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尺寸:重量超过2300千克
出土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现存封土西侧20米处
馆藏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供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主讲人:韩东红
2016年,有位网友在西安拍到保时捷918的照片,遂发朋友圈感慨:“这是西安最贵的车了吧!”他的一位朋友即刻回复:“不是!”紧接着晒了一张秦陵彩绘铜车马图,说:“这才是西安最贵的车。”没错!若要论西安最贵的车,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大型彩绘铜车马当之无愧!今天,我为您介绍的就是秦陵彩绘铜车马。
它们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现存封土西侧20米处,7.8米深的地下出土。这两乘车均为双轮、单辕、四马系驾。前面的车是敞篷车,驾车人站立驾车,叫“高车”;后面车的车厢全封闭,驾车人跪坐驾车,叫“安车”。它们按照真人、真马、真车缩小长度的二分之一制作而成,尽管是二分之一,但部件一个不少,总共7500个部件,重量超过2.3吨,其中黄金和白银就有14公斤。人、车、马通体彩绘,美轮美奂,它们是供秦始皇帝的灵魂在地下世界出游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再现了2200年前秦始皇帝銮驾的风采。
在陵墓里陪葬车马,无非是灵魂观使然,从商周到后代都有,并不稀奇,但陪葬体形如此巨大、结构如此复杂的青铜车马却是绝无仅有。以往墓葬出土的车马大都是真马、木车,出土时早已腐朽,或者是结构简单的小模型,均无法了解详细的部件结构。铜车马出土时尽管破碎为3000多块碎片,但幸运的是,它们在历史上完全没有被扰动过,所有的部件都在原地,经过专家们近八年的修复,终于恢复了它们本来的面貌。铜车马的出土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它们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马车结构研究;其二是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其三是艺术成就研究,我会逐一介绍。
秦陵彩绘铜车马的结构
就马车结构研究而言,它们的价值不可估量。今天我只介绍一下铜车马的系驾关系,具体说就是马怎么拉车,以及驾车的人怎么控制马。
我们熟悉的马车是双辕车。双辕车的辕就是从车厢左右两端伸出两根直木,直木的前段套驾在马的肩部两侧用以拉车。双辕车自汉代起就跃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了单辕车,单辕车便成了历史之谜,而铜车马恰恰是单辕车。单辕车的辕从车厢中部,由后向前伸出,前段上扬连着衡,衡两端连着人字形的轭,轭套在马的肩部。中间两匹马被连为一体,原以为它们只是用来掌握车子的平衡,铜车马出土后才证实,中间两匹马也兼具拉车功能。拉车的绳子系结在轭的外侧下端,然后顺着辕向后,在车辕和车厢**处合为一股,再向后延伸系在车轴上。两边两匹马拉车的绳子呈环套状,套在马的胸部,向后延伸穿过固定在车厢底部前端的铜环,然后与车厢底部平行向后,系结于车底后部的横木上。这样一来,中间两匹马的动力绳系在车轴中部,两边两匹马的动力绳分别系在车厢底部,受力点与两个车轮的距离相等,因此,车轮和车厢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均被牵引,且三个受力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两轮及车厢能够均衡受力。
辕、衡、轭三者的连接关系。铜车马恰恰是单辕车,单辕车的辕从车厢中部,由后向前伸出,前段上扬连着衡,衡两端连着人字形的轭,轭套在马的肩部。
这两乘车均为双轮、单辕、四马系驾。前面的车是敞篷车,驾车人站立驾车,叫“高车”;后面车的车厢全封闭,驾车人跪坐驾车,叫“安车”。它们按照真人、真马、真车缩小长度的二分之一制作而成,尽管是二分之一,但部件一个不少,总共7500个部件,重量超过2.3吨,其中黄金和白银就有14公斤。人、车、马通体彩绘,美轮美奂,它们是供秦始皇帝的灵魂在地下世界出游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再现了2200年前秦始皇帝銮驾的风采。
铜车马的出土,才清晰、准确地向人们展示了驷马单辕车控马绳子的分配办法。中间两匹马联为一体,它们俩中间的控制绳系结在车厢前面的车栏板上。其余的六根绳子分别握在驾车人手中。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驾车的人如何控制马匹。《诗经·秦风·小戎》记载“四牡孔阜,六辔在手”,意思是说四匹马拉车,驾车的人手中握有六根控制马匹的绳子。每匹马都由两根绳子控制,四匹马就应当有八根绳子,为什么驾车人手中只有六根呢?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直到铜车马的出土,才清晰、准确地向人们展示了驷马单辕车控马绳子的分配办法。由于中间两匹马联为一体,它们俩中间的控制绳功能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就系结在车厢前面的车栏板上。其余的六根绳子分别握在驾车人手中,马体右侧的绳子握在右手中,马体左侧的握在左手中,右转弯牵动右手的绳子即可,左转弯牵动左手的绳子,控驭简单。
