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羽纹铜凤灯 西汉时期的环保灯具(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通高33厘米

出土地:广西合浦县望牛岭

馆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供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主讲人:萧潇

您好,今天我想为您介绍一件西汉时期的环保灯具——羽纹铜凤灯。整体来看,它的造型是一只顾首回望、双足分立的凤鸟(又称“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中的祥瑞,古人认为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凤凰就会飞来,寓意天下太平。2014年9月已投入使用的南宁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建筑外形的设计灵感就来自羽纹铜凤灯,其造型灵动、优雅,构建出了和谐而优美的空间轮廓。这样的建筑设计,既展现了广西的传统文化,还让旅客对“飞翔”产生了更多联想,寓意深刻。

羽纹铜凤灯通高33厘米,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凤鸟的尾巴下垂及地,与双足共同保持着器身的平衡。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凤鸟背部有一个圆孔,用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嘴部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

汉代岭南地区时兴的工艺

羽纹铜凤灯采用岭南地区特有的青铜器錾刻花纹工艺,通体细刻出栩栩如生、精致美观的羽毛。錾刻工艺是在青铜器铸造好之后,用坚硬的钢刀錾凿和镂刻出繁缛精致的几何纹样和动植物图案,使得这件青铜器显得特别精美华丽,这种工艺大多用在薄胎青铜器上。比如刻画弦纹时,应该是将器物放在由慢轮带动的工作台上,让它均匀旋转;工匠会将刻刀固定在一个位置,接触需要刻画的地方,自然画出纹路,这样就可以让这些弧线柔和、规整。但是,由于錾刻花纹的工匠手握刻刀,有时用力不匀或者偶尔抖动,所以个别衔接处的纹路会过深或者过浅,个别还在封口处画过了头,但这些微小的痕迹也恰恰说明工匠的功夫一定了得。

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在经过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阶段之后,到秦汉时期已经走向衰落。汉代青铜器的风格从先秦的庄严、厚重、古朴,演变为轻便、灵巧,纹饰也崇尚简朴。但是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在汉代是比较时兴这种錾刻花纹工艺的。岭南地区在西汉南越国时期,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合浦、徐闻作为从中国走向世界远航南洋的出海港,手工业、商业都很繁盛,漆器、铜器以及玉石、玻璃等佩饰器的生产和使用都十分广泛。贵族官吏竞相奢华,刺激着各种工艺的发展,新兴的錾刻花纹铜器就蓬勃发展起来,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盛极一时。

汉代工匠的智慧结晶

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是靠自然光来照明的,夜晚生活十分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旧石器时代人类取得了火种,并学会了使用、保存、管理、控制火。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靠篝火照亮。篝火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照明光源,它使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于是人们可以在没有自然光的条件下继续劳作和玩乐。有专家认为,在灯具出现之前,广西地区估计经历了较为漫长的使用篝火或火把的时期。亚热带气候的广西,松树成林,是一种造价低廉的照明材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还在使用松木作为照明工具。

随着地穴式居住环境的改变,地面建筑的兴起,篝火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了。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将火种引入室内,在半地穴式居室、地窖、窑洞墙壁等处钻出固定插孔,孔内插入松枝和火炬,用以照明。

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到了汉代,青铜灯具还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于一身。

如今我们在选购灯具的时候,大多要求造型美观,还要节能不伤眼。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具有很先进的“环保”意识了。汉代,灯具的燃料大多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灯点燃后,产生的油烟弥漫于室内,会严重影响空气的清新和房间的洁净。这盏凤灯巧妙地利用凤鸟本身形体的部分作为导烟管与储水器,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凤鸟的颈部是导烟管,在腹部储存清水。当灯点燃时,烟灰通过导烟管进入腹腔,溶于清水中。过滤后的烟尘减少了异味和尘埃,排出了比较干净的烟雾,从而减轻了污染程度,实现了环保功能。

那么,如果凤灯使用时间长了,堆积了大量烟尘,还能发挥环保的作用吗?这可难不倒古代的能工巧匠。灯盏、灯罩以及凤鸟的颈部、身躯都是分段铸造,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适用于铸造大型器物的技法,叫作“分铸套接法”。这种设计使得凤灯便于拆卸,可以清洗烟垢,组装也非常简单。从光学方面分析,灯罩是反射和聚光的装置,转动灯罩可以有效地调节灯光照射的范围和角度,设计得科学合理,完全满足了实用型灯具的照明功能。

汉代这样设计的环保灯具还有长信宫灯、彩绘雁鱼铜灯等,我们把这样形制的灯统称为“釭灯”。釭灯都是座灯,它们的高度设计也合乎当时的需要。两汉时期人们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所谓坐,其实和我们今天跪这个姿势差不多。由于体位下降,一些常用的器物,比如茶几、桌案、床、榻、灯具等都比较低矮。釭灯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适应人的视觉空间,比如长信宫灯高48厘米,山西朔县出土的彩绘铜雁鱼灯高53厘米,羽纹铜凤灯高33厘米。整体几案的高度加上灯的高度在50~70厘米之间,在精致的灯座上制有灯罩,可以调整灯光,完全符合室内的照明要求。它们既是古代设计工匠的智慧结晶,又展示了汉朝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

羽纹铜凤灯的出土

羽纹铜凤灯于1974年在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是作为葬具放到墓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有一种“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希望祈求逝去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享受和生前一样甚至更好的生活,最早使用逝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作为陪葬品,后来出现了专门作为陪葬品的明器。灯用作明器,在冥冥之中能为死者驱除黑暗,引导灵魂,有长命灯或长明灯的寓意,所以在众多汉代大型墓葬中,都伴有青铜灯具出土。

羽纹铜凤灯通高33厘米,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凤鸟的尾巴下垂及地,与双足共同保持着器身的平衡。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凤鸟背部有一个圆孔,用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嘴部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

那么,如此精美的一件灯具,它的主人究竟又是何许人也?在望牛岭1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錾刻花纹的铜器有承盘、长颈壶、提梁壶、熏炉、凤灯等,其中有两件陶制的提桶内写有“九真府”款识,于是有专家推测墓主人曾担任九真郡太守一职,应该是西汉晚期郡县一级的官吏或者地方豪强人物。

羽纹铜凤灯是一件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身的汉代灯具精品,它向我们展示了2000多年前汉代岭南地区的工匠们所掌握的精细工艺;同时,它所展现的先进理念,也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环保”概念不谋而合。时光穿梭千年,环境保护却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凤灯从汉墓走进博物馆,再通过人们不断的宣传,让古人的“环保”理念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也让凤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