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除守城以外,没有上过战场。他不像朱高煦那样英武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随明成祖南北转战,屡立战功。明成祖也觉得朱高煦更像自己,所以在即位前就说过,世子(朱高炽)多病,将来立朱高煦为太子。
但是,迫于众臣压力,又找不出朱高炽有大的差错,且朱高炽是明太祖所立的燕世子,自己不愿招怨天下,因此并非情愿地册立朱高炽做了太子,明成祖的这种态度是太子处境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明成祖在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同时,又命丘福为太子太师,位居少师朱能之上。丘福和朱高煦交情深厚,一直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这时却让丘福当太子的太师,无疑有监视之意。朱高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格外谨慎。不仅如此,到永乐六年(1408)十一月,明成祖又命丘福辅导皇太孙。这样,他们父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丘福的眼睛。
明成祖的这种态度也助长了朱高煦和高燧的气焰。他们一有机会就在明成祖跟前说朱高炽的短处,使明成祖对太子的猜忌越来越深。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这种猜忌一直未能消除,直到晚年仍时时猜忌太子。
永乐十六年(1418)七月, “赞善梁潜、司谏周冕以辅导皇太子有阙,皆下狱死”。怎么“有阙”呢?原来,皇太子在南京监国,有个姓陈的千户小官,因“害民取财”被皇太子谪戍交趾。皇太子转念一想,这个陈千户曾随父皇“靖难”,有军功,于是就宽宥了他。
有人就说陈千户不当宥,梁潜和周冕都知道此事,却未谏止,二人遂被逮,下狱致死。可以看出,皇太子既然负有监国之责,无论对陈千户谪戍还是宽宥,根本算不了什么大事,更不应苛责两个辅导之人。
永乐二十年(1422)九月,礼部尚书吕震的女婿张鹤朝参失仪,被人劾奏,太子曲宥了他。此事被明成祖知道了,礼部尚书吕霞和吏部尚书骞义都以在侧不言,被逮捕狱中。
太子在南京监国,明成祖常居北京,朱高煦时进谗言,久而久之,明成祖心生疑虑。胡淡是明成祖的心腹大臣,除暗中察访建文帝以外,还曾受命到南京监察太子。他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向明成祖密疏奏太子七事,极言太子“诚敏孝谨”,没有他意,这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明成祖的疑虑。
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并没有多大实权,主要从事一些祭祀活动,再就是处理一些日常小事。至于臣下的章奏,一般都要送北京行在,听明成祖处置后再施行。即使处理一些琐事,也要记录在案,等他的父皇回京后复查,看处理是否妥当。皇太子处理事情不能用宝玺,而只能用“皇太子宝”。尽管皇太子事事谨慎,但有时也会受训斥。
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申谕太子,不得对臣下治罪,不得授官。太子有监国之名,但权力却非常有限。
有一次,明成祖从北京回到京师,听信朱高煦谗言,遂张榜午门,凡是皇太子处分的事情一律废止,不得实行。皇太子十分害拍,又不知该怎么解释,遂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请医生诊治,也总不见效。明成祖命蹇义和袁忠彻等人前往探视。
袁忠彻精于相术,深受明成祖信任,他回来后说,皇太子“面色青蓝”,展惊忧之相,收起午门的榜就可以治好他的病。明成祖遂命将午门的榜文揭去,太子的病便果然不治而愈。
在明成祖的三个儿子当中,因朱高煦的战功最多,而高燧最受喜爱。从他们的长兄被立为燕世子起,他们二人就联手倾陷朱高炽。但朱高炽终于被立为皇太子,他们二人就更加密锣紧鼓地展开夺嫡活动。
朱高煦身材高大,勇武善骑射,他两腋长有数片像龙鳞一样的痣,术士说他有帝王之相,这就更加助长了他的野心。他对皇太子不仅在暗中排陷,甚至在公开场合也有不恭之处。
朱高煦知道,朱高炽既然已被册立为太子,很难短时间内把他废掉。因此,一方面通过心腹侦伺太子的事,一有机会就向他的父皇进谗言;另一方面则极力排陷太子的近臣。
朱高煦为了倾陷太子,所以不肯远离两京。当明成祖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让他就藩云南。但朱高煦不愿到那边远之地,向明成祖诉道: “我何罪,斥万里。”明成祖无奈,便让他随自己去北京行在。
