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夔纹铜禁 “青铜器之乡”出土的体形最大的铜禁
国宝小档案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0.23米,长约1.2米,宽约0.5米
出土地:陕西省宝鸡县戴家湾地区
馆藏地:天津博物馆
主讲人:张舒怡
您好,今天我想为您介绍的是,我馆收藏的一件非常独特的青铜器——夔纹铜禁。
青铜禁的用途
“禁”是西周时期特有的一种礼器,它是西周贵族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用来放置酒具的一种几案,也就是一种酒桌。为什么古人要把酒桌叫作“禁”呢?这就要从武王灭商开始说起。
据史书记载,商朝人酷爱饮酒,商纣王更是嗜酒成风,奢靡无度,甚至在王宫中修建了“酒池肉林”。在这种荒**腐化的风气下,荒于政事的纣王迎来了亡国的命运。武王灭商后建周,按照周人的想法,自己的族群之所以能够打败商朝,不得不感谢美酒的帮助,若不是商人嗜酒如命,其国家的根基根本不会动摇,但得益于酒,不见得也要和商人一样推崇酒。为了不重蹈商人的覆辙,周王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在《酒诰》中,周王告诫子孙平日一概要戒酒行德,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对于那些没事就聚众饮酒的人要格杀勿论。
为了更有效地督促民众禁酒,当时的统治者便将盛放酒具的几案称之为“禁”。古人说,“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也就是说,在古文中“禁”字就是戒酒的意思。古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提醒人们喝酒要有度。
这件夔纹铜禁的造型非常特别,体积很大,高0.23米,长约1.2米,宽约0.5米。整体呈扁平状的长方体,中间镂空,没有底面。在表面上方有三个椭圆形的大孔,这些槽孔就是古人当时用来摆放酒具的,如“觚”“卣”“尊”等古人储酒的用具。铜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十六个长方形的孔,左右两面各有两排、四个长方形孔,这些孔除了做装饰,还有一个小小的功能就是散热。古人一般喜欢喝温酒,所以通常会在铜禁下面点火热酒,留出来的孔能散去一些热量。
铜禁四周装饰有夔纹。夔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是龙的九子之一,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长相很凶猛、很吓人。
铜禁四周装饰有夔纹。夔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是龙的九子之一,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长相很凶猛、很吓人。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避凶、保平安,所以夔纹就成了帝王使用的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器物,从最早的实用性器具,到之后的传国重器,历经了1600多年的岁月。商周时期正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禁作为一种大型礼器被使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它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般只有王室才可以使用。而目前发现的西周铜禁数量极为稀少,从资料来看,现出土的铜禁有四件,而这四件都出自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其中,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是其中体形最大的一件。
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那么,出土于陕西的青铜器为何会被收藏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天津博物馆呢?这其中还有一段非常离奇曲折的国宝流传经历。
首先要从一起盗宝事件说起。1925年秋天,一批军人来到陕西省宝鸡县的戴家湾地区,他们用武器压着几百名农民到村子后面,并强迫他们到处挖宝。很快,一件件青铜器、陶器和金银器就被挖掘出来了。那么,究竟是谁敢这样明目张胆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盗宝行动呢?领头盗宝的是当时在陕西臭名昭著的军阀党玉琨。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大小军阀各自为政。国民党政府无力支付他们的军饷,更无法约束他们的行动,他们为了扩充势力都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党玉琨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党玉琨为何会选择戴家湾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进行盗宝呢?陕西宝鸡是建立西周王朝的周人发祥地,在古代称陈仓。它不仅是周代重要的城邑,也是秦国初年的都城。据史料记载,这里有秦国王室贵族的古墓,每次大雨过后,会有很多宝物被冲刷出来。所以,党玉琨便选择在这里开始他的盗宝行动。
宝鸡不愧是周秦故地,很快他们就挖出了一件方方正正、体形硕大的青铜器。党玉琨立刻命人将这件青铜器送到了自己的家中。深夜,党玉琨在家中对这件青铜器进行研究时发现,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纹饰上来看,这件青铜器都极有可能是当时帝王使用过的器物。他又在翻阅古籍后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件像方桌一样的青铜器竟然是一件罕见的宝贝。他一边收藏好这件宝物,一边更加疯狂地进行盗掘。
据统计,党玉琨在宝鸡共盗出青铜器1500多件,他如此疯狂的盗宝行为让当时的民众感到激愤,并且引起了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总司令冯玉祥的注意。
1928年初,冯玉祥命令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率领3万人马围剿在凤翔城驻扎的党玉琨,并收缴党玉琨所盗得的大量珍宝。当时的凤翔城易守难攻,宋哲元久久不能将城池攻下,所以决定挖坑道炸城,最后城墙被炸毁,宋哲元一举夺得凤翔城,而党玉琨被击毙。士兵们在清理党玉琨的住所时,发现了一处铁门紧锁的屋子,宋哲元命人将门撬开后发现,里面摆放了大大小小100多个箱子,箱子里有许多的珍贵文物和大量的金银珠宝,这些都是党玉琨盗掘古墓而得。之后,宋哲元把这些珍宝运到了西安,将其中一部分送给了他的上司冯玉祥,还将自己喜欢的一些留在家中,而这件夔纹铜禁正是他留下的珍宝之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宋哲元的军队在平津抗战中被日军击溃。之后,日军查抄了宋哲元在英租界内的公馆,夔纹铜禁等大批珍贵文物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宋哲元的三弟宋慧泉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花重金带人四处疏通关系,最终从日本人手中要回了夔纹铜禁等部分被扣押的文物。宋家人对于这批失而复得的宝物更是极为珍惜。由于铜禁的体积较大,为了掩人耳目,宋家人故意将它放在屋里走廊的一个破旧的木箱里,还在铜禁里放了很多杂物,外人即使打开木箱也不会发现什么,时间久了,连宋家人自己都忘了铜禁的事。就这样,铜禁在宋家平稳地度过了20多年。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无意中发现了这件铜禁,但已是一堆碎片。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得到消息后,立即来到宋家,见铜禁已破裂成50多块碎片,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1972年,这些青铜碎片被送往北京进行修复,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其一块块拼接起来,令人遗憾的是,这件青铜禁竟然少了一块。据宋家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这件青铜禁的一角被家人当废铜卖掉了。文物专家们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到天津各大废品收购站,在如山的废品中仔细翻看,可惜一无所获。正当文物工作者以为找寻无望时,突然有人想到所有的铜制品最终都要送到市里的一家电解铜厂,于是大家立刻赶往这家铜厂,最终找到了这件铜禁碎片。后来文物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精细修复,才将它完好如初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这件夔纹铜禁惊现于乱世,几经转手,历经坎坷,铜禁上的一道道裂痕仿佛在诉说曾经的种种,而它也成为跌宕起伏的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