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写《武则天》?(之四)
武后是封建王朝的皇后,而且还做过皇帝,要说她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当然是不合理的。但她是出身寒微的一位女性,这就足以使她能够比较体念民间的疾苦,同情人民。她同情人民,故人民也同情她。有唐一代对于她的评价尽管有人也有些微辞,但基本上是肯定她的业绩的。
武后生于四川广元县,唐代初年的利州。五年前(1955年)在广元县出土了一通碑,碑面刻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是五代末年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刻石的。记文说武后死而为神,非常灵验。碑阴还有大量文字,是地方当事人刻的账目,称武后为“则天圣后”均抬头顶格,可见广元人民对武后的爱戴。武后死去虽已二百五十九年,而在广元人民心目中,犹然神圣视之,“管境所依,铸祈必验”。这和后世史家们的评价是大有距离的。
武后是受过唐太宗熏陶的人,她在唐朝的治绩,事实上可以和“贞观之治”比美,甚至有所发展。她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故她的政治措施有所依据。她明敏果断,发挥了不少独创的作风。她早年比较朴素,不爱奢侈。中年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在洛阳龙门,修造大奉先寺石窟,唐代的一部分伟大艺术作品因她而留存至今。去年(1959年)我曾经到龙门去游览,我之想写这个剧本,实际上是受胎于此。
武后爱好文艺,具有比较优异的情操。例如,她读到骆宾王讨伐她的檄文时只是“嘻笑”,并且还说有这样的人才不用是宰相之过。这是难能可贵的。
武后颇具有不自私的精神。她曾经征求王方庆家所藏的王羲之以来的真迹,王方庆献纳了,而她令人摹勒后,却把原物重新装饰,归还主人。这比起唐太宗来便迥然不同了。唐太宗也曾经向王方庆家征求过墨宝,而全部干没了。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法书,还作过广泛的搜罗,而在他死后都一同带进了坟墓。
我根据尽可能占有的史料和心理分析,塑造了武则天的形象。我在剧本中使她同情一些弱小人物,如像上官婉儿、赵道生和伪太子贤江七。骆宾王出身寒微,虽然犯了罪,她也宽恕了他。而对于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则恰恰相反。如裴炎、程务挺(未出场)等,她是毫不假借的。甚至对于亲生的儿子太子贤,她也不为感情所左右。当然,有许多情节是出于我的想象。我所写的武则天只写了她六十岁前后的六年,可以说是她最成熟的时代。但她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人,特别在她晚年,她的缺点很难掩盖。她利用佛教,干了好些过分奢侈浮夸的事。如像“命僧怀义(即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为武后所重,改名,并剃度为僧,作白马寺主。官至辅国大将军,后被武后处死)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资治通鉴》天册万岁元年),后来被火烧掉了。又如“天枢”、“通天宫”、“九鼎”之类的铸造,实在是劳民伤财。拿“九鼎”来说,“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资治通鉴》神功元年)。要说这是封建文化的豪华版也未尝不可以。但这和她辅佐高宗时代“常著七破间裙”而建言“禁止浮华**巧”,是大有径庭的。
(本篇与以下一篇均节自《武则天·附录一·我怎样写〈武则天〉?》,篇名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