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第十一讲(1 / 1)

佛光与教团 星云大师 1461 字 1个月前

为人之道,首重感恩,更何况自许为人天师范的佛教僧伽,若不知感恩图报,何以宏范三界,利乐九有?所以,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告诫诸比丘:“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又说:“嫉妒无反复,此人不可疗,智者之所弃。”

今日的佛教界里,有许多人在家时尚知谦虚恭敬,然而一旦出家,便以三宝自居,稍有荣耀,就妄自尊大;稍有成就,就自以为是。行久弊深,隐忧日现,不但一己之前途葬送在名利场中,无法自拔,佛教的未来,也被个人私欲所蒙蔽,不能远谋,诚然遗憾。有鉴于此,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十一讲里,我想告诉各位,若欲绍隆佛种,光大圣教,必须做到下列四点要求。

一、佛光人将光荣归于佛陀

佛教有一句话说:“仗佛光明。”的确,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佛陀的法水滋润下,我们的人生充满活力;在佛陀的威德感召下,我们的生活有了目标;在佛陀的愿力加持下,我们的人间拥有欢喜。因此,当我们有所进步时、被人赞誉时,一切的荣耀都应当归佛陀所有。即使我们为教牺牲,为常住效劳,为社会奉献,为众生舍命,所得到的一切光荣也应该全部归于佛陀。

试想:如果不是佛陀示教利喜,我们如何能够得到般若智慧?如果不是佛陀弘扬真理,我们哪里会懂得缘生缘灭?如果不是佛陀谆谆教诲,我们怎能净化自己?如果不是佛陀循循善诱,我们能拥有什么?所以凡我佛光人在佛陀的座下依教奉行,立身处世,都应该饮水思源,谦逊卑下。

伟大的佛陀并不一定要我们烧香、献花、供养果食,也不一定要我们顶礼膜拜,随侍左右。在每部佛经的“流通分”里,佛陀均嘱咐诸大菩萨及在场见闻者助其宣扬教义,普度有情,可见佛陀最殷切的期望是我们能承担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所以凡我佛光人为报佛恩于万一,应该以礼赞三宝来供养佛陀,以讲经说法来供养佛陀,以利乐群生来供养佛陀,以遍设寺院道场来供养佛陀,以广兴佛教事业来供养佛陀,乃至以建设佛化社会、佛化国土、佛化人间来供养佛陀。

总之,佛光人没有自己的光荣,一切都源自佛陀的赐予,《楞严经》中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凡我佛光人应谨记在心,身体力行。

二、佛光人成就归于大众

佛光山近40年来,在全球五大洲建设百余间别分院,在世界各地成立百余所佛光协会,在海内外兴办16间佛教学院、4所社会大学、9家佛光缘美术馆,每月发行数十万份《人间福报》,其他如佛教藏经的新编、养老育幼的照顾、医院诊所的设施、生老病死的归宿等等,佛光山也都全力以赴,成绩斐然,凡此均已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及本地各级政府褒扬。对于这一切的成就,出家僧众不宜掠美,而应归功于全体大众,如果不是因为信施大众的发心,我们哪里能做出这么多的事业,造福这么多的有情?所谓“独木难支,众擎易举”,大众的力量不容忽视。

佛光山每次举办法会活动,动辄数万人参加,如果没有十方善信的发心,怎会有如此辉煌成绩?佛光山每次举行佛经讲座,都是人满为患,对社会净化人心有着莫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大众的参与,如何能有此盛况?佛光山每届周六在全世界有数十万人同时、同音称念佛号,如果没有全球信众的共识,怎能有如此殊胜因缘?佛光山每天有数十部义诊车穿梭在全台湾偏远山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如果没有善心人士的支持,哪能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所以我们不能得少为足,以此自满,而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最善美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佛光山庄严堂皇的大雄宝殿,是由14800个信徒共同捐资献力,高入云霄的接引大佛由480名信众,以480大愿共同建设而成,可容2000名观众的大会堂是10万信众共结善缘的结果,大悲观音殿、大智文殊殿、大愿地藏殿、大行普贤殿是万众一心的成就。

