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和赞赏,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1 / 1)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父母就会随口说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真是太坏了,长大肯定学不了好”“这么贪玩,长大怎么有大出息”,这样的话,父母似乎觉得多“敲打”孩子,多批评孩子,如此孩子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或许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是应该批评。岂不知,在孩子的世界中,如果只有批评和指责,缺少了表扬和赞赏,会让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因为一味地否定只能让孩子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如此糟糕,就是如此没有出息,甚至从内心感到绝望和无助。

诚然,适当地批评可以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且督促孩子进步和完善。但是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缺少表扬和赞赏,那么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时间长了,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孩子的自信就越来越弱,自卑的种子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直至蔓延。

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或许有很多缺点,或许时常犯错误,可是他们更希望的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期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忽视事情背后的缘由,忽视孩子本身的优点,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是让孩子产生厌世情绪,乃至做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

相反,用赞扬和鼓励的方式,比如多对孩子说“你能行”“你做得很好”“虽然你做错了,但是能知错就改,依然是好孩子”之类的话,那么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欣赏自己。可以说,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表扬和赞赏,那么他的天空就充满了阳光;如果给予他批评和指责,那么他的天空就会乌云密布。

还有些父母认为,总给孩子表扬和赞扬,必然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对孩子成长有不利影响。所以,这些父母总是习惯批评孩子,从来不愿意当众夸奖和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让孩子继续进步,而不断地挑孩子身上的缺点。当孩子骄傲地向父母表示自己考了第一名的时候,父母不但没有像他期待的那么高兴,没有表扬和赞赏他,反而还冷冰冰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只是班里第一,想没想过在全校排第几啊”“虽然你得了第一名,可还是做错了几道题啊”“这次第一了,可下次呢?不要太骄傲啊”。可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考了第一名,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却被泼了冷冰冰的冷水。孩子能不伤心吗?孩子的积极性能不受到打击吗?这难道真的有利于激励孩子的进步吗?

所以,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在批评和苛责下成长,而是注意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父母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多给孩子表扬和赞赏,尽量少批评和打击孩子。这不仅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也是送给孩子人生最好的礼物。

也许大家都看过北大第一任校长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相信重温之后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学生正在用泥块砸其他同学,于是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经在门口处等候。陶行知让他进了屋,从口袋中拿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且说道:“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校长室找我,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感到非常惊讶,不过还是接过了糖果。谁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当我让停止的时候,你立即就停止了。这说明你非常尊敬师长。”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说:“经过调查,我发现你并不是无缘无故地砸同学,而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敢于和坏孩子做斗争!”

王友非常感动,自己犯错了,校长不仅没有严厉批评,反而给自己奖励。他感动得哭泣起来,说道:“校长,我错了。虽然他们欺负女同学不对,可是我也不应该用泥块砸他们啊!他们是我的同学,不是坏人啊!”

这时候,陶行知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并且说:“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非常好。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父母们面对王友的错误会怎么做?或许绝大部分家长会严厉地批评孩子,埋怨孩子不听话、淘气。可陶行知却没有如此,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从错误中发现孩子守时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等优点,并且给予了孩子及时的奖励和赞扬。

事实表明,这样的表扬和赞赏远远比批评和指责更有效,这不仅让孩子从内心正视了自己的错误,更从心灵深处得到了激励和满足。我们相信,王友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人生中,一定会发扬以上优良的品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我。

看吧,表扬和赞赏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这不仅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心态。当然,表扬和赞赏也要有个度,如果父母总是把表扬挂在嘴边,孩子犯了大错也不批评,那么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