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在不少投资者心目中是颇为单纯的投资方式,要么投国债要么投企业债券,投资方式一目了然。其实,人们在债券投资中一样存在着心理误区,这些误区以极为常见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下面我们列举五大债券投资的心理误区,读者也可以对照一下自身,看看有没有说中你现在的心理。
一、国债比储蓄收益高、不亏本
众所周知,国债的利息收入免征20%所得税,且利率略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正是这点成为不少投资者选择国债作为主要理财工具的原因。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误区,国债虽然优点多多,但并不一定会比储蓄获得的收益更多。
我们从时间性质上来说,如果投资者手中有一笔闲置资金,在较长的时间里没有其他配置计划,那么国债可以成为他投资的最好选择,但如果投资者手中的这笔资金在短时间内仍有其他用途,或是计划待定,那么他选择另外的投资品种或许更合算。
例如,当我们急需用钱而不得不提前支取国债时,我们不仅得不到利息,还要额外缴纳本金的2%作为手续费。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选择储蓄更加合理了,起码储蓄的提前支取是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不可盲目认定哪个合算哪个不合算,而是要根据个人在未来的资金使用情况分析投资品种的利弊,然后再谨慎出手。
二、国债收益不需纳税
在我国,国债收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有收益,也就是民众熟知的不纳税型国债,投资者在投资这个债券时可以免税得到持有期间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另一种是债券处置收益,就是指在债券市场上转让所获得的价差收益,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这种债券是需要投资者纳税的。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事先分清收益的种类,了解自己具体投资在哪一方面,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记账式国债要到期才能兑现
有些人会将国债的特性代入到记账式国债上面,认为只要是国债就必须等到到期日才能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上的误区。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有两种记账式国债:一种是银行间柜台记账式国债,投资者在办理开户后可以通过上网或拨打银行电话进行操作;另一种是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流通的记账式国债,投资者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或通过在线银行来进行业务操作,其操作方法与股票交易是相同的。
不管记账式国债分为几种类型,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在债券到期之前,投资者可根据国债市场变动情况来自由选择买入或卖出。而且,一些急需周转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债回购在一天之内完成融资借款。这两点就将记账式国债与凭证式国债区别开来。
所以,记账式国债的投资并非持有到期才最合算,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抓住债券市场上涨的时机交易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果投资者对交易操作不熟悉,也可以等到到期日再行兑现,一样可以获得固定收益。
四、普通投资者不方便投资企业债券
在生活中有很多投资者认为,企业债券不如国债稳定,不是投资的理想对象。其实,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虽是企业机构,但也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交易。为了吸引融资,发行主体机构一般会用高利率作为回报,所以如果投资者能够选择一个好的企业债券,也是能够从中获得不错收益的。
另外,需要投资者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企业债券的收益不享受免税,也就是说它需要投资者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一定要将这一点考虑在未来的收益中。
五、小银行不如大银行信誉高
在国债发行的日子,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大银行门前排起长龙,但不远处的小银行则是门庭冷落。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投资者宁愿在大银行排队等候,也不肯光顾小银行呢?投资者的回答往往是:“大银行安全。”其实,国债的发行利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两种银行的服务水平也并无太大差距,归根结底还是人们的错误心理在发挥作用。
中小银行除了同步发行国债,还会发行企业债券,而此债券的收益率是远高于国债的。南京银行曾在2011年做过数据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当年国债的年收益率为0.9%,而企业债券却高达4.29%。中小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在发行上更偏重于收益率较高的企业债券,而大银行侧重于风险控制,所以一般局限于发行国债。可见,债券收益率和银行规模并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收益风险的差异其实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不同上。
投资者在投资时,如果不涉及债券品种的选择,就完全不需要为发行机构是否安全保险而担心。不管从哪个发行方手中购买,国债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其他影响。另外,如果投资者打算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企业债券,建议将配置比例控制在本金的20%—30%。
综上所述,即使是以稳健著称的国债在投资时也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如果投资者不能做好自己的资产分配,不了解发行制度,只是抱着随便的态度投资的话,恐怕是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的。投资者在投资时固然都会有心理误区或是盲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找到这些盲点并认识克服它,这样才能为我们铺平以后的投资之路,以防我们掉进原本可以避开的“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