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期中考试过后,儿子的学校开家长会。每当这个时候,我能从每个家长的脸色中看出他家孩子这次考试的情况——满脸笑容略带自豪的父母,他家的孩子这次考得不是名列前茅,就是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些一脸失望甚至略带几分生气的父母,他的孩子肯定考得不太理想,或者明显退步很多。
我走到儿子的座位旁边时,听见儿子的同桌小海正自豪地对他的妈妈说:“妈妈,这次期中考试我是第三名。”看得出来,此时此刻,小海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赞赏和鼓励。
可是,我看见小海的妈妈先笑了笑,然后严肃地对小海说:“儿子,这次考试你确实进步很大,可这次你也只是第三名,你前面还有两位同学呢,所以你要继续努力,下次考试的时候一定考个第一名。只要你能拿第一,妈妈就带你去云南旅游一趟,怎么样?”
看得出来,小海很想去云南玩,可是面对妈妈下次考试一定要考第一的条件,他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一句话也不说。而小海的妈妈以为她许给孩子带他去云南玩的吸引力还不够大,于是又说可以带他出国旅游。小海听后,默默地低下了头。小海妈妈刚要说什么,我赶紧轻轻地拍了拍小海的妈妈,摇头示意她不要再说了。小海妈妈明白了我的意思,摸了摸小海的头,没再说什么。
家长会结束后,小海妈妈和我聊了起来,问我为什么阻止她继续说下去。我告诉她,小海这次的成绩已经考得很不错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别骄傲,继续加油,而不是一味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海之所以对她最先提出的带他去云南旅游的承诺不予回应,就是因为他心里对考第一没有把握,而且他也担心考不到第一,自己就永远没有去云南玩的机会了。对他来说,考第一无异于是压力“山大”,在这种压力之下,也许下次考试时他连正常水平都没办法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呼吁父母不要把分数当成审核孩子成绩的唯一标准。可在实际面对孩子的考分时,我自己看见的、能够笑着鼓励孩子的父母寥寥无几,他们无法承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于是就给自己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下次考出更优异的成绩。
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宣扬她的育儿经,说在教育孩子读书、提高成绩这方面,她摸索出了一个有效的“良方”。她告诉我,之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稳定,为了让她家孩子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她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制订了非常适合孩子的奖罚制度:以80分为基准,考试时如果超出80分,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且分数越高,奖励就越丰厚;反之,如果考试分数在80分以下,那就要当心咯,惩罚就要来临了,而且分数越低,惩罚越严厉。朋友对我说,试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这套奖惩制度对孩子来说非常管用,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基本都能保证不低于80分,跟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于朋友采取的教育方法,我想短期内或许对孩子提高成绩有所帮助。但众所周知,学习和教育并不是短暂的、某一个阶段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这也就促使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一直不断地探索更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激励、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成长。另一方面,这种物质上的激励在孩子年幼时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也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的目标时,我们会拼尽全力去做,一旦目标达成或者实现,我们很有可能会立刻懈怠。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考取了父母要求的成绩,实现了父母对自己的许诺,以后可能就不再那么用心关注学习了。当然,也许有的父母会反驳说,这些都不要紧,自己还可以制订新的奖励制度。可是要知道,我们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动机,迷失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味采用刺激、奖励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学知识就是为了考高分,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只会机械地学习,对学习的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会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也就无法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关注点只在分数和奖励内容上。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刚要进小区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正在路边训斥孩子:“你怎么会那么笨!你看你的作业本上,都是红色的叉,以前你做作业的时候,同样的题型我都帮你仔细分析过,每次做完我问你是不是懂了,你都说懂了,可再做作业的时候怎么还是出错呢?到现在为止,你回回考试都考不了高分,我真想带你去测测你的智商。”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愤怒的妈妈,不停地用手擦眼泪,一句话都不敢说。
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劝孩子的妈妈:“别着急,有话好好跟孩子说。他还小,做作业的时候难免马虎,我儿子有时候也会因为粗心做错题。你生气吼他也无济于事,不如尝试换个方式跟孩子沟通,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让孩子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听到我这么说,孩子的妈妈开始向我抱怨:“我也不想说他,可是你问他,一样的题型,给他讲过很多次,再让他做,还做不对,就是不往心里去、就是记不住,不是欠骂是什么呢?”
