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好吗(1 / 1)

当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种“教育越超前越好”的思想倾向。有些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教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早期”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的肢体活动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其识字、算算术,四五岁就把小学算术、语文课本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阶段要解决的在孩子3岁时就解决,“0岁识字,3岁扫盲”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有些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想让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其结果呢?“虽然算得快,但错得也多。还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日后想扳都扳不过来。”说起超前学习,小学教师颇多感慨,教这样的孩子累极了。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学习负担研究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更谈不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成长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成长阶段。

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雕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国父母。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经验是:孩子不是靠父母施压就能成材的。

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预知什么道路才真正适合孩子。朱棣文说,他从小绘画成绩很好,父亲认为他应该学建筑业,但是他喜欢的是物理。父亲反对说,“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

朱棣文上高中时发现,有些思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证明,然后进行调试,“这实在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

可是父母并不看好他的未来。家族中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的朱棣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家长警告说,等他拿到博士学位才准结婚。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

但是,朱棣文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是家中挣钱最多的人。

霍夫特说,父亲希望我当工程师,可是我从小希望当科学家,我想飞机轮船都有人发明了,没意思。物理学的核子、原子没人懂,我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改变了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罗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当大学问家,他们失败了。“我想做科学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回顾走过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使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康奈尔说,虽然学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上大学时,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中途休学,改学中文和东亚文化,还跑到台湾教英语。可是为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了物理上?他笑着说:“这个挑战实在太大,我发现自己还是更能胜任物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