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1]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普贤的意义,依据《圆觉经》记载之义为“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探玄记》[2]则解释为“德周法界曰普,智顺调善曰贤”。华严宗祖师宗密大师另有三释:“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一般文殊、普贤常是并称的,文殊骑金毛狮子,普贤乘六牙白象[3];文殊表示智、慧、证三德,而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合为解行并重。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乃文殊菩萨开始,表示为从智慧而契入,最后向普贤问道[4],五十三参圆满,表示从行而证悟,故有所谓:“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即为定慧合一之义。
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大愿行,作为修行法门,期能圆满佛果,吾辈学人可效法“普贤十大愿”作为修行目标。内容如下:
一、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一切众生的人格,如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有难度,唯有语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修习赞叹法门,所以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可见赞叹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广修供养[5]:是结缘的实践。在修学佛法中,供养父母、师长、三宝,有二种供养[6]、三种供养[7]、四种供养[8]、十种供养[9],无论任何一种供养,都是最好结缘沟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极乐国土的大众,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10],可见供养结缘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众生在日常生活里,身、口、意三业经常造下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需借着“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11]来清净身心。如佛世时,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达多[12],最后也经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信者学佛要修学播种,以期将来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欢喜清净的发心,就是一点心意,也可以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例如毗舍怯[13]因闻法心生欢喜,随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见心意净化之随喜功德的成果。
六、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须常转法轮,利益众生。当初佛陀接受须达长者的邀请,到舍卫城说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扬五印度。
七、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请佛住世对人间非常重要,当初佛陀证悟的时候,因自觉所证悟的缘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进入涅槃。后因梵天王之劝请,佛陀悲愍众生,开始说法,示教利喜,众生才得见真理之光。
八、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随众,由于经常跟随佛陀左右,所以速证圣果。可见追随智者,常随佛学的重要。
九、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贤菩萨、须达拏太子能领会佛意,重视大众的意见,不逆人意,皆是恒顺众生的精神表现。
十、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达到融和的境界,必须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转垢秽为清净,转恶世为善法,转邪见为正道,转生灭为寂灭。能到达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以普贤的行愿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愿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此则能究竟圆满大乘佛道。
【注解】
[1]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2]即《华严探玄记》,唐代法藏著。凡二十卷。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意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
[3]文殊菩萨骑金毛狮子之造型,见《广清凉传》卷中。普贤菩萨乘坐六牙白象的典故,见《法华经·普贤劝发品》。
[4]见《华严经·入法界品》。
[5]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等。此外尚有法的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
[6]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载,为:(一)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或广或略;(二)财供养,指饮食等四事供养。另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载,为:(一)理供养,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二)事供养,指供养香花等。
[7]据《普贤行愿品疏》载,为:(一)财供养,指供以世间之财宝、香花等;(二)法供养,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三)观行供养,指行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等华严观行供养。《十地经论》卷三载,为:(一)利养供养,指衣服、卧具等;(二)恭敬供养,指香花、幡盖等;(三)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养。《法华文句》载,为身、口、意三业供养,即:(一)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二)口业供养,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三)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
[8]据《大日经义释》卷十一载,为香花、合掌、慈悲、运心等四种供养。《理趣释》卷下载,为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等四种供养。《增一阿含经》卷十三载,为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种供养。《无量寿经》卷下载,为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载,为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
[9]《法华经·法师品》载,为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十种供养。《大藏法数》则将缯盖、幢幡合并为幡盖,而加入合掌,成为十供养。若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举之十种,则为:身供养、支提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他作供养、财物供养、胜供养、不染污供养、至处道供养等。
[10]见《佛说阿弥陀经》。
[11]见《天台四教仪集注》载,忏摩有三种,即:(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依法披陈罪过,求哀忏悔。(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花飞,或梦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三)无生忏,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灭。以上作法、取相二忏为事忏,无生忏为理忏。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正助合行,事理兼运,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
[12]为佛陀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常与佛陀敌对,破坏僧团和合,如曾经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曾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后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并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临堕地狱前,为火所烧,“便发悔心于如来,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佛,便入地狱”。以其忏悔故,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
[13]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怯乃鸯伽国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愿,即:供食外来之比丘、远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药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护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获得佛陀之允许,由目犍连监督工事,历时九月而成,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称为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