孩子在旁边呜呜地哭,嘴里嘟囔着:“妈妈,我错了!下次我一定细心。”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这个孩子的表现让我觉得他并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不过面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奈。如果他的父母能稍微改变一下,耐心帮孩子总结,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我相信结果肯定不一样。
我坚持我的观点是有原因的。你想,这位妈妈按捺不住自己,情绪已经这么激动,孩子始终待在那里接受妈妈的教导和训斥,而且还是在大街上,过往的人都回头看他们。这种情况下,虽然他也感到委屈、难受,但是他没有和妈妈争执,甚至边哭边向妈妈道歉,说是自己的不对,是自己粗心,才导致作业本上出现这么多的错误。
我想,这位妈妈如果不把孩子的成绩、分数看得那么重,而是鼓励、安慰他,协助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相信孩子一定会交给她一份满意的答卷。
虽然说人不能完全没有压力,可是承受压力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我们时常看到选手在参加比赛时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最后发挥失常,以惨败告终。所以我们常说,不强求才是最好的结果。
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贪玩,不爱学习,考试成绩下降也很快。当时我和丈夫很着急,我们担心儿子会一直这样下去。于是,我们俩商量过后,决定由我找儿子好好谈谈。
一开始,儿子什么都不肯说。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跟他慢慢沟通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很努力地背书,希望考试的时候能考高分。可越是这样想,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越考不好,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不像别的同学那样聪明。听他这么一说,我惊讶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我和爸爸从来没有说过你的成绩不理想,也没有要求你考高分啊。”儿子沮丧地说:“你们是没有跟我说过,但我知道你们都希望我考得好。”
后来,我反思了自己和丈夫的一些做法,发现我们的做法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虽然我们在言语上并没有指责、咒骂儿子的成绩不好,可是我们面对他成绩单时候的状态却传达出这样一种含义——考得好,我们就笑得合不拢嘴,夸他真棒;考得不好,我们的情绪就会显得低落。儿子的心思细腻,我们的反应他都能感受到。受这种无形的压力的影响,导致儿子考试的时候不能正常发挥,渐渐变得开始讨厌学习。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民,他种的小麦总是比别人种得要好。每到收获的季节,他总能有比别人多得多的收成,而且小麦颗粒饱满,分量十足。其他农民都很羡慕他,于是向他讨教种小麦的秘诀。对于来访者,他只是实诚地笑道:“我哪儿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我平时很用心地照顾它们,施肥、除虫两不误,根本没有想过最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想过要怎么做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看了这个故事,我突然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个农民之所以获得令人羡慕的丰收,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小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没有过分地在意最后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关注点不是孩子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等这些问题,而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陪孩子,给他们合理的引导,让他稳扎稳打,同时在品行和待人接物方面接受良好的熏陶,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顾虑太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变得目标清晰。反倒是我们太注重结果,让孩子失去前进的方向,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从此以后,我和丈夫注意改变自己,不再那么在意儿子的考试成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他的品行和相关能力方面。并跟儿子保证,希望他也能放下心中的包袱。没过多久,儿子不再那么厌学和怵考试了,而且他掌握的知识比以前更扎实了。尽管后来他的考试成绩也有过起伏,但他已经能够摆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应对了。他明白,一次两次考得不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可以考出好成绩。
一位关系不错的朋友后来跟我诉苦,说他的孩子也出现了厌学的情况,于是我把我的经验告诉给她。没想到,不久后她打电话过来,说自从听了我的建议后,她就吸取教训不再因为孩子考分低而责骂他,而是安慰和鼓励他。但结果并不是预料的那样,甚至孩子的成绩比以前差。她问孩子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没想到孩子一脸认真的样子说:“妈妈,你不是老说你不在意我的分数吗?”
于是,我就问了问之前她家孩子的表现,希望借此了解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原来,这个孩子起初成绩还可以,有一次发挥失常,成绩下降了,于是被父母责骂了一顿,后来,孩子担心考了好成绩之后再发生意外状况而被父母责骂,于是他才对学习和考试都不上心了。再后来,当妈妈跟他说考不好没关系的时候,他如同获得了特赦令一般。所以妈妈问他的时候,他便说出这样的话来反驳妈妈。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用上述方法教育孩子时,应该分两种情况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本身希望进步,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导致他考试成绩不理想。对此,孩子自己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心里感到内疚。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千万不能情绪冲动而责骂他,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心平气和地跟他们沟通,彼此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同时也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本身对学习失去感兴趣,不管父母给不给他施加压力,他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分析孩子的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而且,父母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比如一定不能说“分数不重要”,而要说“一次的考分并不重要,只要你认真学习、坚持不放弃,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取得进步”。
同样是成绩不好,但导致成绩不好的原因有所差异,父母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要自己肯努力,下次一定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