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转基因密码
空喊“狼来了”是没用的。实际上,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继大豆之后美国玉米进入中国的信息,他们在密切关注国际玉米期货市场的交易行情和玉米市场的走势。更多的人在总结中国玉米产业的优劣势,探索下一步中国玉米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转基因玉米狂潮。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命题:
转基因玉米PK传统玉米。
玉米蒙太奇
如果中国的玉米业淡然处之不以为然,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玉米在中国是除了小麦、水稻之外的第三大粮食品类;但是,请不要忘记,大豆危机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是未雨绸缪还是听之任之?是汲取大豆危机的教训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还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想,这已经超出了一个作家的考虑范畴了。
之一:美国
加尔瓦,一个只有400多个常住人口的小镇。与大多数繁华城镇不同的是,加尔瓦既没有一个沃尔玛,没有一所高级中学,马路上也没有设置一个红绿灯——当然不是因为安装不起这个交通指示装置,而是似乎没那个必要。
在度过了寂寂无名的岁月之后,加尔瓦突然一夜成名,促使她一夜成名的是乙醇燃料。加尔瓦,正被人们认定为乙醇燃料之乡。
2002年,加尔瓦第一个乙醇燃料工厂投产,至今已经给投资人和当地420个农民带来了1300多万美元的收益。
这些资金使得加尔瓦发生着巨变。
其中一些在中国被视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在这里被看作历史性的事件。比如,因为乙醇燃料,这个小镇30年来首次增添了三个家庭和一条全新的街道;一些人从异地搬家来这里居住,他们是奔着乙醇燃料的发展前景来的。
带着加长拖斗的卡车增多了,它们装载着乙醇燃料驶往各地。镇子里的小酒吧热闹起来了。人们发现,经久不变的、靠窗户的老位置,偶尔会被一些陌生的面孔占据。
背着相机的记者来了,他们除了关注开足马力生产的工厂之外,还惊讶于这个小镇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情。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们开始研讨是不是需要设立红绿灯了,因为运输车辆的增多明显让习惯了静谧有秩序的加尔瓦的原住民有些不适应。
律师来了。在美国,有人的地方就有律师,据说,他们擅长把小事搞大。
资本家来了,他们在考察。政客也偶尔光临,他们讲话的口气明显有布什的特点……
这一切,都是因为乙醇燃料,一种用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研磨、发酵、蒸馏而成的酒精。
这是玉米带来的变化!
之二:墨西哥
2007年1月31日晚,墨西哥7万多农民、工会代表和左派人士在墨西哥城的市中心举行盛大游行,抗议政府对主要农产品价格控制不力,导致玉米饼价格持续飞涨。玉米饼是穷人的主食,墨西哥玉米饼的价格以往每公斤还不到7比索。但自2006年底以来,其价格涨到每公斤15比索(1比索约合0.72元人民币)。部分涨幅最大的地区甚至已高达原来的四倍!达到了十几年来的最高位。
墨西哥有句流行语:没有面包吃,就吃玉米饼。
对于占全国一半人口的墨西哥穷人来说,经济实惠的玉米饼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物。现在,墨西哥人在纷纷哀叹之余,还非常困惑:曾有“玉米王国”之称的墨西哥,如何弄到今天连玉米饼都没得吃的地步。
许多墨西哥人大概不会想到,墨西哥玉米价格竟与国际石油价格有着联动上涨的关系。
墨西哥加入北美贸易协定后,价格便宜、质量优良的美国玉米便像水一样流进了墨西哥,使以小农生产为主的墨西哥玉米生产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原来一家一户种植玉米的墨西哥农民放弃了种玉米的营生。
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美国政府将玉米视为生物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乙醇来取代汽油,推动了乙醇工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玉米价格的节节攀升。据美国专家预测,2008年,美国乙醇行业的玉米需求将增加到1.39亿吨,占美国全国产量的一半。而墨西哥,每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为1000万吨。水涨船高,美国人在搞酒精替代石油的工程,哪里顾得上邻居的玉米饼啊!
