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出土地: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馆藏地:山西博物院
供图:山西博物院
主讲人:李惠
您好,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这件文物,作为山西博物院的标志(LOGO)形象常常出现在山西大地,它就是我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山西简称“晋”,在两周时期,曾属于中原地区最强大、最辉煌的诸侯国“晋国”。它从西周初期一个方圆百里的小诸侯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一跃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霸主。在当时的春秋五霸里,晋国的文公重耳可谓赫赫有名。他因骊姬之乱,被迫在外流亡19年,最终在62岁时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之后他任贤选能,晋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历经城濮之战、践土之盟后,成就了他的霸业。晋国当时的实力有多强大呢?晋文公甚至可以用周天子的命令来指挥其他诸侯。
晋国的霸业持续了近150年。晋文公之后,又经历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晋悼公复霸。虽然有起有落,但晋国始终牢牢占据着中原霸主的位置,就连之后一统中原的大秦也是在晋国覆灭以后才逐渐壮大起来的。孟子曾经说过,当时的晋国“天下莫强焉”。可以说,强大的晋国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晋侯鸟尊,正是晋国诞生的最佳见证。
古代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
晋侯鸟尊是一件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的青铜礼器。它高39厘米,长30.5厘米,身形健硕而饱满,凤首微微上昂,高冠直立,翅膀上卷,尾巴下垂。凤鸟背部有盖,器盖的捉手巧妙地铸成了一只小鸟形状,与凤鸟呼应。凤鸟身上装饰有细密的鳞纹,翅膀和足部装饰卷云纹,尾部是华美的羽翎纹。在凤鸟的尾部下方,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象鼻子下垂,并向内卷起,与凤鸟的双足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艺术品。
凤鸟背部有盖,器盖的捉手巧妙地铸成了一只小鸟形状,与凤鸟呼应。凤鸟身上装饰有细密的鳞纹,翅膀和足部装饰卷云纹,尾部是华美的羽翎纹。
在凤鸟的尾部下方,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象鼻子下垂,并向内卷起,与凤鸟的双足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那么,也许您会问:凤鸟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形象有特殊的含义吗?大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代的气候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3000多年前的商代,山西这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植被也很茂密,有点像今天的长江流域。那时候,山西及周边地区生活着很多大象,甚至还有犀牛、河马等现在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看到的动物。而且除了山西,河南也是这样。河南简称“豫”,豫字的右半边就是“象”字,左半边是给予的“予”字,而“予”字在古代也通“邑”,代表城市的意思。所以,在古代,河南也被称为“有大象的城市,或有大象的地方”。文献中还有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意思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就已经能驯服大象了。商代青铜器中的大象形象还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憨态可掬的幼年象。
接着再来介绍凤鸟,在西周时期凤鸟又被认为是神鸟、祥瑞。关于周族的兴起有一个凤鸣岐山的传说。《国语·周语》记载,“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音“越灼”)就是紫色的小凤凰。至今,陕西宝鸡一代还有凤县、凤翔县这样的地名。所以,一个是商朝人喜爱的大象,一个是周朝人尊崇的凤鸟,晋侯鸟尊将这两种动物形象组合于一体,构思巧妙,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珍品。
鸟尊与晋国、晋侯
那么这件鸟尊的拥有者是谁?它到底与晋国和晋侯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武王联合众多方国,经历牧野之战后,消灭了荒**无道的商纣王,建立了周朝,成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因为当时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史称西周。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它的分封和建立,则要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起。周武王去世后,他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庭院里玩耍时,随手捡起一片梧桐叶,把它剪成玉圭的样子,递给弟弟叔虞,然后像“天子分封诸侯”似的说:“我要把唐国封给你。”虽然这是一场“过家家”的儿戏,但在周公和史官“君无戏言”的教育和建议下,周成王正式将叔虞分封到了“河汾之东”的古唐国。这个故事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桐叶封弟”。叔虞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唐为晋,晋国就这么诞生了。
