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所以会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之类的说法。不要再因为觉得自己平凡而失去人生的追求,也不要再沉迷于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的幻想中,留心身边的细节,你很快便会超越别人。
在和珅还是宫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侍卫时,一天,乾隆坐在车舆中欣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乾隆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兕指犀牛。大意是说,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乾隆平时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这个时候也不例外。
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随行人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这时,有一个青年侍卫在旁边从容不迫地说:“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言干脆,明确地给出了乾隆想要的答案。
乾隆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很高兴,就问道:“你一个侍卫,却也知道《论语》,念过书吗?”青年毕恭毕敬地回答,自己虽然学识不高,但也是生员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实属凤毛麟角了。乾隆有心要考考他,就说:“你且说说《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意思。”
只见青年不慌不忙地说道:“重视教化,修习文德,才能让天下的人臣服,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的状况,这些都是圣人的见解。但是,如今世事变迁,远方多有顽固不化之人,单单对他们实行教化,而不加以威吓,反而容易使他们生二心。所以,治国安民,应该首先通过重视教化、修习文德以使百姓信服,使远方的人都到我们的国家来,然后将他们好好地安置;同时,也要以武力震慑他们,以防微杜渐。不然,就是真正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了。”
乾隆听了他的回答,十分满意,马上宣布让他总管仪仗,同时也记住了这个青年。这个人就是和珅。和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他充分地利用这个细节,展示自己平日所学,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从此开始发迹。
又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珅随侍在侧。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手中的《孟子》的注解因为是用小字排在原文之后的,所以很快就看不清了。于是,乾隆就对和珅说:“和珅,去拿灯来,朕看不清了。”
和珅躬身问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
乾隆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和珅不假思索,朗声背道:“言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官名,弃为之。然言教民,则亦非并耕矣。树,亦种也。艺,殖也。契,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此之谓也。”和珅一口气便将朱熹的注解背了出来。
乾隆听他背完,赞赏地说:“爱卿竟有如此造诣。”
于是,乾隆背文,和珅背注,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背了许久。
乾隆对和珅更为欣赏了,尤其是在众多的满人大臣中,像和珅这样如此精通汉人文化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于是,乾隆立即升和珅为御前侍卫。
自此以后,和珅便常伴乾隆左右。他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甚至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处处注意,留心观察。时间一久,他把乾隆的脾气、心理、爱憎等了解得十分清楚,不管乾隆要做什么事,他件件都办得让乾隆十分满意。乾隆爱听好话,他就专挑顺耳的说;有时不等乾隆开口,他早已把乾隆想要的东西准备好了。和珅始终从细小处着眼,在各方面都使乾隆非常满意,乾隆也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和珅自然也就平步青云了。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曾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还兼任内务府总管、《四库全书》总纂官,累封至一等忠襄公。
和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都是因为他善于把握细节,擅长揣摩帝意。从别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解读其心意,可以让自己相机行事;从别人的眼神和话语中判断出对方隐含的动机,可以使自己绕过人生路上的陷阱。
鬼谷子在《揣》中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通常情况下,内心感情发生的剧烈变化,一般会通过人的外在表现出来。我们都是依据对方的外在变化揣测他的内心的真实意图,为人处世灵活一点,才能更准确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