在这个过程中,中间商大量囤积玉米并哄抬价格。墨西哥政府本着自由市场的原则,没有执行强有力的价格调控政策。本是家常便饭的玉米饼价格于是节节攀升,日益昂贵。这场玉米危机从而不可避免。
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怨气,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命令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尽快平抑玉米价格。经济部部长随即宣布,从国际市场尽快购入65万吨玉米供应市场。社会发展部部长声明,以最低廉价格保证2000万最贫困人口的玉米供应。消费者保护协会则表示,严惩囤积玉米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墨西哥种植玉米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但由于生产方式陈旧,玉米产量一直不高。据统计,在美国每公顷土地可以出产12吨玉米,而在墨西哥每公顷只能出产2.5吨。
危机表明,像墨西哥这样一个贫困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其粮食不能立足于发展本国的生产,而以依赖别国为主,食品危机是非常容易发生的。看来,要想安安心心地吃上物美价廉的玉米饼,还得靠墨西哥人自己的努力。
老实巴交的墨西哥农民巴望着中午时分能实现一块玉米饼的计划。他们何曾想到,玉米饼的紧俏和美国一个不知名的加尔瓦小镇的燃料工厂有着某种间接的关系呢?
之三:中国
一艘美国商船停靠在青岛港,里面装载着中国国内企业订购的5万吨美国玉米。
这批玉米的老家是美国北部的北达科他州。玉米收获的季节,当地农民坐在家里,等待着嘉吉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他们很看好嘉吉的收购,也都愿意把玉米卖给嘉吉。嘉吉公司把收购来的玉米汇集到密西西比河边的谷仓——那些谷仓高大挺拔,平均每个谷仓的容量可达5万吨。嘉吉公司最大的谷仓群最大容量达到35万吨——再经由驳船运送到新奥尔良港口。在那里,巨大的巴拿马级的货船早已空船待装。一艘5万吨级的货船,经由全部流程机械化的作业,不到3天就转载完毕。然后,驳船便按既定目标,开出新奥尔良这个世界最大的谷物物流港,来到了中国。
5万吨,对中国这样一个玉米生产大国来说,是一个几乎微不足道的数字!
几乎没人在意这批玉米的到来。
但是,这艘普通的、装载普通玉米的运粮船的靠岸,为什么还是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呢?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中国的一句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中国人刚刚经历、甚至现在还在经历着大豆危机的伤痛,如今,转基因玉米又在世贸规则的庇护下堂而皇之地登陆中国,是大有玄机还是小概率事件的偶然巧合?
是一盘很大很大的棋的第一步,还是中美两国商人随意丢落的一枚棋子?
这艘粮船为信号,它所带来和即将带来的是中美两国玉米农民和粮商的共赢还是将重蹈大豆危机的套路?
如果中国的玉米业淡然处之不以为然,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玉米在中国是除了小麦、水稻之外的第三大粮食品类;但是,谁都知道,大豆危机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是未雨绸缪还是听之任之?是汲取大豆危机的教训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还是走一步说一步?
我想,这已经超出了一个作家的考虑范畴了。
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粮食,是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和基本的符号。之前所说的墨西哥玉米饼事件已经为这个结论做了最好的诠释。
乙醇燃料:美国玉米洗牌
美国玉米一洗牌,就会有国家摊上麻烦。
墨西哥率先麻烦。
下一个国家会是谁呢?下一个国家将被美国的转基因玉米撑死,还是将被饿死?
