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长陵铸大钟(1 / 1)

北京的“十三陵”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观。十三陵中只有定陵已被发掘,地宫可供游览,其余的十二个陵墓依然保持原状。在十三陵中,长陵是明成祖的陵墓,对葬于十三陵的其他皇帝来说,明成祖是始祖,所以他的陵墓最高大壮丽,最引人注目。

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的皇后徐皇后病死,但没有立即安葬。明成祖一直有迁都北京的念头,便命礼部找精通风水的人,在北京郊区附近物色陵地。明成祖派人找来风水先生廖均卿等人,经过仔细勘查,选择昌平县东的黄土山为陵地。明成祖对选择陵地一事极为重视,亲自前往察看,感到这里气势不凡,遂决定作为朱明皇室的新陵地,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永乐七年(1409)五月八日,明成祖命武安侯郑亨前往祭告天寿山山川,破土动工,并命武仪伯王通具体负责营建事。于是,大规模营建长陵的工程就开始了。

这项工程主要有两部分:地宫和陵园。关于长陵地宫的内部情形,人们至今无所知,只有等日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但人们今天可以看到定陵地宫的情况,参观者无不为其工程浩大而惊奇。葬在定陵的万历皇帝是明成祖的后世子孙,他的陵寝绝不会比明成祖的规模大。由定陵地宫的规模可以想象,当时建造长陵地宫一定花费了巨量的钱财。

长陵的地宫修建了四年时间,随后便将徐皇后安葬于此。地面上的长陵陵园仍在继续建造,一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三月, “长陵殿成”,地上建筑基本完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陵陵园是经后来数次重修而成的,但也大体保持了最初的格局。

陵园由陵门、棱恩门、恩殿、明楼和宝城组成,排列于南北纵轴线上,这组建筑群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仅此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工程是多么浩大。

今天,在北京西郊的大钟寺保存着一口巨大的铜钟——永乐大钟。这是中国的一件国宝,吸引着国内外人士不断前去观赏。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代雍正年间,遂将永乐大钟由西郊的万寿寺移放在此处。

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成祖正式颁诏迁都北京的同时,下令铸造了这口巨大的铜钟。这口铜钟高6.75米,钟口直径3.3米,重达4.6万多公斤。大钟上铸有御制佛经和其他重要的佛经七部,汉文咒语一百多项,全由楷书写成,至今清晰可辨。但大钟上到底铸有多少字,以前人们从来没有数清过,只知道大约有二十三万多字。后来,文物工作者终于揭开了铭文数字之谜。经精确计数后得知,永乐大钟上共铸有汉文佛教铭文二十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九字,梵文佛教铭文四千二百四十五字,总共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字,是世界上铭文最多的大钟。

永乐大钟还有良好的声学特性。经有关专家鉴定,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钟声可达四五十里之遥,为举世所罕见。由于永乐大钟铸造的年代久远,钟上铭文最多,铸造精美,结构科学,所以号称为世界“钟王”。

关于明成祖铸造这口大钟的用意,后人多有猜测。清代的乾隆皇帝认为,明成祖诛杀建文旧臣过于惨毒,铸这口布满佛教经文的大钟是为了忏悔。

永乐年间还有一些颇大的工程,难以一一尽述。仅从以上的一些工程也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这些工程是无法进行的。这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役负担是何等沉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