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不同,结局就不同(1 / 1)

这些年,我在心理治疗门诊接触过数千个案例,其中最多的当属孩子不上学。

孩子不上学有程度之分。起初,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被动学习,逐渐地出现了抵抗学习的现象——厌学。之后,提起上学,孩子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紧张、焦虑、恐惧,即所谓的恐学,最后,干脆就不上学,发展下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长期躲在家里,走不出家门。尽管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这还是一个小而专的方向,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不上学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孩子厌学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孩子不上学是个棘手的问题。几年前,我的一次关于“孩子不上学”的网络公益微课,在线十几万人,课后听众的问题像雪片一样;在亚洲第三、四届家庭治疗大会上,我先后报告了这些年我们团队在与厌学孩子及家庭工作时的经验和心得;在2019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大会上,我的工作坊“针对拒学孩子及家庭开展的系统治疗工作”人员爆棚,地上都坐满了与会者。厌学、恐学、拒学,困扰着孩子和家长,也困扰着社会;既是家长最头疼的事,也是专业工作者比较棘手的事。

孩子不上学的系统性解释。系统的视角认为: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行为,是环境中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是家庭系统目前的互动模式并持续外显的部分,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家庭里潜在的没有解决的矛盾;也是维持家庭关系的一种策略,可能是解决当前家庭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更是家庭寻求改变的最好契机,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进入家庭的入口。文献研究表明,学校可能是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诱发因素,但问题的源头在家庭中。

孩子不上学的综合干预。孩子不上学需要多模式的诊疗方案。第一,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给予个体化的关注和理解,分析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如诱发因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等。第二,激活各种资源,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第三,针对拒学孩子的家庭开展工作。帮助父母面对孩子不上学而带来的羞耻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处理面子问题,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焦虑,增加自信;改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给予孩子空间,培养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提升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信心,找回父母的活力,在亲子关系中重拾自信;解决家庭未解决的冲突,打开家庭的“心结”。

孩子不上学的专业团队建设。对于孩子不上学的专业帮助,需要多学科合作,更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和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其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训练尤为重要。这些年,我与赵旭东教授一起,致力于专业人员的系统思维训练,通过连续培训、理论讲授、现场演示、角色扮演、小组练习、案例督导、过程研究、科普分享、图书出版等途径,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在系统框架下工作的胜任力,担负起专业的责任与使命,为变迁中的社会转型贡献微薄之力。

刘亮博士是我们这个专业团队中重要的一员,他以厌学作为关注的焦点,结合临**实际的案例,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与厌学相关的议题,提出解决之道。但愿他的这本书,能对大家有启发和帮助。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条多年临床经验:人和家庭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年,绝大部分不上学的孩子及其家庭,都有较好的预后和令人满意的结局。

孟 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2019年10月2日于浦东陆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