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高宗便没有武后——我怎样写《武则天》?(之八)(1 / 1)

豕蹄内外 郭沫若 856 字 3个月前

——我怎样写《武则天》?(之八)

唐高宗李治,在史籍上,是博得了同情的一位帝王。由于不少史家憎恨武后,因而便把同情集中在他的身上。史家们觉得他是被武后控制着,甚至时常有生命的危险。在我的看法却是两样。从封建道德的观点来说,唐高宗实在是大可非议的一个人。首先是他同武后的关系。武后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在太宗死后不满三年,他便让武后替他生了儿子。武后有四子,即李弘、李贤、李哲、李轮。长子和次子据史料推算起来,应该同生于永徽三年(652),是武后还在感业寺做比丘尼的时候。武后是永徽五年封为昭仪,次年立为皇后的。在这之后,高宗却又和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都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封建帝王的**实在是有点惊人的。他早就有“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的毛病。“目不能视”,我解释为高度的近视眼,“风眩头重”,应该是极度的精神衰弱,这和他的生活不检点应该有关联。但唐高宗的病也有人说是高血压,究竟是不是,无法用血压器来测定了。就因为他有病,所以武后从显庆四年(659)起便替他管理朝政,一直管到他死,管理了二十四年,把唐代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但是,唐高宗的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是他发现了武后而使她发挥了她的才能。如果没有高宗,便没有武后。武后的成绩可以说也就是高宗的成绩。高宗信任武后是比较专一的,虽然有时也听信过谗言,想废掉她,但终于让她辅政二十多年。在高宗末年,还曾有意让武后摄政,有些禅位的意思,但被朝臣反对,没有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宗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我在剧本里面让他采取了自我批判的形式来批判自己,并批判太子贤,而赞美了武后,有的朋友或许会以为我把高宗贬低了,其实我是有意把他抬高的。

从武后方面来看,她对于高宗的**不会满意。但她把自己的精神全部寄托在政治方面去了,高宗的行为在她似乎是满不在乎。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她尽可以让这位比自己年轻四岁的多病的风流天子去养尊处优,而把自己的才能尽情地在政治上发展。然而有成见的史家们却每每说武后有暗害高宗的意思,我在下面可以随便举出一个例子。

《资治通鉴》在弘道元年(683)十一月记载高宗“苦头重不能视”,侍医秦鸣鹤主张在头上扎针,扎出血来,可以望好。武后严厉反对。司马光便下出推断,说武后“不欲上疾愈”。一个人心里的想法,几百年后的史家怎么会知道?像这样对于武后的所谓“诛心之论”,是举不胜举的。结果由于高宗自己愿意,针是扎了,也有了一时性的效果。然而针扎后仅仅三十天,高宗却是死了。这是不是由于针没有消毒,在头上扎出了血,有破伤风之类的病菌钻进了血道的原故呢?当然,在今天是无法肯定的,但也无法否定。其实武后如果不希望高宗病好,像韦后毒死了唐中宗的那样,在她辅政的二十多年间,她尽可以设法把高宗暗害,然而她却没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关于太子贤之死,史家也断定为武后下的毒手。《资治通鉴》于高宗死后的翌年二月,载“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诣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风使杀之”四字,两唐书《章怀太子传》里面都没有。又云“三月,丘神??至巴州,幽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太后乃归罪于神??,……贬神??为叠州刺史。……神??寻复入为左金吾将军”。这样寥寥几笔,便把武后描绘成为枭獍。试问:“风使杀之”,除当事人之外,司马光或其他的人何从得而知之?写出丘神??初被贬谪,寻复原职,在司马光是有意显示武后的奸诈,想掩饰人的耳目。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初加贬谪者是怀疑丘神??逼死了太子贤,寻复原职者是发觉了丘神??的冤屈。太子贤之死,看来别有原因,是史书上的一笔悬案。我在剧本中,是把这笔账算到裴炎项上去了。是不是有可能呢?有。

唐高宗死后,中宗即位,不到一个月便被废为卢陵王。中宗被废,裴炎是发挥了促成作用的。武后在废掉中宗之后立即派遣丘神??去看太子贤,我揣想她是有意起用太子贤,如果太子贤在巴州已经悔过自新,她是想把他召回京师的。裴炎既蓄谋篡取天位,他不能不预防这一着。万一太子贤被召回,那他自己的私愿又会增加一层障碍,难以实现了。因此,太子贤之死,使我自然地联想到是出于裴炎的阴谋。

196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