这时太子在南京监国,为了能随时侦伺太子的一举一动,朱高煦力请让他的儿子回南京。明成祖也答应了他。他又向明成祖讨得天策卫为护卫,平常以唐太宗自比。
不长时间,朱高煦又向明成祖讨得两护卫。明代的一卫有五千六百人,这时朱高煦手下有三卫兵马,行为就更加助长了骄横的气焰。明成祖头两次亲征漠北,朱高煦都曾随行左右。他每天在明成祖身边,不时说些诽谤太子的话,许多大臣受到了牵连。
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明成祖将朱高煦改封青州(分属山东),但朱高煦还是不愿前去。先前是说云南太远,现在改到近处还不去,这才引起了明成祖的疑虑,将他训斥了一番,说不能再更改。但朱高煦仍以各种借口搪塞,不肯离开京师。他私下选多位勇士,另外募兵三千人,不隶属兵部,骄横不法。
兵马指挥徐野驴惩处了几个朱高煦的部下,朱高煦大怒,他亲手用铁爪挝将徐野驴打死,此事不了了之。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由北京行在回到京师。朱高煦向他百般请求,希望能留在南京。
这时明成祖也对一些朱高煦胡作非为的事有所耳闻,就询问吏部尚书蹇义,但蹇义不敢说。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得很有策略: “臣与(蹇)义俱侍东宫(太子),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分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明成祖虽不言语,但心里已大体清楚。
几天以后,明成祖掌握了朱高煦数十件不法之事,于是将朱高煦召来,严词切责,并命剥去他的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还打算将其废为庶人。明成祖又杀掉朱高煦身边的几个不法之徒,削去朱高煦两护卫,第二年三月徙封乐安(今山东惠民),命即日起行。南煦这次未敢拖延,只得立即起程。
密切留意后,朱高煦的行动受到许多限制,但他夺嫡的活动并未停止。他让儿子经常往来于两京,秘密侦察朝廷中事,随时向他报告。他每时每刻都等待时机,准备一争。
第三子朱高燧最小,聪明伶俐,最受明成祖的疼爱。他一开始就和朱高煦相勾结,一起排挤朱高炽。在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的同时,他被封为赵王,居住北京。当明成祖不在北京时,就由赵王留守,各衙门政务都要启秉赵王而后行。赵王排挤太子不像汉王那样暴露,但一刻也没停息。
永乐七年(1409),赵王干的一些不法之事有过一次暴露,惹得明成祖大怒,杀掉了赵王的长史顾晟,另选国子监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以对赵王善加辅导。从此以后,明成祖不在北京时,就改由皇太孙朱瞻塞留守。这件事对赵王朱高燧是个不小的教训,他排陷太子的活动就变得更加隐蔽了,同时也更加阴险了。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因身体有恙,多日未上朝理事,诸事皆交由太子处置。太子约束宦官较严厉,不许他们干预政事。宦官黄俨、江保本来就党附汉王和赵王,这时自然更遭疏远。他们就和赵王暗中相结,极力散布诽谤太子的流言蜚语,说明成祖有意于赵王,欲废掉太子。赵王密结护卫指挥孟贤,让他做好准备,在关键时拥兵相助。钦天监官员王射成与孟贤素厚,他对孟贤说: “天象当易主。”
于是,这一帮人就加紧活动,企图一起拥立赵王。他们又联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拟好了伪诏。他们阴谋让宦官杨庆在明成祖的药中下毒,等毒死明成祖以后,就立即收起宫中符宝,逮捕诸文武大臣,颁布伪诏,废掉皇太子,立赵王为皇帝。
高以正把此事告诉了王瑜,王瑜是总旗官,他想拉王瑜为助。王瑜遂将此事密报明成祖,并献上伪诏。明成祖顿时很恼火,立命逮捕了孟贤、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
明成祖亲御右顺门讯问,他怒视着朱高燧问道: “尔为之耶?”朱高燧吓得面如土色,瞠目结舌。皇太子在一旁劝解,说这都是下人所为,朱高燧预先并不知道,这实际上是一次未得逞的宫廷政变。朱高燧虽未受严惩,但从此以后行为有所收敛,不久还是被打发到了彰德。
明成祖三个儿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这本来是他们的家中事,但却波及到了整个朝廷。许多大臣为此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也关系到未来的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皇帝的贤明与否又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不少人因这事被关入狱中,有些人还为此丢掉了性命。