玉米,在中国有两种含义,第一指的是土地上生长的粮食;第二,指的是某个超级女生的FANS。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生物玉米。
美国是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在玉米的生产和贸易方面也是一个超级玉米大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其常年玉米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2003至2004年度出口量为5200万吨。
日本为美国玉米最大的进口国,其次为墨西哥、中国台湾、韩国等。
和中国一样,玉米也是美国主要的粮食品种。美国围绕玉米建立了一个关联甚多的产业链,涉及玉米生产、畜牧业、养殖饲料加工、食品工业、燃料乙醇等行业。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气候适宜玉米生长,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传统的玉米生产基地。格雷格所在北达科他州就是玉米的主要产地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对农民实施保护性的补贴措施,主要是保证粮食的最低销售价格。以玉米为例,如果当年收割时的玉米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农场可在玉米出售后根据价差从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补贴。如果农场把玉米囤积起来等待将来卖个好价钱,同样也可从政府那里领取到相应的补贴。
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危机引发了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新的能源政策的制定,开始讨论把乙醇燃料充作能源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国会决定用税收信贷的方式补助石油加工厂在汽油中添加替代物。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石油价格下滑,美国国内对石油的依赖和兴趣超过了对乙醇添加物的关注。乙醇燃料,在人们眼里,仅仅只是一种添加物。
到了2000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促使美国人回头来关注乙醇燃料了。乙醇燃料开始作为降低空气污染用水的一种氧化剂。在石油价格高企的时候,乙醇燃料开始走俏。在加尔瓦等一些地方,农民集资建厂。出乎意料的是,生产乙醇燃料的回报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它犹如一种淘金的方式,吸引了政客、媒体、投资商和农民的关注。
在这种关注的热潮中,不独农民,连泰森这样的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也开始介入到乙醇燃料的开发之中,可见其吸引力绝对非同小可。
泰森、维拉松等这些新机构的介入,使得乙醇燃料的概念陡然升温。再加上一些投资大鳄的推波助澜,使得乙醇燃料成为一个投资热点。世界前十大乙醇燃料生产商和他们的贸易公司,2000年捐赠给联邦政府的竞选资金达470万美元。
政客们也开始鼓噪乙醇燃料的前景。前国会议员鲍勃与汤姆鼓吹乙醇燃料是农民阶级利益的安全保障,并称能源利益是21世纪的农业政策工程。
在这种催眠式的话语狂潮中,似乎在布什政府统治下长期依赖、受苦的小农民,将逐步过渡到能源产业的企业家。一时间光晕乱射,热闹非凡。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助。
2005年,布什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法案》,拉开了乙醇燃料行业爆发的帷幕。该法案建立了一个可再生燃料的标准,要求到2010年全国燃料供给中混合15亿加仑的乙醇和生物柴油。
2007年1月,美国400名来自玉米产区的参议员提出了一项《生物燃料安全法案》。在这个雄心勃勃的法案里,议员们倡导,到2030年,美国要在机动车燃料中混合600亿加仑的乙醇和生物柴油。其目标非常明确,要在10年内使全美国大约50%主要品牌的加油站安装E-85加油泵(85%的乙醇+15%的汽油)。
而就在这个法案提交前的两个月,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宣布发起一项资源活动计划,旨在鼓励美国的各个行业尝试使用乙醇和生物柴油。可谓是声势浩大、全民玉米。
曾记否,当年总统竞选辩论的第一场,就被安排在加尔瓦所在的州,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布什政府如此热衷于乙醇燃料。紧接着不久,乙醇燃料的产量直线上升,布什政府仍计划将产量推向新高。理论上讲,意味着更多的钱流入美国农民的口袋,而非外国人手里。所以这些现象,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从道义上说乙醇燃料好于石油。”
人们普遍认为,乙醇燃料的出现将扮演一个寻求能源独立和遏制全球变暖的角色。但是,尽管政府有着浓重得化不开的一腔情,乙醇燃料产业也获利甚丰,应该看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依然存在很多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
——乙醇燃料行业的勃兴,受惠于纳税人数10亿美元的补贴;
——乙醇燃料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在这个产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场却发出了食品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信号。2006年,乙醇燃料惊人增长的背后,是消耗了美国20%玉米的结果,这超出了美国人消耗的玉米量(谷物、玉米糖浆、鲜玉米等)。玉米供应紧张时,奶牛、肉牛、猪、鸡饲料等形式严峻,肉类蛋奶的生产商对玉米价格翻番坐立不安。
——环境方面,过度占用了土地和水资源。
——运输方面,由于美国的管道建设是按照石油输送体系设计的,地处偏僻乡野的乙醇燃料的运输,又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还有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行驶相同的路程,如果需要汽油1加仑,乙醇燃料则需要1.5加仑。同样的结果,如果使用乙醇燃料,汽车驾驶者需多付出1美元。
关于乙醇燃料在美国还没有争论出个结果来。但是,在美国期货市场,玉米价格的波动情形却率先传递出未来国际玉米市场不寻常的动静。随着乙醇燃料的兴起,原先的玉米贸易格局将被打破,一些依赖美国玉米出口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遭遇麻烦。
在对使用乙醇燃料问题的争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不得不被迫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美国消耗着世界30%左右的能源。它与海湾国家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一向交好。打下伊拉克,等于又是控制了世界一个大油库。眼下觊觎伊朗,意欲拿下。如若真是拿下,世界石油基本就在它的掌控之中了。美国根本不缺石油,它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也无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之忧。眼下突然大张旗鼓地开发乙醇燃料,让人觉得并无多大必要。要知道,乙醇燃料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补贴,如果拿掉这块补贴,乙醇燃料的销售价格还抵不上其生产链条所衍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有什么必要大张旗鼓进行乙醇燃料开发?
