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或许都有一种遗憾,就是自己家的孩子往往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我们随时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然后用充满羡慕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看看,你的同桌多聪明,考试总是第一名。”
“你看看,人家楼上那孩子多有礼貌,总是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你看看,人家彤彤多么优秀啊!”
“你看看,你怎么就不如人家。”
……
“你看看”“你看看”,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会随口说出诸如此类的话。
如果问这些父母为什么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说:当然是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激励孩子积极努力,不断进步啊!
可是,父母应该要知道,事实上,诸如“你看看某某多聪明”“你看看你为什么不如别人”之类的话,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还可能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有着好强好胜的天性。在孩子的内心中,他们强烈想要获得大人的肯定和支持,并且不希望自己总被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
尤其是那些内心比较敏感自卑的孩子。在被比较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被打击,自尊心一次次被伤害。时间长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种心理:是不是我自己真的非常糟糕,才会让父母如此不满意;是不是我自己真的不够好、不够优秀,父母才不喜欢自己;父母并不是爱自己的,爱的是别人的孩子。而这些话语会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的生命中如影随形,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
小雪就是这样的孩子,虽然她学习成绩不错,头脑聪明,可是内心深处却是自卑的。因为她内心始终有一个这样的声音:“你看看,你怎么不如别人优秀呢!”这个声音在小雪的耳畔响了十几年,就像是魔咒一样无法摆脱。即便是自己已经很努力,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可还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而这完全是缘于父母平时教育的不当。小雪的爸爸是某外企的高层领导,妈妈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平时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于是,爸爸妈妈经常对小雪耳提面命:“你要学学王叔叔家的孩子,年年考试拿第一。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人家,你可一定要努力啊!”“李叔叔家孩子非常优秀,功课门门都优秀,钢琴还在市里拿了大奖。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刚开始的时候,小雪还觉得自己身上确实有很多不足,想着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可是慢慢地,她逐渐发现,在爸爸妈妈眼中,同事家和朋友家的孩子都是完美的,异常优秀的,而自己就和别人差远了,不管是从学习上还是能力上都远远不如人家。从那时开始,小雪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即便是怎么努力也无法追赶上别人,无法让父母感到满意。所以,小雪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即便自己某件事做得非常优秀了,可总是觉得自己不行,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比下去,他们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尤其是来自最信任的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拿他们和别人比较,并且强调孩子比别人差,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中进行自我否定。如果父母由于攀比心理,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味地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那么就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为孩子们通常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都是从父母的评价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父母的比较还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个经常被比较的孩子,就曾经当众对妈妈吼道:“你总是拿我和你的同事、同学家的孩子比,今天说人家优秀,明天说人家在‘奥数’比赛中拿了第一名。你为什么不比一比呢?别人的家长是亿万富翁,你怎么没有那么多财富呢?别人家的父母是官员,你怎么没能当上市长、市委书记呢?”结果,这个孩子的妈妈被说得哑口无言。
做父母的不妨仔细地想一想,在作比较的时候,是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呢?在比较之后,是否想办法指导孩子究竟怎么做了呢?你的比较是否对孩子起到了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性格上都是不同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不尽相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秀和完美,却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独特之处。说白了,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太大的正面作用的。
所以,与其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如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树立孩子的信心,并且发掘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因为我们教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让他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
要记住,不要总是对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不如别人”,因为这是对孩子心里最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