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理宣布了一份新的业绩考核制度,对工资构成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改革,引起了公司业务部不小的震动。业务部里的人为此议论纷纷,多数叫好,少数人反对。正在大家踊跃各抒己见之时,李经理走了进来。大家顿时住嘴,各忙各的活。李经理当然知道这些人在讨论什么,他想借这个机会整一整反对他的人。
于是,他当着大家的面,问资历最浅的业务员小赵:“小赵,对于新的业绩考核,大家的观点怎样?”
“经理,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小赵回答。
“哦?那你的态度是……”李经理设下了套子。
“经理,我赞成同事们的观点。”小赵不卑不亢地避开了陷阱。
小赵的回答很高明,我们现在分析一下他的高明之处。首先,在李经理问“大家的观点怎样”这个问题时,小赵选择了基本如实的汇报,即“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但他没有画蛇添足地具体说明“多数赞成”和“少数反对”。他如果说得太具体了,势必招来反对方的怨恨。接下来,面对李经理设下的套子:“你的态度是……”小赵更是不敢怠慢。我们姑且不论他的态度如何,总之不论他答“赞成”还是“反对”,都会招来一些同事的怨恨。而且,他回答赞成吧,难免有人怀疑他拍马逢迎;说反对吧,正好被李经理抓个典型杀鸡骇猴。所以,他将模糊语言进一步发挥,用“我赞成同事们的观点”轻易地化解了危机。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惹恼李经理?我想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聪明圆滑的人谁都喜欢,何况作为业务部门,更需要这种人才。而且,小赵的闪挪腾躲,丝毫不影响李经理统一思想的步骤。李经理有了这个话头,已经可以洋洋洒洒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顺便提一个问题,如果李经理在得到“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的答复后,紧接着问:“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读者朋友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你是小赵会怎样回答呢?笔者将在本节末提供参考答案。
模糊语言也叫外交辞令。有些人老实忠厚,不善外交辞令,他们认为外交辞令是政治家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外交辞令没有必要。事实上,外交辞令在任何场合都大有用处。
外交辞令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外交辞令,是一种很好的“铁布衫”防身术。外交辞令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含糊上。
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读书,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的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在与女外宾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在会心一笑的时候,是否也有了我们前面问题的答案。在这里,笔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面向同事,问:“刚才是哪些人赞成?”将烫手的山芋丢给同事却不留丝毫把柄。也许聪明的读者会有更好的答案,那么我恭喜你,你的说话技巧非常高超了!
最后,笔者还需补充的是:模糊式的外交辞令只能在需要的时候偶尔用一用。老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会因为虚伪而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就像我们例子里的小赵,如果是单独与经理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他确实觉得有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坦承自己的观点;不过对于同事的观点,还是不能过于具体落到具体的人身上,要适当运用模糊语言。
虽为糊涂应对,但信息传达得清晰明了,这才是糊涂应对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