第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和出口国。可以说,美国玉米的行情和走势,不仅直接影响着美国玉米农民和粮商的利益,而且关乎墨西哥人的一日三餐,以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饲料加工业和动物蛋白质供应链。一旦美国玉米在乙醇燃料的刺激下价格攀升,必将颠覆目前国际玉米产业的格局。但是,关键的是,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到这个格局的未来走势和要素分配。一旦这个产业链的源头——美国玉米市场出现大的变动,全球玉米的生产和贸易将会朝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趋近?
第三、美国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但同时,农业、主要是农产品也是美国手里洗来洗去的牌。美国人只要在农产品上一发力,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将没有好日子过,回避不了,也抵抗不了,除了乖乖缴械投降,臣服,很难有其他选择。墨西哥就是一例。墨西哥农民都不种玉米的时候,美国这边玉米价格已上涨。墨西哥人抓瞎了,临时种吧,要过一个作物季,新玉米才能收获。等着新玉米充饥,估计墨西哥人早蔫了。此时,美国人的牌可以任意出,即可待价而沽,也可从手指缝里漏一点,名义上还搞了一回人道主义援助。
第四、据说搞乙醇燃料是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这让人觉得甚为奇怪。当初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任怎么说,美国人就是不参加,该排的照样排,该拉的照样拉,该放的照样放,怎么突然透过玉米搞起遏制全球气温变暖的公益事业了?
美国到底搞的是什么名堂?
目前,乙醇燃料连带效应已经出现。
美国农业部2006年1月12日日发布月度供需报告,将美国2006/2007年玉米库存由上年12月份的93500万蒲式耳调减到75200万蒲式耳,调减幅度为19.5%,如此之大的调减幅度尚属首次。该报告引发CBOT玉米当日的“一字型”涨停,这在CBOT交易历史是前所未有。专家认为,美国玉米库存的下降,将导致美国玉米对全球供应量的减少,从而使得全球玉米库存面临危机。
美国玉米一洗牌,就会有国家摊上麻烦。
墨西哥率先麻烦了。
下一个国家会是谁呢?
下一个国家将被美国的转基因玉米撑死,还是将被饿死?
转基因玉米带来的冲击
转基因不是救世主,但是,它已经改变了世界,至少改变了世界的农业和食品结构。尽管世界各地对转基因产品依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和壁垒,但是,它已经悄悄地进村了,而且,进入了我们的身体。
在科学家、媒体、小学生,还有那些普通的人们,把未来人类吃什么当作话题来讨论、探索的时候,企业,已经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运用到生产中去了。他们以最敏锐的嗅觉捕捉着食品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他们试图在传统的食品链条中切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借助先进的营销与整合理念,将产品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转基因产品应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衍生的。
转基因食品是通过遗传工程改变植物种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把这些修改过的再复合基因转移到另一些植物种子内,从而获得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动生长的植物物种。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十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又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他们利用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玉米、黄豆、油菜、土豆、西葫芦等。人们可以用鲜鱼的基因帮助西红柿、草莓等普通植物来抵御寒冷;把某些细菌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受害虫的侵袭。而以这些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由于转基因作物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抵御干旱,提高产量,营养成分高,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到2015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0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满足人类对食品的需求,而现代生物技术无疑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还可利用基因技术生产速生鱼类和医药工业所需的疫苗等,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
在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科技界,孟山都公司应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中国,当更多的老百姓还并不熟悉转基因食品这个概念的时候,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早已开始消费转基因食品了。
很多人会不以为然。
“不!我不会吃转基因食品的!”
