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第十六讲(1 / 1)

佛光与教团 星云大师 1020 字 1个月前

佛光人在世间,和世间上的人一样,要读书、要生活、要工作、要修行;平时讲究做人处事,同时也讲究修行办道。佛光人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佛光人不能遗世独立,离开生活之外,别无佛道可求。有关佛光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生活修行,兹列举四点意见,供佛光人参考。

一、佛光人在生活上要随遇而安

出家人本来就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到处都能“随遇而安”。我们佛光人,在常住出家剃度,有时在学院修学,有时在禅堂打坐,有时在净业林念佛,有时在别分院轮职。今年此间,明年彼处,时而典座行堂,时而法务社教,所谓丛林四十八单职事,再加上现在数百道场,要能有云水精神,接受常住的调遣,不管哪里,只要随遇而安,什么地方都好。

在本山居住的佛光人,有时沉潜修学,有时在都市弘法。有时陆沉经海,编藏为法;有时讲学宣教,弘法利生,这一切都必须有随遇而安的性格,才能安住身心。想到过去古人在蜗牛角上还能大转法轮,文偃禅师在牛粪堆里还可以乘凉,我们佛光人今日在全世界,数百禅林,只要遵守制度,努力学习,具备道场需要的功能、条件,何处不可安身?

佛光人切忌粗心妄动,稍一情绪不稳,一失足真是成为千古恨。青年学子最忌“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也忌“见异思迁,没有定性”。千年古木,不能矗立一地;日月星辰,不能依序运转,其结果可以想象。

二、佛光人在修行上要随心增上

俗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又何尝不是像车船一样,不进则退。我们既已学道,就要对修行日有所进,日有所长。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勉励我们,每日要检点自己的功过多少?例如,我的惭愧心增加了没有?我的忍耐力增加了没有?我的反省心增加了没有?我的慈悲增加了没有?凡此每日二六时中,五堂功课,修行上的道念,都应该随心增上。

三学有增上吗?十二部经都有研读吗?父母亲人有为其荣耀增光吗?信徒大众有为其慈悲指导吗?每日举心动念,所有行为,都能对得起常住三宝,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信念吗?

过去的禅净学人,在修行上要不断地考功;“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禅净密行,能不随心增上吗?

六祖慧能大师虽然在猎人群中,不忘所悟;神会大师虽然离开师门,不忘为六祖大师定位。历代高僧大德中,如大慧宗杲、大觉怀琏、憨山德清、云栖祩宏等人,虽然被迫还俗,但心中还是念念不忘要重回佛门。

在寺院道场的斋堂里,会看到写着几句话,如:“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应防当局者迷。”这些都是在警惕我们的身心行为。

三、佛光人在社会上要随缘不变

佛光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尽心尽力,要义不容辞。历代禅师大德们,诸如1939年太虚大师环绕地球宣扬国威;乐观法师组织僧侣救护队,救护战场中的伤员,都是值得效法的典范。

近年来,佛光山曾经发动会员到高雄寿山公园植树救水源,国际佛光会经常在各都会、地区举行扫街运动。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佛光山僧信大众在乱瓦堆中救生恤死,为灾民准备餐点。乃至每次的风灾、水灾,佛光人也都率先到现场,为社会尽力服务。还有,新航飞机失事,2001年美国“9·11”世贸大楼遭受恐怖分子攻击,佛光人也都跨海到新加坡及美国,为他们超生度死。

此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为百万儿童举行生活考试、图画考试,在海内外成立100多个童军团,包括女童军、幼童军,投入社会,提供服务;人间佛教读书会在海内外成立2000多个读书会,带动读书风气,这也是社会服务的一个项目。

自古以来,禅师们都非常重视生活的劳动和服务,如石霜筛米、云岩做鞋、临济栽松、仰山牧牛、云门担米、玄沙砍柴、赵州扫地、雪峰斫槽等,这不但是一种对社会的服务,更是高僧们所显现“随缘不变”的生活态度。

四、佛光人在处事上要随喜结缘

在世间上,难事千千万,例如读书难,但是只要有老师教导,慢慢地循序渐进,读书也不难;吃饭难,人人都有自家的长辈,总会为我们准备好三餐,所以吃饭也不难,人生最难的是做人处事。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处事难,难处事,事难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的时间、岁月,汲取经验,不容易学会做人处事。有些佛光人出家学佛,自尊心比人强,自大心比人高,总好像自己代表了真理,在做人处事上就更难了。如语言上不够慈悲,态度上不够亲切,甚至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容易得罪他人,连失去身份,自己都不知道。尤其说话不知轻重,谈吐没有常识,待人不知施予爱语,做事不多一分勤劳,落人口实,招人批评。如果服气,改过自新还好,但多数人不服气,心生怨怼,更加招人不喜,因而恶因恶缘循环,很难获得修行的法喜。

所以,佛光人初学不可以选择工作,也不要选择地方,更不宜要求人事,应该自己先做杂务,服各种苦劳,接各种苦事。其他各单位之人事等,也都要主动去亲近,自发去学习。能这样随喜结缘,必定受大家肯定,未来必定到处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