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晦而明——一定要记得用“我们”代替“我”(1 / 1)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表达热忱的火候。不少人的热情看上去是故意装出来的,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真正的热忱绝不会让同事以为你是在刻意表现自己,也不会让同事产生反感。

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同事,在工作上该出力的时候全力以赴,才是聪明的表现。而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出“关心别人”,“是领导的好下属”,“雄心勃勃”,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

有人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鸟类喜欢炫耀美丽羽毛一样正常。但过度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成虚伪,自然变成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很多人在谈话中总是突显自己。这种人虽说可能被人高估为“具有辩才”,但是也可能被认为是“口无遮拦,显得轻浮”或“想要引人注目”等,暴露出其自我显示欲,常使别人产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绪。

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有些人的说话方式会令人生厌,而有些人的说话方式却会让人容易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英国首相丘吉尔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据说丘吉尔虽然平日爱用夸张的词语来自我表现,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却会用英语说:“我们应该在沙滩上奋战,应该在田野、街巷里奋战,应该在机场、山冈上奋战——我们,决不投降。”请注意,他说的是“我们”,而非“我”,这才是真正正确的表现方式。后者给人以距离感,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我们”代表着“你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左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影响他人。

一位名人在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不管是在演讲还是在与人沟通时,尽量用“我们”来代替“我”,这样就可以缩短与别人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遇到必须说“我”字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把“我”读成重音,不能把“我”的语音拖长;第二,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第三,不要突出做事的“我”,而要把重点放在对事件的客观描述上。

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在办公室里,同事之间本来就处在一种隐性的心照不宣的竞争关系之下,如果一味刻意表现自己,不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敌意。不恰当表现的另一个误区就是经常在同事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日常工作中不乏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他很狂妄,使得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以为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是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同事之间应该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过分自负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会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厌而远之。

职场中,人人都希望出人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英雄一旦找到了用武之地,就应该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但是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不能不顾别人的形象和尊严。如果某位同事的谈话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无形之中是对他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所以,与同事相处,能做到“楗而内合”才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