但是,如果告诉他,目前中国的超市和食品店里畅销的调和油、色拉油很多都是由转基因大豆制造的,也属于转基因食品时,他们就傻眼了。的确,转基因食品在概念尚未为中国人熟悉的时候,早已就进入了中国百姓的厨房。
而培育转基因大豆(包括玉米、西红柿、西葫芦等)的种子,并不遗余力在世界各地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就是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便在农业生物技术上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并从商业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尝到了由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带来的益处之后,孟山都公司清晰地认识到,对于全球农业来说,转基因产品,也许不久将成为最重要的选择。因此,孟山都将销售收入的15%用于技术研发。大约在1995~2005年的10年间,孟山都公司将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400亿元)用于种子技术的研究,并同时大肆收购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构建起一个世界性的种子公司的框架。
目前,孟山都公司拥有包括农达(POUNDUPREADY)在内的系列化新产品,其生物技术产品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2亿亩土地种植生长。
说到大豆,孟山都公司创造的传奇更令人瞩目:美国95%的土地、全世界60%种植大豆的土地,所生长的基本都是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
1996年,第一代农达牌大豆开始在美国种植。孟山都公司拥有技术所有权,他们授权美国农民使用,获得技术许可的农民只能在一种经济作物中使用,用专门的作物管理模式确保种植效益。在这个过程,只能用孟山都的除草剂。到了1999年,美国50%的大豆种植土地上播种的都是孟山都的了。
不过,孟山都的战略重点并不是美国,而是巴西。
巴西拥有广袤的土地,适宜于种植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尤其是南部、内陆以及中西部地区,亚热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几乎和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一见钟情。
但是,在2005年之前,种植转基因大豆在巴西是非法的。而在他们的邻国阿根廷,种植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是合法的。两个毗邻的大国,有着基本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质,就因为转基因大豆的身份问题,阿根廷的农民在收获了大豆之后,由美国的跨国粮商直接收购,再转手出口给中国、欧盟等。农民获得了沉甸甸的效益,政府也乐见其成。而由于转基因大豆在巴西是非法的,结果心里不平衡的巴西农民,只好通过走私的方式从阿根廷那里弄来转基因大豆的种子偷偷种植。
大部分能窥见跨国粮商运营手段的人,透过市场对转基因大豆的追捧,以及滚滚而来的美元,都在预见转基因大豆在巴西的命运。那就是迟早是要开放的,巴西的经济肩膀无法抵御转基因大豆**的压力。当然,还有跨国粮商和孟山都公司政府公关的份量。
果然,面对巨大的商业损失和来自农民的压力,2003年3月,巴西政府颁布了临时法规,允许在2002年至2003年度销售和种植转基因大豆。2005年,巴西总统达西尔瓦最终签署了法律文件,确认了转基因在巴西的合法化。
孟山都公司是依靠种子的技术授权使用而获得经营收益的,换句话说,这是孟山都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从简单幼稚到复杂成熟。即你种植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就必须向公司缴纳一定数字的技术费用。
如果在中国施行这个模式,当然中国人民是不会赖账的。但是,如果经由孟山都公司亲自收取这个费用,估计收费大军的开支将冲抵或消解孟山都转基因种子的利润。
在巴西,孟山都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早在2002年,孟山都就通过有关组织向巴西政府施加压力,认为目前巴西农民种植免费的转基因大豆,而美国农民却要每亩地缴纳9.3美元~15.5美元的费用是不公平的。因为当时种子的销售并未获得巴西政府的许可,孟山都公司无法从种子销售商中收取技术使用费。即使种子销售获得许可,农民也可以通过种植保留的种子而规避缴费。但是,孟山都公司具有一项无可指责的优势,那就是: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巴西是违法的,但其技术本身在巴西和欧洲都获得了专利,从未获得许可的农民那里收取一定的费用,从法律上说是合理的。
没人能相信,这个世界性的生物技术大鳄,竟然在讨债上也着实有一套。孟山都公司计划在大豆运输环节上收取补偿费用。2002年底,孟山都整合了一套以运输环节为基础,而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合法的收费系统。公司通知美国的几家跨国大豆出口商,如ADM、邦吉、嘉吉等,它们从巴西南部采购大豆,涉及到技术侵权,孟山都将有权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
孟山都开始追踪所有离开巴西南部港口的货轮,通知欧洲当地海关对进口谷物船只采取一定行动。这使得那些粮商确信孟山都在收费事宜上的立场和信心,局面开始缓和。随后孟山都与巴西农民谈判,并答应农民在收割时开始收费,与农民共担产量和价格的风险。
