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称赞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最后再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可以让对方比较舒服地接受你的批评。
未批先夸,实际上就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方式。这种方法使人认为你的批评是公正客观的,自己虽有过失,但也有成绩,这样就减少了批评所带来的抵触情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某领导发现秘书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看来你下了功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份好总结来。”
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就会很卖力地把总结改好。
让对方先听到你对他的某些长处的赞赏之后,再对他进行批评,这样对方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以后抄写文件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这样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以表扬来营造批评的氛围,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
但是,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错误地加上两个字。有许多人在真诚地赞美之后,喜欢自然而然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如果能多加强一下数学,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之前的赞美之词。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他的学习态度的改善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改动一两个字,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数学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小虎一定会欣然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直接明显的批评。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能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认为先讲赞扬的话再批评,带有操纵人的意味,用意过于明显,所以不喜欢用这个方法。这种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你一找到某人就表扬他,他根本听不进你的表扬,只是想知道另一棒会在什么时候打下来——表扬之后有什么坏消息降临。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许多人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当用表扬结束批评时,人们考虑的会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态度。
范承祚是外交部的一名翻译,一次他与周恩来总理一同参加外事活动。总理及友人谈到中国气候时,突然问范承祚:“你说台风来自哪里?”范承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台风来自台湾海峡吧。”周总理听完,神色严肃起来,当着外宾的面批评道:“我们外交部的翻译,一不学历史,二不学地理,哪有台风来自台湾海峡的道理呢?台风是来自南海的深海区域嘛!”
眼瞧着范承祚的尴尬,周总理的批评点到为止,话锋一转,又说:“范承祚同志是我的老乡,多次为我做翻译,我对他很了解。我今天这样批评他,并不是他平时的工作没做好,他还是积极的、勤奋的,为人很诚实。”
范承祚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总理这堂“气象课”上得及时,使自己从此更加勤奋学习了,以免再开“昏腔”。
周总理的这番话,就是先贬后褒的批评法,先在个别问题上给对方以严厉的批评,然后又在全局角度给对方以充分的赞扬。这种方法同样能使被批评者感动,收到好的效果。
概括来讲,妙用未批先夸的手法就是先夸奖对方,然后再委婉地进行批评。有时也不妨来个先批评后赞扬,不过,话语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但是”二字。
俗语说“打人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虽然不能轻易地“打一巴掌”,但既然“打”了,给与不给“甜枣”的效果便大不相同。丢了羊再补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你一时冲动当众责备了下属时,不妨一试,相信会有效果的。
《鬼谷子·飞箝》讲:“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应对他人使用钩持钳制词句,表扬赞誉而钳制住他们,使他们为我们所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开门见山地批评很容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引起各种不满情绪,难免会造成反作用或阳奉阴违的情形。先表扬,后批评,不仅不会使人难堪,反而能促使被批评的人心情愉悦地改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