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尺寸: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出土地: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
馆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主讲人:刘钰婷
您好,今天我为您介绍的这件器形为“尊”的青铜器,您一定从小就认识它,因为它曾出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课本里,它就是四羊方尊。您还能回忆起它的样子吗?
四羊方尊的造型十分高大,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青铜方尊。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它的肩部装饰有四只向外伸出硕大卷曲羊角的羊头形象,羊的嘴微微张开,嘴角含笑,羊身与羊腿紧贴于器物的腹部及圈足之上。这件器物将羊的宁静和温驯表现得淋漓尽致。羊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有“跪乳”的习性,是一种善良知礼的动物,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而在古代,“羊”与“祥”是谐音,羊代表着吉祥,因此羊的造型经常被艺术化,用于器物的装饰。
四羊方尊的纹饰繁缛瑰丽,表面布满纤细的云雷纹,颈部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装饰的是蛇身,并有爪的龙纹。龙纹为高浮雕,从方尊的四边蜿蜒于前。每一面的龙纹中间,都有一个双角的龙头从方尊器身上探出来。方尊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处,还装饰有扉棱。这么精美的方尊,当年是如何铸造的呢?这几道扉棱的设计,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四羊方尊的铸造
其实这是古代青铜器的一种铸造方法,叫作“接铸法”。在制作造型复杂的青铜器时,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将器身与附件分别铸造,然后再进行接铸成为整器。四羊方尊就是采用接铸法铸成的。工匠先将羊角与龙头分别铸好,然后与器身进行接铸。如果没有高超的铸造技术,很难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然而,我们在四羊方尊上,看不到拼接的痕迹。这全靠器身上的扉棱,很好地掩盖了方尊在接铸时的痕迹,起到特殊的装饰效果。
四羊方尊采用了线雕、高浮雕和圆雕的综合技法,很好地把握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造型与器物的结合,展现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整件器物一气呵成,可谓匠心独运。生动繁复、寓动于静的纹饰,也给冰冷厚重的青铜器增添了端庄、典雅的神韵。
它的肩部装饰有四只向外伸出硕大卷曲羊角的羊头形象,羊的嘴微微张开,嘴角含笑,羊身与羊腿紧贴于器物的腹部及圈足之上。这件器物将羊的宁静和温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羊方尊作为礼器
四羊方尊不仅在制作工艺、结构造型上有独到之处,它也是一件重要的礼器。您可能读过很多关于“尊”的古诗词,比如“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里的“尊”经常和酒一同被提起,因为“尊”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在商周时期,青铜尊经常作为礼器出现在祭祀仪式上。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酒器占很大一部分,这与当时酿酒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早在夏朝,酒文化就开始盛行,夏人善饮酒。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中,就发现了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酒器“青铜爵”。到了商朝,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酒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饮酒的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而我们熟知的还有纣王沉迷“酒池肉林”,最终众叛亲离,以致亡国的故事。
到了周代,统治者为了防止重蹈商朝覆辙,颁发了《酒诰》,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严格限制饮酒,并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商代的风格,也出现了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商代繁多的青铜酒器
前面提到商代酒器的繁荣,目前发现的青铜酒器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三类:盛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
盛酒器中最著名的就是“尊”,即一种体形高而大的古代盛酒器,早期的酒尊为陶制,到了商代,青铜质地的酒尊开始出现。青铜尊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青铜礼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尊的特点是敞口,口径较大,长颈,看到它的外形也不难理解它是用来储藏酒的器具了。除了常见的圆形尊,还有少数的方形尊,比如我们今天说到的四羊方尊就是方形,此外,还有很萌的动物形状的鸟兽形尊。
鸟兽形尊和一种叫作“觥”的酒器外形上十分相似,成语中“觥筹交错”说的就是这种器物。那么觥和鸟兽尊有什么不一样呢?觥的盖子一般比尊大,整个器形的脊背部都是盖子,鸟兽尊的盖则比较小,往往只有脊背的一部分或者脑袋的一半。
还有一种盛酒器是“卣”,卣和其他类似的器物最大的区别是带有一个提梁把手。卣一般是用来装鬯酒的。[4]此外有“罍”“彝”“壶”等盛酒器。
商代在饮酒的时候,往往要把酒加热,所以还出土了很多用来温酒的青铜器,最著名的就是“爵”。爵的用途也有过争议,《说文解字》认为爵是用来饮酒的,但是爵上往往带有柱,也就是在它上面有凸起的地方,喝酒的话会触到眉毛,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专家们脑洞大开,有人认为爵是用来过滤酒的,双柱用来固定滤酒的茅草;也有人认为爵是用来加热酒的,柱是加热之后用来移动爵的抓手。直到之后考古发现,一些爵的底部有加热之后留下的积炭痕迹,由此确定爵是用来温酒的。
还有一件和爵长得很像的器物叫“斝”,斝和爵一样有三个足,口沿也大都有柱,但是斝没有爵那样突出整个器身的流和尾,而且个头也要比爵大一些。
盛酒温酒都有专门的器皿,那么喝酒用什么容器呢?