这个过程极其艰辛。但是,孟山都看似不可能的行动,却成功地将巴西引导成世界最大的大豆种植地区和出口国。同时,孟山都透过一套极其复杂的运筹系统,获得了自己应该获得的收益。在这个复杂繁琐的运作系统中,每个环节都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故事,既有我们之前所描述的亚马逊生态系统的濒临危机,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大豆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危机和断裂。而在巴西,则造就了从不知大豆为何物的人成为忠实的豆农。比如,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商马吉、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州长,他的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4万公顷。
无论是一直把玉米当作神物来种植最终抛弃了玉米的墨西哥人,还是原来并不知道大豆为何物而现在却靠大豆为生的巴西农民,抑或是懵懵懂懂不清楚为何那么好的大豆卖不出价钱的中国农民,他们的身后,是世贸以及世贸特有的游戏规则。
目前,巴西的大豆几乎主宰了中国榨油产业。一个在亚马逊流域偏僻一隅的巴西农民,做梦也想不到,他种植的大豆,会出现在中国一个普通城市市民的餐桌上。同样,一个中国家庭每天使用的调和油,却是经由这样的环节诞生的——
孟山都种子——巴西人种植——中间商收购——跨国粮商经营——中国政府采购(合同一般是在美国本土签署)——出口中国——合资的榨油厂——调和油、色拉油——中国人的餐桌。
当然,我们讨论的是未来人类的食品,大豆只是其中的一类。在大豆之外,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小麦、棉花等也在觊觎着世界各地适宜的土地和人民。
眼下,大豆基本都转基因了,相当一部分的玉米也转基因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见,小麦转基因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由小麦、玉米、大豆,到棉花、西红柿、土豆,再到饲料、农场动物、动物蛋白质食品系,人类基本食物的家谱,一个转基因就贯穿起来了。
转基因真的是救世主吗?
客观地回答:转基因不是救世主,但是,它已经改变了世界,至少改变了世界的农业和食品结构。
尽管世界各地对转基因产品依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和壁垒,但是,它已经悄悄地进村了,而且,进入了我们的身体。
你可以有无数种理由对转基因产品和食品说不,但是,游戏规则不是你制定的,你的反对,你的“不”,声音过于孱弱,弱到连自己都听不清楚,又如何抵御得了转基因的狂潮?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产品有着明确的政策条款。依据中国政府的规定,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是不可能的。在大国政治经济博弈的背后,无不隐藏着跨国粮商和既得利益者的身影。他们不能制订法律,但是,有时候他们是可以左右制订法律的人。
美国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
玉米进口的口子一旦撕破,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将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国内玉米生产原有布局将被打破。用不了几年,中国将成为玉米进口国。玉米进口的口子一旦被撕开,肯定就堵不上了。大豆就是玉米的前车之鉴。
先看一组数据对比(20世纪90年代统计数据,仅作参考):
世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前5位国家:
美国2831.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玉米总面积的20.8%;
中国2275.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7%;
巴西1251.7万平方公里,占9.2%;
墨西哥771.2万平方公里,占5.7%;
印度568.8万平方公里,占4.2%。
玉米总产量较高的前5位国家依次是:
美国:22427.5万吨,占总产量的40.6%;
中国:10804.4万吨,占19.6%;
巴西:3132万吨,占5.7%;
墨西哥:1720.4万吨,占3.1%;
法国:1425.6万吨,占2.6%;
在这组数据里,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玉米,无论是在种植面积、产量,以及未列出的增长率等指标上,排在美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二。
作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粮食作物,玉米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食品(包括鲜玉米)、饲料材料、乙醇、酿酒等。2006年,国内对玉米的需求量持续升高,这主要因为随着国民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人均3000美元,人民对动物蛋白质食物的需求大增,带动了农场动物饲养的规模化、产业化,拉动了禽肉的出口。
另外,酿酒行业是一个暴利产业。在投资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各地(基本每个县)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酿酒厂。有的城市,一个地方就汇集着若干酒厂,这也带动了玉米的产销。
随着中国动物蛋白质产业的国际化、标准化模式的兴起,更多像大成集团这样的企业开始着力拓展海外市场。在原先的“公司+农户”模式之外,更积极探索“公司+农场”模式,开发规模化的饲养行业。在此背景下,玉米的需求几乎是刚性的。