秦陵彩绘铜车马的制作工艺
秦始皇帝生前乘坐的是木车,而这两辆车的主要材料是青铜,它们采用铸造、焊接、铆接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两乘车共由75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下面我们就从铜车上的一个部件——车篷盖,来了解它的制作难度。
实用马车的篷盖是用丝绸制作而成,而秦陵铜车的篷盖用青铜制成,但工匠们竭力表现出丝绸的厚度、质感和花纹。篷盖薄而平滑,正反两面都绘着精美的图案。用青铜模拟织物制作篷盖难度极大:安车上椭圆形的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厚度仅有1~4毫米。制作如此大而薄的拱形铸件,首先要求有娴熟的合金配比技术,铜液既要流动性强,还要有良好的成形能力;其次要求工匠有高超的铸造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铸造过程,保证铸件的完整性;另外还要求有高水平的模具制作技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铜液流动不畅或者模具爆裂,难以做成面积巨大而完整的篷盖。我们在复制原大铜车马时,曾邀请多家铸造企业进行篷盖复制试验,至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仍无法解决秦代工匠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攻克的技术难题。
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结构奇巧的构件——高车上的伞座。车伞是必须能够随意装卸的,因此在伞座的上下两端各设计了一个固定伞柄的装置。上端的装置类似我们今天的门锁,由一个一端固定可活动的半环和一个竖销组成,半环和竖销接触的一端均设计为45度斜坡。当半环环住伞柄,只须轻轻一推,半环一端的斜坡就会插入暗槽,同时顶起竖销。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竖销会自然落入半环上预留好的锁槽内,伞柄便被牢牢固定在半环内,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竖销决然不会跳出锁槽。下端在又大又重的十字形底座上设计了一个横向暗锁,锁闩将伞柄末端的活动装置紧紧卡住。在这两个装置的控制下,无论路途多么颠簸,伞柄都不会从伞座上拔脱或倾倒。
秦陵铜车上的篷盖和伞座只是众多部件中的两个,它们的制作技术和结构设计也只是制作工艺的一部分,但我们窥一斑也可知全豹。
秦陵彩绘铜车马的艺术成就
铜车马不仅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高。我们试举一例,两乘车上的铜马比例准确,造型生动,神态各异,两服马举颈昂首正视前方,两骖马头略向外偏,似乎在用力拉车。《相马经》描述骏马的特征是:头方、目明、背平、胸厚、腿长。这八匹铜马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胸部的肌肉隆起,腿部的筋腱隐隐可见。不仅如此,马还是彩绘的,使用平涂和堆绘的手法,让张口喷鼻的马儿仿佛有了生命力。秦代艺术家们寓动于静的艺术手法以及在青铜上饰彩,赋予冰冷的青铜无限生命力,着实是一创举!
秦陵彩绘铜车马的修复
秦人创造铜车马是一奇迹,今人修复铜车马同样了不起,许多部件的修复完全是再创造。比如一号车车伞的修复,重33.23公斤的伞盖碎成了316块,22根伞骨全部断裂,伞骨已无法撑起伞盖。经过两年的反复研究、实践,最终确定使用0.5毫米厚度的不锈钢板,在特制的模具中手工压制成凹槽,弧度与伞骨相同,将伞骨含住。一端焊接在一块3毫米厚的不锈钢圆板上,并将圆板黏接放置在连接伞骨的圆形装置上。弧形钢槽紧扣在伞骨上,与伞骨黏接固定。最后,放置伞盖,并选点将伞盖、钢槽、伞骨铆接在一起。
秦代艺术家们寓动于静的艺术手法以及在青铜上饰彩,赋予冰冷的青铜无限生命力,着实是一创举!
一号车车伞的修复,重33.23公斤的伞盖碎成了316块,22根伞骨全部断裂,伞骨已无法撑起伞盖。经过两年的反复研究、实践,最终将伞盖、钢槽、伞骨铆接在一起。这样修复后既不改变车伞的美观,又能将它安全牢固地托起。
这样修复后既不改变车伞的美观,又能将它安全牢固地托起。长达八年时间,精心修复了3000多块碎片,终于使铜车马恢复昔日风采。1997年,铜车马一号车的修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陵铜车马是迄今发现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制造最精美、彩绘最丰富的古代青铜制品,被誉为“青铜之冠”。它既令我们景仰,也让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