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骑兵鞍马俑 秦代骑兵的真实形象(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尺寸:鞍马通高1.72米,身长约2米,体重200公斤

出土地:秦兵马俑二号兵马俑坑最北端

馆藏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供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主讲人:张银玲

在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有一支非常引人注目的小分队:它位于二号兵马俑坑的最北端,由四马一组、三组一列,共108名骑兵组成的气势威武的长方形骑兵阵营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目前发现最早的骑兵部队。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秦代骑兵的真实形象。

在图片中,您可以看到一位陶俑骑士双手自然下垂,左手握弓箭,右手紧紧地握住马缰。骑兵的装束和步兵不同,他外穿紧身齐腰的战袍,铠甲在膝盖以上,双肩无披附;袖子长达手腕,窄袖口;腰束革带,下穿紧身长裤,足蹬轻便的皮靴;一丝不苟梳编的发髻,被紧紧地束在小小的皮帽下,帽子两侧的带扣系在颌下,以防帽子在马奔跑时掉落;整个装束轻便灵活,便于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将骑射的形式引入中原,“胡服骑射”中“胡服”的样式,就是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骑兵俑所穿的这种紧身袍服。

秦代的骑兵属于特殊兵种,选拔都有严格的标准。先秦时期的兵书《六韬·武骑士》中记载,选拔骑兵的主要条件是,身高1.73米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身体强壮,行动敏捷,这样才能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发挥骑兵的优势战胜敌人。秦俑坑中的骑兵平均身高1.8米,昂首挺胸,身材修长,国字形脸,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地目视前方;整体形象英俊潇洒,老成干练,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非常符合书中记载的骑兵形象。

近乎完美的骏马

骑兵的鞍马就站在他的身旁,与真马一样强壮,通高1.72米,身长约2米,体重200公斤。马对秦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秦人的立国之本。西周以前,秦人为最高统治者养马,正因为善于养马,秦的先祖才有了封地,建立了自己的城邑——秦,所以秦人对马非常熟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发达的养马业完全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因为争霸和兼并都需要更多优良的马种。而且马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对外作战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秦始皇陵兵马俑里塑造的马都是近乎完美的骏马。

骑兵的鞍马头方目圆,耳若削竹,胸肌饱满,四肢健壮有力。尤其是马头的塑造,连眼皮的层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鼻翼和嘴唇喷张,好像马正在喘息一般;马口中的牙齿为6~8颗,说明这些马正值青壮年时期。为了避免干扰,方便作战,马的尾巴还被特意编成了辫子。可以想见,这些马的塑造都是非常写实的。

我们都听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伯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相马专家,他就生活在秦穆公时代的秦国,他写的《相马经》一书就是对长期相马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猜想兵马俑里的陶马就是结合了这本书的知识,才被塑造得如此逼真。既然提到了马的逼真,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参观兵马俑时,面对这形象逼真的陶马,曾风趣地问:“这马会不会踢我?”

我们再看牵马的缰绳,它是将青石打磨成圆形或扁平形后打孔,再用铜丝串联编缀而成的。直到今天,像这样精致的青石钻孔工艺依旧让我们非常惊叹!如果不是出现在秦兵马俑坑中,我们大概很难想象这是2000年前秦代的艺术杰作。

在马背上还雕有马鞍,鞍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马鞍被雕塑成皮革的质感,并点缀有鞍钉,起到防滑和耐磨的作用;下层为软垫,能减缓人与马之间的摩擦。整个鞍被扣带紧固在马背的中央部位,并用一条革带攀于马的臀部,以防止鞍向前滑动。马鞍的使用在骑兵战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骑兵的双手进一步获得解放,有效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过去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而秦俑坑中出土的骑兵俑说明秦代就已经有了马鞍,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些陶马上却没有马镫,马镫直到西晋时期才出现。所以秦代的骑兵就只能飞身上马,这大概也是要求骑兵身高的原因。

秦代对骑乘的马也有明确的规定,秦简上说:骑乘的军马要高五尺三寸(1.33米),要训练有素,听从指挥,并且对军马考核也极为严格。如果马被评为下等,主管军吏将会被革职,永不录用。而秦俑坑中的马从马蹄至鬓甲的高度正好是1.33米。我们从俑坑中一排排威严整齐的车兵、骑兵、步兵的阵容上可以看出,当年秦国军马训练有素,战斗力十分强大,这和严格高效的马政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种严格养马的管理体系下,一批批膘肥体壮的战马被源源不断输送到军队中,帮助秦始皇北退匈奴,开拓岭南蛮夷之地,实现了开疆拓土、统一华夏的雄心壮志。而这些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骏马,也在他死后的王朝陪伴他。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都属于我国西北甘肃等地的河曲马,它们耐力好、形体小,奔跑速度快(每分钟奔跑800米以上),在战场上动若疾风,快如闪电,总是出现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还有与骑兵鞍马俑一起出土的兵器,大多是铜镞和弓弩,这就反映了当时骑兵主要兵器配备的真实状况,骑兵在马上居高临下,手持强弓硬弩,步兵又怎能抵挡?这也就是早期中原骑兵“骑射”的显著特征。

彪炳史册的秦军骑兵

我们说骑兵不但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而且还是战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那么,骑兵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在我国,骑兵兴起于春秋时期,因其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活动范围广而迅速得到发展。战国时,仅秦国就有“车千乘、骑万匹”的惊人规模。骑兵又被称之为“离合之兵”,它像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因此,骑兵多做奇袭用。而且骑兵在战场上打破僵局、颠覆战局、克敌制胜的表现往往都堪称经典,大约在西汉中期,骑兵就从辅助的机动兵力迅速发展为战争的主力。

不过,骑兵阵在二号坑整体格局中的分布,说明了秦代的骑兵虽然已经成为独立的兵种,但仍在战争中处于辅助地位,可能还会临时组织不同的队形和调整战略目标。然而即使是辅助作用,骑兵对战争的胜利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些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彪炳史册的秦军骑兵,他们的形象被定格为我们眼前的秦兵马俑。秦代工匠们使用陶塑的形式,以精湛的技艺将这些驰骋疆场的血肉之躯真实地再现出来,赋予了他们不朽的生命和灵魂。

比如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和最强大的对手赵国在长平决战时,秦军利用5000名骑兵完成了对赵军完美的分割和包围,在战略战术上将骑兵快速机动的作战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胜利与骑兵的出色表现有直接关系。为保持高度的隐蔽性,秦军的马蹄经过了特意包裹。5000人的部队在静默中悄然前行,月光如水的夜晚显得异常安详、和平,谁也没有想到,山谷中暗藏着杀机。突然间,秦军冲出来投入战斗,人喊马嘶,如山洪暴发、似电闪雷鸣,喧嚣的杀声震天动地。在刀光剑影中,赵军完全被打蒙了,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而秦军取得了战国时期最辉煌的骑兵战役的胜利。这些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彪炳史册的秦军骑兵,他们的形象被定格为我们眼前的秦兵马俑。秦代工匠们使用陶塑的形式,以精湛的技艺将这些驰骋疆场的血肉之躯真实地再现出来,赋予了他们不朽的生命和灵魂。

秦代以后,陕西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踏匈奴、鎏金铜马、大夏石马、昭陵六骏……一连串与马相关的雕塑杰作从陕西诞生,从此,马也成为文化艺术中被颂扬、被美化的对象!站在秦俑坑前,面对这兵与马组成的庞大军阵,您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而它们的美和价值也超越了俑坑空间的束缚,成为激动人心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