在其器盖和器内腹部两个位置都发现了一模一样的两行九个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鸟尊是当时晋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重要礼器。
关于晋国最初的分封地“唐”和“晋”到底在什么地方,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太原,有的说在晋南。直到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晋国早期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基本澄清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晋国早期都城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在今天的山西南部临汾一带。并且,根据出土的铸有晋侯名号的青铜器,结合历史文献,能够清晰地排列出晋国早期9代晋侯的世系,为我们研究中国西周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这件精美的青铜礼器“晋侯鸟尊”的主人正是晋国的开创者——第一代晋侯“燮父”。在其器盖和器内腹部两个位置都发现了一模一样的两行九个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鸟尊是当时晋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重要礼器。
太室,就是宗庙、祠堂。就像今天我们祭祖时一样要准备祭品供奉,尊和彝是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用来盛放美酒的青铜容器,献祭给祖先、神灵,希望得到护佑。《左传》有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祭祀和战争。祭祀是稳定国家社会、调和内部矛盾、规范等级制度等的重要手段,而战争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的大事。由此可见,这件鸟尊的意义非凡。
我们再来说说铭文中的“晋”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晋,进也。”晋侯鸟尊上的“晋”字,上半部像是两支箭插在箭靶上,下半部为“日”,即太阳。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像箭追着太阳一样上进。所以,“晋”最本来的含义为“上进”,所以才会有我们现在的“晋升”“晋级”。还有一种说法,晋国地处多山林,出产檀木,是制作弓箭的好木材,这里的人擅长制作弓箭,也擅长射猎。据古史记载,唐叔虞曾用弓箭射杀青色的犀牛,可见当时晋国贵族的勇武英姿。从中我们也许可以体味,晋侯夑父“改唐为晋”的初心。
晋侯鸟尊的发现,还为学术界研究晋国的建国纲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提供了侧面依据。
叔虞被封的古唐国,原来是夏族人的故土,当时夏族人土著还生活在这里,同时周边还有众多戎、狄等非华夏族群存在。如果不处理好与这些夏人、戎狄的关系,国家生存、发展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叔虞被封唐的时候,周天子就颁布诰令,为他规划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建国方略,意思是既要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规。这样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地针对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政策予以治理,能够保证稳定、和平发展,这也形成了独特的晋文化面貌——华夏为根,兼容并蓄。因此,鸟尊的这种凤鸟回眸的造型应该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文化,大象的造型来源是西周和晋国所继承的中原地区的商文化。
惊世之器重现人间
这件晋侯鸟尊现在看起来非常精美,但它在2002年刚出土的时候,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因为这座墓葬曾惨遭爆破式盗掘,很多珍贵文物被破坏。鸟尊因为距离爆破点最近,成为碎片散落,更是近乎粉末状。考古工作者将墓室北端残余的两堆“青铜渣”整体打包到实验室进一步清理,经过辨认,在“铜渣”堆里发现一些纹饰特殊的残片,推测应该是同一件器物的碎片。经过仔细收集,总共获得了100多块碎片,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经过反复拼对、修补、去锈,这件惊世之器才得以重现人间。
考古发现往往是惊喜伴随着失望、遗憾!鸟尊的故事也是如此。“浴火重生的凤鸟”仍略有缺憾,所以您现在看到大象鼻子靠下部没有纹饰的那一小段,当时并没有找到。庆幸的是,2018年传来了一个喜讯——在考古工作者持续进行出土文物整理和修复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疑似鸟尊尾部的残片,通过与鸟尊原物比对,基本确认了残片应该就是鸟尊后部象鼻子的缺失部分。晋侯鸟尊终于能够以最完整华丽的样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了!
当你面对这件姿态昂扬、健硕有力的晋侯鸟尊时,肯定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还有当年唐叔虞和燮父等九代晋侯励精图治的壮志雄心。一个“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最终能够“砥砺前行”逐渐强盛,并在战乱纷争、强国林立的春秋时期,称霸中原百余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这件精彩绝伦的鸟尊无疑是浓缩着三晋文明之魂,也正因为“晋侯鸟尊”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被评定为了国家一级文物,永久禁止出境展览,也成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