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切预示着中国的玉米种植和加工行业的安定团结、和谐吉祥的大好局面。
但是,有个日子,大家不应该忘记:2005年7月。
这一天,美国的转基因玉米获得农业部进口批准。
此后不久,深圳、山东、四川的企业订购了近6万吨美国玉米。
这是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中国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兴旺。虽然价格不算高,但是市场繁荣,价格稳定。玉米种植者,虽然不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靠种植玉米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可以维持的。
不仅如此,中国还将自己需要的玉米节省下来一部分出口给日本、韩国,出口量大约维持在每年600万吨到800万吨之间。这个时期,中国偶尔也进口一点玉米,但数量和规模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这10年间,我国玉米产量一般维持在11500万吨至13000万吨左右,需求量稳中有升,目前仍在增加。与之同步的是玉米的出口量随之大幅减少。2005年我国出口玉米861万吨,2006年上半年出口仅227万吨,仅为上年的46%,全年出口量大幅减少已成定局。专家预计,未来3年至5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玉米进口与出口共存的阶段。
度过这个共存的阶段之后,将进一步过渡到玉米净进口国阶段。玉米进口的口子一旦撕破,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将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国内玉米生产原有布局将被打破。
国产玉米质低、价高,国外玉米质高、价低,不但南方市场将增加进口玉米使用量,北方主产区的大型饲料、养殖及深加工企业,将增加对国际市场玉米的采购数量。
玉米进口的口子一旦被撕开,肯定就堵不上了,大豆就是玉米的前车之鉴。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大豆当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形:
2005年中国进口大豆2650万吨,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比2005年同期增加15%,全年进口量一举突破2800万吨。而国产大豆产量为2800万吨。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25%,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2.7元降到了2元左右。中国大豆的碉堡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被攻克!
这已不是简单的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目前小麦、玉米、水稻也都面临类似问题。
由于此前中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很多人都把该条例看作中国加入WTO后控制国外农产品进口的绿色壁垒。但实际上,从大豆的进口来看,这个“壁垒”形同虚设,玉米贸易也会遇到同样情况。
我们在这里似乎是在热血沸腾地描述一个尚未完全成形的“玉米门”,读者一定觉得很无趣,甚至有杞人忧天之感。
在这里,我想申明两点:
第一点,大多数人不明白的是,美国人为什么不是单纯把玉米看作是一种粮食产品。美国人把粮食当作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透过《疯狂的粮食》里的因素,更可以看见他们把粮食当作国家战略武器。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手里,粮食是了不得的武器。谁若是藐视美国的粮食战略和粮食战争,谁便吃亏!
第二点,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除了经济、军事等作后盾外,还有称霸全球的雄心。他们的战略,是深思熟虑的,充分符合美国(现在、未来)的国家利益。美国以反恐名义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现在又在谋图伊朗。不明就里的人们会以为美国这个国际警察在主持正义,实际上呢?如果把独联体几个搞颜色革命的国家与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结合起来看,会发现,美国在西亚的行动,正在形成一个对中国的合围圈。这个合围圈不仅遏制住了中国对西亚、中东地区的能源走廊,同时从陆路上开辟了一个对中国经济包围的战略态势。美国人说中国是其战略上的对手,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有关战略资源的进退得失,都一定有其深层的战略意蕴。
空喊“狼来了”是没用的。实际上,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美国玉米进入中国的信息。他们在密切关注国际玉米期货市场的交易行情和玉米市场的走势。更多的人在总结中国玉米产业的优劣势,探索下一步中国玉米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转基因玉米狂潮。
于是,这里自然就出现了一个命题:
中国玉米VS美国玉米。
玉米持久战论
玉米在美国享受的待遇简直是皇帝手上的小宝宝:不是皇子就是皇孙。其实不独玉米,大豆、小麦等都享受着一样的待遇。
同样是玉米,中国的玉米到目前为止,只是在浅层的饲料加工业、酿酒业有所作为。虽然同样是大宗粮食商品,但是中国玉米的效能,和美国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玉米如何抗衡美国的转基因玉米?
