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第十五讲(1 / 1)

佛光与教团 星云大师 1057 字 3个月前

佛光人不是个体,是一个总体。总体的佛光山、佛光会、四众弟子,我们都给予定名曰:“佛光人”。

佛光人的作为,不可以只为个人的福乐打算;凡有所作,总要想到团体。佛光人不能孤芳自赏,应该顾到团队精神;佛光人应有大我的观念,应有共同的法则、制度,共同所信,共同所依,才能共创“人间佛教”。

所以,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第十五讲里,兹举四点来说明。

一、佛光人要发挥集体创造的成就

世界上许多事都讲究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创造的成绩,如一场篮球赛,是团队的胜利,不是个人的胜利。一场足球赛,不是靠哪一个人把球踢进去的功力,而是结合助攻者,包括前卫、后卫、守门员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进得一球,才能取得胜利。一份报纸,有多少记者、编辑的辛苦;一部电视连续剧,要有多少演员共同的卖力演出。当然,我们六和僧团,所有的成就,也都是集体创造。这已不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这是一个荣耀福缘共享的时代。一场法会的庄严,是所有参加的人步伐整齐、队形美观共成;一场梵呗赞颂,是许多和合的音声,才能感动人心。即使大将能干,没有兵卒,又如何能克敌制胜?所以佛光人不个人居功,凡事不是个人所成,乃大众集体创造的成就。

灵山会上,百万人天,佛陀的托钵行列,1250人众。丛林的建筑,都是四众弟子所成;山林的开辟,都是大众的努力。从事教育的人,开展了文化的内容;从事文化的人,增加了教育的题材。慈善人士,增添了佛教的荣耀;佛教的传承,凝聚了散漫的个人。所以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集体创造的时代。

二、佛光人要坚守非佛不作的信念

对于初学佛的人,师长都鼓励他要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求下化”;对上,要“上求佛道”,对下,要“下化众生”。上求也好,下化也好,总有做不完的佛事,因为这是一个五趣杂居的世间,这是一个圣凡相融的地方,稍有不慎,修行、劳务、信仰都会走了样,因此我们为佛光人定出“非佛不作”的信念。

佛教要“人间化”,要“事业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教化”,不能“世俗化”。开办学校,推广教育,不能以图利为本;创办医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钱至上。可以开设素食餐厅,可以创设果园农场,但不能杀生营业,不能唯利是图;可以养牛挤奶,但不能养牛宰杀;可以养狗守门,但不能养狗捕兔。

古人有“不拜佛,不妄行一步;不看经,不随便点灯”的行谊,这就是所谓“非佛不作”的信念。我们佛光人在世间求生,也有求生的原则,此一原则就是“非佛不作”。能够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当然应该兴作;弘法利生的事业,更应有所作为。据闻有些不肖之徒,贩卖土地,建屋租赁,兜售水果,开发公司,此非佛光人所应作,切记“戒之!戒之!”

三、佛光人要认同制度领导的精神

自古以来,许多佛教道场,人在法在,人亡法亡;苦心建设道场,只知个人领导,不知付诸大众,建立法制制度。因其平时没有法规、制度,一旦百年往生,弟子徒众争名夺利,怨声四起,致使一个名刹道场,随着世俗没落、潦倒。

佛教的寺产、法物、土地、人众,均为寺院所有,举凡“佛寺”、“佛物”、“佛地”等,皆为教产,应归制度管理,应为大众所有,任何个人不得纷争。

中国千年的古刹,能为人称道者,如天童、高旻、金山、宝华,皆无私人敢起意染指,一切都订有制度。天童有天童的制度,高旻有高旻的规矩,一个团体道场的训练,必须从大众遵守制度做起。制度是共遵的规矩、规约,例如既已出家,早课晚课,不可懈怠;安居寺院,不轻易外出;不可串寮闲话,一人应拥有衣物几许,为常住贡献劳务几时等,一切皆有规定,不可任意要求特权,更不可任意修改或破坏。不遵守制度,大众有样学样,如此容易导致道场的衰败,终至不可收拾。

四、佛光人要遵从唯法所依的准则

伟大的佛法,光是一个“四依止”,就足以令人崇之敬之。

所谓“四依止”:(1)依法不依人。(2)依义不依语。(3)依智不依识。(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此四依止,尤以“依法不依人”最为究竟,最为伟大。依人,人有生老病死;依人,人有来来去去,所以最好是“依法”。八正道是法,六和敬是法,四弘誓愿是法,六波罗蜜是法,乃至五戒十善是法,三坛大戒是法;佛光人须依法所行,依法所为,不出法外,不出法规。人若有法,人高;事若有法,事贵。正如《金刚经》所云,佛法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不管是个人或团体,如果不依法,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不依法,无制度则不能获得大众的尊重。

什么是法?因果是法,不依因果,即为不信之人;慈悲是法,你不慈悲,即非佛教之人。法,不是用来束缚我们,法是用来规范我们,使我们有方向、有光明、有希望;反之,即非出家学佛之所愿了。

苦海不依船筏,暗夜不依光明,有如不依法,可见其危险。今日一些青年,不依常住,不依宗风,不依伦理,不依长幼,任意披搭法衣,借佛为名,浪**逍遥,时光迅速,他日一无所成,再想回头,找寻所依,已经失去依怙,所谓“袈裟下失却人身”,真是悲哀!

综合以上四点,佛光人既然发心学道,应该学正派,完成誓愿,平时融和大众,清净自守,耐烦学道,不可随便见异思迁,更不可做佛光人的逃兵,否则韶光蹉跎,蓦然回首,已后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