喝酒用的器物名叫“觚”,它的定名始于宋代,因为在它的腹、足都有四个棱,而棱在宋代又叫觚,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类器物从口到底呈弧线形,而觚就是弧的意思。在墓葬中,觚和前面说到的爵往往是“同框出镜”,是商代礼器的重要组合。所以也有研究专家认为觚和爵是一对需要配合使用的酒器。
四羊方尊的流转经历
刚刚我们说了一些常见的酒器,除此之外,目前存世的青铜器数量也并不在少数,但为什么偏偏是四羊方尊被提到了这么崇高的位置呢?我认为这不仅因为它的铸造工艺巧夺天工,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还因为四羊方尊的流转经历也倒映着一个时代的动**,承载着一个满怀赤忱的爱国故事。
故事要从湖南省宁乡县说起。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历史上,宁乡的青铜器大名鼎鼎。宁乡有条河叫“沩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条河周围就总是出土青铜器,著名的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人面方鼎、象纹铙等都出土于这里,我们做过计算,在这里目前已经出土了300件左右的青铜器。青铜器是商王朝的产物,传统的观点认为,长江以南是蛮荒之地,是中原商文化鞭长莫及的地方。这里出土了这么多青铜器真是让人奇怪。更奇怪的是,挖出来的都是少见的非常精美的青铜器,像四羊方尊,绝对是中国青铜器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珍品;象纹大铜铙重量为221.5公斤,堪称青铜器之王。宁乡出土的这么多、这么罕见的精美青铜器,只是巧合吗?
有人结合了历史材料后分析,大概在商周交替之际,有一批商人或受商文化影响的人群经鄂东南越过长江,溯湘江而上到达黄材盆地。这些人南来时,不仅带来了大量商代青铜器,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铜器铸造技术,他们在沩水流域定居下来,建筑城池、铸造铜器,创造出了灿烂的炭河里文化和宁乡青铜器。这应该就是宁乡青铜器群来源之谜的谜底。
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农民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3人正在半山腰上栽种红薯,忽然锄头下发出当的一声金属碰撞的声音,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家兄弟眼前。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是何物,更不清楚其价值,只猜想肯定是个宝贝。其中,姜景舒用工具敲敲打打,还一不小心敲下来一片手掌心大小的碎片。很快,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传开了。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当即开出了400大洋的价格要购买这件宝贝。那时姜景舒只有17岁,家里10多口人的生计就靠爷爷做豆腐、父亲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听说这件东西能卖个好价钱,决定忍痛割爱以解决家里的生计。在经过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后,最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248块了。不过,姜景舒在卖掉宝贝时,还将当时敲下的那块碎片珍藏了起来。
四羊方尊在被黄材镇的古董商买进后,很快辗转到了长沙县靖港镇某商号。心怀不轨的商人打算以20万大洋的价格秘密贩卖宝物。当时长沙文物的盗掘走私现象十分严重,政府部门对出土文物走私也采取了严厉打击。为防止奸商贪利将国宝卖给外国人,长沙县政府立即派警员前去查处此事,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宝物充公之后,被放在了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办公室里,四羊方尊作为笔筒,放在张治中几案之上长达3个月之久。
不久,日军进攻长沙后,四羊方尊被送到了湖南省银行保管。1938年11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和省银行均迁往沅陵,四羊方尊在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遭到日机轰炸,被炸成了20多块碎片,之后这些碎片被存放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无人问津。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这个破碎的宝贝。两年后,修复家张欣如挑起了修复四羊方尊的重任,在他的细致修复下,四羊方尊已完全不见残破的痕迹,而遗憾的是,修复后的尊口沿处还缺一块残片。1976年,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远走宁乡县,千方百计寻找到姜家兄弟,姜家兄弟也将保存完好的残片捐出,至此,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才终于完璧归赵,四羊方尊再次展现出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就这样,经过战火洗礼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面世,并成为我国国家特级文物。
如今,四羊方尊静穆地矗立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展现着中华早期文明的辉煌风采,而其背后的身世坎坷、辗转流传与奇遇经历也诉说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了保护历史文明所付出的代价。
[1] 浑铸是指一次性将整件器物浇铸而成。
[2] 外范就是铸造的时候贴在模具外的泥片,把熔好的铜水浇铸在外范和内范制作的模具中,等成形后打开外范,挖空内范,鼎身就铸造好了。
[3] 簋和鼎一样也是一种饮食器具。
[4] 鬯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香气扑鼻,一般都是祭祀的时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