接着上面的数据列表深化比对一下中美两国的玉米吧。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无论怎样,还得先夸夸咱自家的玉米:
首先,自家玉米的品质与美国玉米的品质不相上下,有得一拼。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吉林,与美国玉米主产区北达科达州的纬度大致相同,所产出的玉米,在口感、所含的成分、外观诸多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自家的玉米还全部是正宗祖传的品种,绝无转基因之虞。吃本国玉米不必有食品安全的顾虑。
……
随着近年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担心逐步升温,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由怀疑到抵制的逐渐增多。如果美国玉米失去部分国外市场,这或许会为我国玉米生产及出口带来新的机遇。
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鲜食玉米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300万公顷,但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只有12万公顷。在西方发达国家,鲜食玉米每年创造产值超过5亿美元,年产甜玉米罐头70万吨,速冻甜玉米45万吨,人均消费鲜食玉米3公斤以上。
国内玉米品种质量不太高。由于基础材料的限制,果穗和籽粒品质差,所以虽然数量多,但质量顶尖的少,与美国等高质量品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是限制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最大问题。美国种子价格较高,约为国内种子价格的十几倍。国内种植的品种大多是本国品牌或是国外的老品种,鲜食玉米质量尚不高。
玉米产品较单一,加工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加工设备不完全过关。“几口锅、几间房,家家户户搞冷藏”,是鲜食玉米市场的真实写照。不在质量上竞争,而在价位上竞争;不在加工品种上逐鹿,而是单一品牌的模仿。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产品信誉,导致消费受阻,极大影响了产业发展。
在生产方式上,除了少数地区,大多数玉米生产还处于牛耕耙拉手工作业。很多地区搓玉米粒,还是带一只手套攥着玉米棒子,放在搓衣板上上下搓动,玉米粒是一颗一颗地掉下来的。
反观美国,玉米生产早已实现了机械化、甚至人工智能作业。除了播种、收割、归仓全部机械化之外,围绕玉米生产建立的配套服务体系更是周全配套。
其配套不仅指农业机械、药物防疫、农机修理、转让、运输物流等,主要还有美国政府对玉米农民的补贴。产品可以自己销售,政府补贴;可以透过CBOT销售,政府还要补贴;受灾,政府补贴;不受灾,政府找点理由也得补。即使玉米不赚钱了,拿了政府的补贴依然不赔本。
下面说说美国的谷物运输。
所谓的四大跨国粮商,他们的农产品出口,皆借助新奥尔良港,这个港口承担了美国75%以上的谷物出口任务,并兼有中转基地港职能。新奥尔良港集中体现了美国港口现代化装卸功能,标准化以及追求高效率的商贸流通体系特点。
嘉吉公司在新奥尔良港的谷物出口设施,操作流程非常简单、高效、规范,整个装卸场竟然看不见一个工人。大部分操作都在主控制室完成,码头卸完一条装载1500吨玉米的内河驳船,全部操作过程仅仅需要45分钟至60分钟;装满一条55000吨级的巴拿马散装谷场货轮,仅需用3个有效工作日。这样高的效率保证了嘉吉公司每年从新奥尔良港完成转运谷物600万吨的贸易量。同样规模和设施的谷物出口码头,在新奥尔良共有13个。
优质的品种,现代化的播种收割方式,流水化的收购、归仓、转运,贸易、物流一条龙的程式,政府的优厚补贴,跨国粮商规范化高效率的运营管理,产品深加工的体系化,再加上乙醇燃料概念的兴起,这样看来,玉米在美国享受的待遇简直是皇帝手上的小宝宝:不是皇子就是皇孙。
其实不独玉米,大豆、小麦等都享受着一样的待遇。
所以,同样是玉米,中国的玉米到目前为止,只是在浅层的饲料加工业、酿酒业有所作为。虽然同样是大宗粮食商品,但是中国玉米的效能,和美国是无法比拟的。
说说转基因。
中国的玉米绝无转基因之虞。是优点,何尝又不是劣势?
美国依靠转基因玉米,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玉米,产量高(中国:613斤/亩,美国:1147斤/亩。美国玉米的单产水平是中国的187%)。中国玉米天生丽质,但是,转基因的美国玉米嫁得更好。
美国玉米虽然远在地球的背面,但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之下,中美两国的玉米关系还当真有点蹊跷!
说到这里,我们又想起了墨西哥。
墨西哥在1万年以前就开始种植玉米了,玉米对于墨西哥,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代表了墨西哥的精神也是其文化象征。但是,到了现在,依赖种植玉米的1500万墨西哥农民,却因为没有玉米吃,陷入了困境。
在1995到2002年间,美国政府支付本土农业346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在北美自由贸易的协议下,美国将过剩的玉米倾销到市场无条件开放的国家,如墨西哥。过去10年,美国出口到墨西哥的玉米增加了两倍。自1994年起,玉米价格下跌超过70%,墨西哥玉米农民根本无法与威力无比的美国财政部竞争。输赢立判。
墨西哥坚持了10年。
中国,能坚持几年?
或者根本没有坚持的概念,直接就消解了美国玉米可能带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