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犹有青春志——访曹瑛同志(1 / 1)

远方的游子,常常思念自己的故土。故乡的人民,又何尝不惦念在外的儿女呢?

在纪念党的六十周年前夕,我们带着故乡人民的问候,进京采访一批湖南籍的革命老同志。一个阳光明丽的日子,我们敲开了曹瑛同志住处的门。当我们把故乡人民的问候带给他的时候,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同志,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连连说:“谢谢!谢谢!”

曹老的客厅和书房兼卧室里,挂满了董必武,郭沫若、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他的对联和条幅。郭老写给他的一副对联上,题着:石磊同志座右。于是,我们的提问就从这里开始了:

“曹老,你过去叫石磊这个名字吗?”

“是的。但是,曹瑛是我本名。石磊,是1937年党营救我们从国民党监狱中出来到延安后改的。”

别乡几十年,乡音未改。他说话带着很浓的平江口音,使我们更感亲切。接着,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9年,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和平解放湖南的决策。当时在北京市担任市委秘书长的曹瑛同志,被党中央调去湖南,担任长沙市委第一书记。曹瑛同志离开家乡几十年没有音讯,人们传说,他已经牺牲了。当他们南下到达武汉的时候,他的一位老乡见到了他,于是在平江县和湖北通城一带的人民中传开了:曹瑛回来啦!当时,他们带有电台,他立即给党中央发去一个电报,说,党既然派我回故乡去工作,故乡的人民又知道我回来了,是不是把名字改回来。党中央立即复电:同意。于是,他又带着他上小学的名字,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讲完这个故事,他笑了,我们也笑了。顿时,我们感到他更加亲近了。他平易近人,说话很动感情,给人一种慈祥、可亲的感觉。很快地,我们就无所不谈了。

1908年正月,曹瑛出生于平江县北乡尖山上屋。这是一个远离县城六十余里的山村,座落在幕阜山下。村子前面,有一眼泉水。曹老至今回忆起来,仍无限怀念地说。“这泉水特别的甜呵!”1922年,他离开了这个村子,来到岳州(今岳阳)省立第三联合中学读书,就在这时,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他在“三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过“三联”中学党支部书记、武昌中山大学支部委员、代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八路军衡阳办事处、桂林办事处、重庆办事处工作过。在白区工作中,他曾两次被敌人逮捕,在监狱里坚贞不屈。1933年,他和陶铸同志一起,被国民党判处无期徒刑,囚禁在南京伪中央军人监狱。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周恩来同志亲自把他们的名单交给蒋介石,要求释放。经过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和国民党多次交涉,1937年9月26日,他们才被释放出来。出狱的当天,他和陶铸等几位一同出狱的同志合影留念。曹瑛同志在照片上端题字道:“百战归来认此身”。哪知,到了“**”的时候,这张照片却成了林彪、“四人帮”诬陷他们的“罪证”。陶铸同志被“揪”出来后,他也被投进了监狱,受尽了折磨。

曹瑛同志在工作

“我在国民党时期两次坐牢,总共还不足六年。这一次,一关就是七年多。右眼睛也被弄瞎了。这伙反革命祸国殃民呵!”曹老愤愤地说。

话题又扯回来了。他在故乡工作三年多后,1953年离开长沙,奉命出使捷史斯洛伐克,当了七年多大使,忠实地执行了党的外交路线,为增进中捷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这期间,他跑遍了东欧各国。归国后,他担任对外文委副主任、党组代理书记,继续发展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曹老七十三岁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染白了他一头青丝。然而,老将未减当年勇,他仍然没有下战场。如今他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委员,为平反冤假错案。维护党纪而带病努力地工作着。

我们望着这位革命前辈,由衷地赞叹道:“白发犹有青春志呵!”

(原载《湖南日报》1981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