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风波(1 / 1)

明成祖有三子: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仁宗;次子朱高煦,即后来的汉王;三子朱高燧,即后来的赵王。他本来还有个叫朱高燃的儿子,很小就死了。他有五个女儿,都嫁给了功臣之子。

明成祖不像他的父皇朱元璋那样多妻多子,但这三个儿子为夺储明争暗斗,为此明成祖非常烦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世子,与之相比,其他两个儿子只能当郡王,身份就低得多了。朱高炽性情温和,端庄沉静,又酷爱读书,经常和儒臣满怀兴致地说古论今,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明太祖曾让朱高炽和秦王、晋王、周王三王世子分头检阅军士,他回来得最晚。明成祖问其原因,朱高炽回答说: “早晨特别冷,我等到军士吃过早饭才检阅,所以回来得晚了。”明太祖又让他们分头批阅奏章,朱高炽只拿一些关系到军民利弊的事上奏,至于一些文字谬误之类,都未予理睬。

明太祖问他是不是忽略了,朱高炽回答说: “不敢忽,顾小过不敢渎天听。”明太祖又问他: “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他回答得很好:“恃圣人才恤民之政。”朱元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

朱高煦则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枪弄棍。他性情凶悍,行为轻浮,带有十足的无赖气。他的舅父徐辉祖看他行为不端,随时都可能惹祸,就在私下教训了他一通。但他转脸就旧病复发,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好马,溜之大吉。

回北平的途中,朱高煦擅自杀人,在涿州还擅自击杀了一个驿丞。为此,建文帝的一些大臣还责备明成祖,说朱高煦受了他的骄纵和怂恿,才敢于那样胡作非为,成了明成祖的一条罪状。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一直留守北平,从未离开;朱高煦则一直跟着明成祖南征北战。他悍勇敢斗,常为先锋。明成祖数次陷于险境,但由于朱高煦奋勇接应才化险为夷。在战场上的朱高煦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如此,明成祖觉得朱高煦与自己最相似,十分欣赏他,朱高煦则自恃功高,变得越来越骄横,夺嫡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朱高煦和朱高燧相勾结,想方设法地诬陷朱高炽。当时,太监黄俨暗中与朱高煦相结,

不时地散播诋毁世子的谣言,时时向朱高煦报告世子在北平的一举一动。

这种诬陷世子的斗争建文帝也知道了,所以才有方孝孺遗书世子进行离间的事。由于朱高炽马上派人将来书送至明成祖军前,离间计没有成功。但此事清楚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频陷世子的斗争已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由于“靖难之役”还在激烈地进行,这种斗争还没有完全公开化。当明成祖即位以后,为争立太子,这种斗争就更加激化了。

太子又称储君,立太子又称立国本。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他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新皇帝一即位,只要身后有儿子,都要马上册立太子,以免在这个问题上引起猜疑,影响王朝的安定。

明成祖即位以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本来,拖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争立太子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了。

明成祖迟迟未立朱高炽为太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朱高炽有儒雅之风,体态又较肥硕,不如朱高煦那样英武;二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高煦出生入死,多有战功。明成祖或明或暗地流露过,朱高炽多病,事成后将立朱高煦为太子。

现在明成祖真的当皇帝了,又找不到朱高炽明显的过错,废朱高炽而立朱高煦又显得过于唐突,且与封建宗法制度不合,所以他就只有往后拖。

当时,朝中大臣为立储事看法不一。淇国公丘福是靖难功臣,久临战阵,与朱高煦气味相投,而且一起征战多年,所以很支持朱高煦,一再建议明成祖立朱高煦为太子。另外,像驸马王宁也与朱高煦友善,也卖力地支持朱高煦。明成祖也知道朱高煦在争当太子,所以在即位后一度让他到开平戍边。

有的大臣担心在立储的问题上引起一场内争,尤其是看不惯朱高煦的凶悍,所以大多数人都支持朱高炽,希望早定储位。

永乐元年(1403)一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明成祖不允,只敷衍道:“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知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界,议之末晚。"

两个月之后,文武官员再次上表请立太子,明成祖又说了一通“宜预成其学问”之类的话,未允所请。这就更增加了臣下的疑虑,有人觉得周王是明成祖的同母弟,便请周王亲自出面。周王也支持朱高炽,所以就于永乐元年四月亲自上书,请立皇太子。

明成祖再一次拒绝了立太子的请求。明成祖有难言之苦:朱高炽是世子,自己不愿意将他正名为太子,却又难以废掉他。朝臣又大都心向朱高炽,要废掉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明成祖一直拖着不立太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示他对朱高炽不满意,另有打算。这也就助长了朱高煦夺嫡的邪念,这使许多大臣颇为忧虑,不少人实际上卷入了这场暗中进行的斗争。其中,有几个人还起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兵部尚书金忠原是个卖卜之人,受袁珙推荐,受知于明成祖。每有疑难,明成祖就让他帮着拿主意,屡有效验,因而深受信任。

明成祖即位南京,接着就让世子朱高炽去守北平,金忠也受命前往赞助。明成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又遇上了难题,便征求金忠的意见。金忠支持朱高炽,极言立朱高煦不可。金忠是明成祖的心腹,他的话具有相当的分量。

明成祖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明成祖听了后竟没有任何反应,这话显然不合他的初衷。于是,解缙接着又加上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好圣孙!”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平时深受明成祖的钟爱。这一句话果然灵,明成祖点头称是。

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袁珙。他善相人术,言人祸福,无不奇中。明成祖决心起兵靖难,袁珙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明成祖的赏识。

在立太子上明成祖又遇到了难题,他让袁珙对朱高炽相面,他说是天子之相。又让他相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说是“万岁天子”。明成祖有迷信心理,信天命,于是“储位乃定”。宫中事秘,后人难以了然。肯定还会有一些人在这件事上发挥了作用,只是后人不知罢了。但不管怎样,明成祖经过两年的犹豫,最后终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年(1404)四月四日,明成祖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礼仪十分隆重。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在册立的诏敕中说: “学勿至迂,明勿至察,严勿至猛,宽勿至纵。”很有哲理色彩,也合乎传统的中庸之道。

与此同时,朱高煦被封为汉王,高燧被封为赵王。但朱高煦和高燧二人并不肯罢休,夺嫡的斗争仍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