从观音放生池中的鸢飞鱼跃,看到信众的慈心悲愿;从急难救助会的赈济财物,看到信众的乐善好施;从朝山会馆的接待十方,看到信众的大愿大行;从金玉佛楼的妥善设施,看到信众的无我奉献;从云居楼、檀信楼的完备功能,看到信众的深心坚固;从大觉寺、大慈庵的修学功用,看到信众的殷殷期许;从佛教学院、沙弥学院的造就僧才,我们看到信众的见识高远。

没有佛陀,就没有佛教!没有信施大众,就没有佛光山!因此光荣要归于佛陀,成就要归于大众。

三、佛光人将利益归于常住

佛光山融和原始僧团“利和同均”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福利分摊的思想,主张佛光人将净财收入交归常住统筹处理,因为佛光人修行办道的资粮都由常住供给,佛光人学佛读书的费用概由常住支付,所以一切服务所得均应反哺常住,一切智慧收入当然也应该交回常住。

三十多年来,尽管佛光人散居世界各地,有的在校教书,有的道场服务,有的讲经说法,有的编辑写作,然而一旦收到任何净财供养,都涓滴归公,加强常住各种建设;尽管佛光山的别分院遍设全球五大洲,有的侧重文化,有的侧重法会,有的侧重讲经,然而一旦收到任何净财红包,都悉交常住,为大众谋福。

为筹集佛光人的净财收入,佛光山传灯会设立“僧伽福利基金”,举凡佛光人的僧装、医疗、参学、旅游等经费均由此支出,举凡佛光人父母的寿诞礼品、礼金等等也由此拨款。此外,佛光山南来北往的交通车、修道服等等,也都是由佛光人以平日所得购买添置,以便信徒朝山、参禅修净之用。

古德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住有了丰沛的财源可资活用,才能滋润更多的菩提种子,成就波澜壮阔的佛教事业。偈云:“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佛光人所获得的点滴利益,都应该集中常住,汇为法雨,遍洒人间。希望大家都能将“利益归于常住”的优良传统保持下去,以期同心协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四、佛光人将功德归于檀那

檀那到寺院来上香礼拜、念佛参禅、听经闻法、布施行善,或到寺院来义务服务、护持三宝、参与活动、贡献力量……凡此都是在播种福田,一旦因缘成熟,自会开花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功德”。在早晚课诵之后,祈愿回向,祝福檀那吉祥如意,法喜充满,就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出家人建寺兴教,著书立说,社会大众才能获得法益,净化身心,但细想起来,这一切何尝不是护法檀那所成就呢?我们的一粥一饭,无一不是檀那供养;我们的一衣一用,无一不是檀那所贡献。檀那是佛教的支柱,檀那是佛教的藏室。没有檀那,我们就无能有所作为;没有檀那,我们就不能有所发展。因此一切的功德怎能不归于檀那呢?所以无论是大座讲经,或是法会开示,无论是编辑刊物,或是撰写短文,我们不但应该在事前准备周详,以期言之有物,更必须在事后虔诚祝祷,希望护法檀那都能承此功德,身心自在,并且都能将平安法喜带回家庭,让阖府均沾法益。这就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由于檀那的护持,成就了佛教的进步;由于檀那的发心,促进了正法的久住,所以佛光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视檀那为亲人,恳切招待,甚至应该抱持僧信一体的认知,视他如己,为其着想,借着联络交流,分担他们的忧悲苦恼;借着馨香祝祷,分享他们的健康快乐。此外,我们更要发扬“存财于信徒”的理念,让檀那在游刃有余的情况下积善培福,凡此都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佛经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都是众缘和合所成,希望佛光人要随时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