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 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更好的自己(1 / 1)

有一次,儿子的两位同学小竞和飞扬一起约好到我家玩。我很热情地接待这两位小伙伴。小竞和飞扬也都很乖,争着叫叔叔阿姨。由于小竞来玩的次数比较多,飞扬是第一次到我们家玩,所以我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他,就只喊了小竞的名字。没想到飞扬对此非常在意,来的时候还是满脸笑容,突然一下子变得不高兴,说要马上回家。事后,我回想起这件事,才意识到飞扬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他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态度。

后来,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去学校接儿子的时候又遇到飞扬,我主动跟他打招呼,邀请他到家里玩。没想到他还是很抗拒我,低着头也不愿看我,一听到妈妈喊他的名字,便逃也似的跑开了。我感到非常吃惊,他竟然还把上次的事记在心里。回到家,我问儿子飞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儿子说到一件事——有一次飞扬因为同学跟他炫耀玩具,笑他没有的时候,飞扬还急哭了。儿子说他一点儿都不理解为什么飞扬会哭,而且感觉有时候飞扬表现怪怪的。

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敏感?我相信这种敏感易碎的心不是孩子生下来就有的,他从最开始的无知无畏、天不怕地不怕,慢慢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逐渐变成了敏感的人。而引起孩子发生这种改变的不是别人,正是跟他们关系亲近的父母——要么父母自身也是很敏感的人,要么平时父母的教育让他变得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总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渐渐失去自我,被别人的眼光淹没。

一次家长会上,我找机会跟飞扬的妈妈接触了一下。从聊天中我能感觉到,夫妻俩对飞扬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将来能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当然,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想法,望子成龙也并没有错。但是,飞扬父母的教育是让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让他做更好的自己。

除了严格限制和保护飞扬,不让他玩“危险”的游戏外,他们还特别关注飞扬的饮食,总是让他吃很多“有营养”的食物,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飞扬好。不仅如此,就连飞扬在学校交朋友都得由他们决定,孩子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我看来,飞扬接受的是一种“控制教育”。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它会逼着孩子在两条路之间做出选择:一边是自己想要的,一边是父母想要的。当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他内心的声音是“我很想去”,而父母告诉他“不可以玩”;当孩子不愿意把爱吃的苹果分一半给别人时,他内心的声音是“我想一个人吃”,而父母却要求他“你必须要懂得与他人分享”。长期的这种控制教育使飞扬形成了如今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他长期过多考虑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在后来与他人的交往中,习惯了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面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孩子起初会反抗,感到委屈、不情愿,甚至会哭闹。可当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孩子只得屈服,做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于是,原本性格强势的孩子因此变得叛逆,原本性格软弱的孩子变得自卑、脆弱、被动、没主见、盲从。而且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父母发现孩子软弱、没有主见或是胆小时,首先想到的是该怎么改变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所以,当飞扬的妈妈表示,她也为飞扬的敏感感到无奈时,我建议她,若想改变飞扬的敏感性格,就要相信孩子,试着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试着对自己的事做决定。

俗话说“三岁看大”。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事事都由父母做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过选择,那么等他长大以后,即使有了主动权,也会没有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还有一种导致孩子失去自我的原因,就是很可能父母平时给予他过多的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很多都是不客观的,它们让孩子失去主观意识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只能依赖外界对他的评价。

在我们家,教育儿子的一贯方式就是让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更好的自己。比如,早上上学,我会让儿子自己决定当天穿什么衣服,只要提醒他当天的天气状况,让他懂得适当加减衣服就行了。而不是直接把衣服拿给他,并“命令”他,今天必须穿这件衣服。再比如,我会让儿子自己决定要和谁交朋友——前提是不管对方成绩好坏,只要人品没有问题就行——也不干涉他的社交活动。对儿子的这种教育,我跟丈夫感觉轻松,儿子自己也感到开心。

身为父母,尽管我们对孩子未来的生活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待,但毕竟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切不可对孩子干涉太多,甚至强迫孩子去做他心里并不情愿去做的事情。

请记住:最好的疼爱和教育应该是从小尊重孩子,让他自由地发展,而不是让他活在我们设定的框架里。他们有权利活出自己的特色,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