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工迭兴惊世人 营建北京(1 / 1)

明成祖于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召集廷臣议营建宫殿事,此前已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开始建造“西宫”。“初,上(明成祖)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命工部作西宫,为视朝之所。”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明成祖从北京到达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明成祖因此事关系重大,便命在京群臣集议。大臣们都清楚明成祖的心意,于是各衙门纷纷上疏,请求立即动工。这些举动让明成祖十分高兴,于是决定马上开工营建。

永乐十五年(1417)四月, “西宫成。其制: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之南为承天门。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春、长春等宫,凡为室千六百三十余楹”。

今天太和殿前身的奉天殿并不是上文所说的奉天殿,上文说的乃是燕王府里的奉天殿。这是因为永乐十五年六月才开始正式动工营建紫禁城和城中宫殿,那时还没有紫禁城,更没有紫禁城里的奉天殿了。燕王府里的那座奉天殿,在新宫殿建成之前一直是明成祖在北京处理政事的场所。

至于营建北京宫殿的起讫时间,《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据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癸亥”条载: “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自是成。”历时大约三年半的时间。

北京的宫殿规制基本上是按照南京的规制来建的。南京的宫殿是朱元璋的时候建造的,明成祖不敢越制。因此, “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这只是就大处而言,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

营建北京是个很大的工程,它牵动了全国。当时,明廷征调了全国各地数十万能工巧匠,上百万民工,同时还动用了大批驻守北京的军士都参与其事。如果再加上在全国各地采集物料的官员和民工,其波及面就更大了。仅采集木料一项就给各地带来极大的负担。这些大木主要来源是四川、湖南和江西等地。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又要到深山老林中去采伐,瘴疫横行,许多民工为此染病而死。这种采集大木的工作从永乐四年

(1406)开始,一直未停,有的地方还因为采集大木而激起农民起义。

有的大臣知道恤民,使老百姓减少了不少的痛苦。例如,户部侍郎古朴, “采工江西,以恤民见褒”。右副部御史虞谦“尝督运大木,役者大疫。(虞)谦令散处之,疫遂息”。此事也表明,民工在采木时遇上瘟疫是常有的事。

因为宫殿规制宏大,往往要求一些大木要将整个树干运往北京,运输也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当时,在四川采伐的、楠、杉、桧树等大木,“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泅,以输于北。尝得大木于马湖,一夕自行若干步,不假人力。事闻,诏封其山为神木山”。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大木除了能顺河而下以外,不论什么样的“神木”,是绝不会自行移动到京师去的,所以转运大木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明成祖主要分三部分对北京的营建:皇城、宫殿和庙坛,在元代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或重建。

洪武二年(1369),即把元大都北边的城墙南移五里路,缩至现在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所在处。明成祖营建北京,重新设计,将元大都南边的城墙往南移。明成祖将它南移至今前门所在的东西一条线上。这就是北京的外城。在外城上建城门九处,南墙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墙有朝阳门、东直门,西墙有阜城门、西直门,北墙有德胜门、安定门。九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嘉靖时在外城南郊修了一个外罗城,所以原外城南边的城墙又被称为内城。

在内城里边有皇城,在皇城里边有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因为大城的南墙往南推移,所以也相应地使得皇城南部的空间扩大,即皇城和它内围的紫禁城之间的距离加大,出现了一片空旷地。皇城的正南门是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因为那里有了空旷地。于是又在承天门的东侧修建大庙(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以作为皇帝祭祖的庙堂,在西侧建起社稷坛(今天的中山公园),以作为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如此一改建,使承天门更加雄伟,大大增加了皇家的气势。

营造北京的核心工程是重建紫金城。紫禁城四周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城为长方形,占地约七十二公顷。紫禁城的正南门称午门,气势雄伟。进入午门,跨过金水桥,就到了奉天门(清代改称为太和门)。

这是紫禁城内第一座高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登上奉天门,巍峨壮观的奉天殿就呈现在眼前。

奉天殿(清代改称为太和殿)即老百姓所说的金銮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最主要的建筑,被称为“三大殿”之首。一些重大典礼,例如,登基、册立皇后等都在这里举行;一些重大节日,例如,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的生日),皇帝都在这里接受百官朝贺。奉天殿的正中央摆着“御座”,雕刻着精美的龙形花纹,只有皇帝才能在那里落坐,是皇权的象征。

华盖殿(清朝改称为中和殿)在奉大殿后边,规制较小。这是一座方形的殿堂,里边也有宝座、熏炉等。皇帝在去奉天殿举行大典礼前,在这里稍事休息。

谨身殿(清朝改称为保和殿)在华盖殿后边,也华丽异常。皇帝经常在这里设宴,以招待外国贡使和外藩王公。

奉天殿是紫禁城的核心部分,华盖殿和谨身殿并称为“三大殿”

三大殿和奉天门左右两侧的建筑群同属紫禁城的外朝,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

谨身殿后面是乾清门,由乾清门里行就进入了内廷,是皇帝和他众多嫔妃的生活区,有所谓“三宫六院”、御花园等。御花园北边有神武门,为紫禁城的北门。

另外,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都是这时新建的。明成祖还把元代的齐政楼改为鼓楼,在北边新建钟楼(元代钟楼在旧鼓楼东),这显然是有意拉长自南至北的中轴线。

明成祖营建北京,使城内建筑的布局更加匀称整齐,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许多建筑巍峨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些建筑,例如天坛的“回音壁”,就利用了声学原理,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至今为世界人民所称道。

营建北京的工程十分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数计。在古代进行这样的大工程,一些官员借以盘剥百姓,中饱私囊,这是肯定少不了的。这些雄伟华丽的宫殿既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硕果,也是他们血汗的结晶。

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四日,因北京的宫殿已成,自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一日起,北京就是明王朝的新都。

颁布迁都诏几天以后,明成祖遣官召皇太子和皇太孙,要他们父子在年底以前赶赴北京,以参加明年元旦御新殿的大典。

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元旦御新殿时,举行了各种祭祀活动,仪式十分隆重。然后,他又下召宣布大赦天下,以图吉祥。但是,迁都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令明成祖不快的事:永乐十九年四月八日,皇宫三大殿皆燃起大火,被烧成一片灰烬。其实,明清时期宫中起火的事时有发生,并非是什么天意。起火大都是宦官所为,他们偷宫中物件,弄得无法交代了,恐事情败露,便放一把火了事。皇帝不知其中底细,便误以为是天意示警。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明成祖迁都北京无疑是一个正确举动。它适应了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祖国的统一。迁都北京加强了北边的防务,基本上解除了北边的威胁。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亲征被俘,但北京仍巍然屹立,终使南侵的也先北归。

嘉靖年间发生了“庚戌之变”,俺答直逼北京城下,但终未能将北京攻陷,只得退回。毫无疑义,这都是和明成祖营建北京分不开的。正因如此,不仅由明至清,而且直到今天,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解放初期,北京的基本格局和宫殿、社坛等主要建筑,大体都是明成祖时奠定的。仅仅从这一点来看,明成祖营建北京的历史功绩就足以让其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