大名士解缙就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朱高炽虽被册立为太子,但却经常不合明成祖的心意,而朱高煦却格外受宠。解缙便向明成祖谏道: “这等于鼓励他们兄弟之间相争,具做法不可取也。”明成祖闻此颇震怒,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骨肉之情,从此便疏远了解缙。最终,解缙的下场是被埋在积雪中冻死。
大理寺右丞耿通亦是一个这样的悲剧人物。他看到朱高煦夺嫡的活动越来越明显,太子身边的臣僚不断有人获罪,太子处境十分危险,便从容地向明成祖进谏: “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也。”明成祖对此心中不悦。不久,便借故将耿通处死。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亲征漠北,得胜回师。这次朱高煦随征,经常向明成祖说些诽谤太子的话。时间一长,明成祖难免不有所心动。回到京师后,便以皇太子迎驾迟缓为由,对皇太子痛加训斥,并将太子身边的一些大臣逮之下狱,其中包括明初的名臣黄淮、杨博等人。这一关押就是十年,只是当明成祖死了以后,朱高炽登上皇位,才立即将他们放出。
当时,兵部尚书金忠是太子的辅导官,和黄淮、杨士奇一起辅佐太子监国。当其他人纷纷被逮入监狱时,金忠因是靖难勋臣没被治罪。明成祖还密令金忠审查太子的所作所为。金忠说皇太子没什么过错,惹得明成祖大怒。金忠马上跪下叩头,脱下衣冠,流着泪向明成祖陈述, “愿连坐以保之”。金忠的话对明成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子这次未被废掉,金忠的话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顾成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人物。他随耿炳文北征时,被明成祖俘获。他性忠谨,博览书史,协助朱高炽防守北平,多有功劳。明成祖即位后,他不肯统兵,不受兵器,也不肯担任辅导太子之职。他推辞说: “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他知道朱高煦等人急于夺嫡,太子不自安,在回贵州前向太子告辞,趁机向太子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孜孜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顾成虽未任辅导之职,但这段话是那么精辟,其辅导之效是其他人的长篇大论所远远不及的。一是孝敬;二是恤民,不去与那些小人斤斤计较。从后来朱高炽的各种表现来看,他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使他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持,失败的最终还是朱高煦他们。
皇太子朱高炽就是像顾成所说,心里明明知道汉王和赵王在排挤自己,但他却从来不在明成祖跟前说他们二人的坏话,恰恰相反,还经常为他们二人开脱,处处表现得宽厚仁义,有一种兄长之风。
永乐三年(1405)十月,当赵王回北京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亲自为他饯行。当汉王、赵王夺嫡的阴谋政露而受到明成祖的惩治时,太子替他们说情,只说是下人所为,他们一定不知道。有人问他“亦知有谗人乎?”他回答说: “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这使他显得比汉王和赵王成熟,他也就渐渐得到了明成祖的信任。
这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终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但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宣宗继位。朱高煦果然反叛,想步他的父皇的后尘,企图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宣宗率兵亲征,俘获了朱高煦,将其罩在铜缸下烧死。赵王朱高燧主动献出了护卫,总算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