖板后,把木箱连同下面插入的薄铁板一起翻转过来,揭去薄铁板和长竹片,整套玉衣就背朝天被揭起了。

最后,考古队员又在玉衣背面铺上绵纸,灌注石膏,玉衣就像是“三明治”一样被绵纸和石膏夹在了中间。而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赵眜就这样脸朝下地趴着,被几位考古队员请出了寝宫,送到北京社会科学院。他们花3年时间修复了丝缕玉衣,才让我们可以看到这套完整的稀世珍宝。

如今,这件丝缕玉衣静静地躺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藏珍”的展厅里,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神秘的南越国历史和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