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金陵第一刹(1 / 1)

金陵第一大刹,指的就是大报恩寺,它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据传说,东吴时天竺(今印度)高僧游至建业,说阿育王役使鬼神建塔,礼请三十七日得舍利。吴王孙权为建阿育工塔,称建初塔,为江南建塔之始。南朝时又称阿育王寺,宋代改称天禧寺。这也就是大报恩寺的前身。

永乐十年(1412)八月,明成祖下令“重建天禧寺”,名义上为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借以让世人知道,他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嫡子,是他们的正统继承人,实际上是为他的生母妃祈福。

工程分两部分,一是寺,二是塔。永乐十年重建开始,直到宣德六年(1431)才全部完成,历时十九载,费银约二百五十万两,征调军匠工役十余万人,在当时来说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

大报恩寺占地开阔,周长九里零十三步。对施工要求也十分严格,地基上先钉满粗大的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石碳碾压夯实,以保证地基的抗压力。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工业防潮和杀虫。

寺内的大雄宝殿实际上就是妃殿,它和天王殿是寺内最雄伟的建筑。寺内共有殿阁二十余座,画廊一百一十八处,经房三十八间。整个建筑群殿阁重重,不仅气势雄伟,而且精妙绝伦。

大雄宝殿后边有九级琉璃宝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有八个棱面,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砖砌成。

据传,烧制琉璃砖时一式三份,依序编号,一份建塔,另两份埋在地下以备用。塔上的琉璃砖瓦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正所谓“文石雕瓦,千奇万丽,金轮耸云,华灯耀月,为南都区观”。

永乐九年(1411)夏天,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将所剩白银百余万两交给工部侍郎黄立恭,用以建造大报恩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曾一度任南京守备,亲自督察施工。

在修建大报恩寺的过程中,还曾经用一万多囚犯参与施工。当时一度有流言,谓“役夫谤讪”,明成祖担心有变,命监察御史郑辰往验, “无实,无一得罪者”。工程浩大,工期又长,施工艰苦, “役夫谤讪”是情理中事。只因郑辰是个较能体恤民情的人,不愿因此惩治匠役,使此事不了了之。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三月,寺将落成,明成祖特赐名为“大报恩寺”,并亲制碑文。

朱棣的真实心意是为他的生母硕妃祈福。永乐初年,因马皇后忌辰,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于佛殿修斋诵经,但却被明成祖制止。明成祖的理由是, “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人君之孝主要是使“宗社奠安,万民乐业”,而修斋诵经则是末务。表面上看,这话也颇有道理,实际上它反映了明成祖内心深处的思想,即对高皇后的感情并不太深,最使他怀念的还是他的生母硕妃。

大报恩寺建成后,成为南京的一大景观。外国贡使来中国,也一定到大报恩寺瞻仰一番。他们“见报恩寺,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至于中国的文人墨客,有关大报恩寺的诗篇和记述更是数不胜数。

嘉靖时期,报恩寺大殿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太平天国时,大报恩寺彻底被烧毁。今天,人们只能在南京博物院里看到少许大报恩寺的残砖剩瓦。即使这仅存的残砖剩瓦,也可以使人们联想到当时的大报恩寺是何等的辉煌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