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的越南分北、南两部分,北部称安南,也称交趾,南部称占城。自秦汉至唐末,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在今越南北部设置郡县,如同内地。
唐朝末年,安南脱离中国独立,到19世纪下半叶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以前,安南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藩属关系。
朱元璋即位伊始,遣使通好的国家只有安南和朝鲜。明成祖即位仅两月余,即遣使赴安南宣谕,使节自此往来不断。永乐四年(1406),因为安南王位继承问题,双方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明初时安南国王为陈氏。洪武末年,安南国相黎季辇擅权,擅自废立国王,但国王仍为陈氏。朱元璋也因为这个原因拒绝安南的朝贡,后来因“不欲劳师远征,乃纳之”。建文元年(1399),黎季辇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自己改姓名为胡一元,名其子黎苍为胡,自谓虞舜之后,立胡为安南国王,自己称太上皇,改国号为大虞。当时中国正值“靖难之役”,无暇远征,因此黎氏篡位得以成功。
明成祖即位后遣使往谕。永乐元年(1403)四月,胡遣使来贡,并对明成祖即位表示祝贺,自署“权理安南国事”,未敢称王。贡使向明成祖奏道,前安南王陈日煌早死,其宗族无人,自己是他的外孙, “为众所推,权理国事,主其祠祭,于今四年。徼蒙圣德,境内粗安。然名分未正,难以率下,拜表陈词无所称谓。伏望天恩锡臣封爵,使废国更兴,荒夷有统,臣奉命效贡,有死无二”。
明成祖对是否封胡为安南国王一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命礼部细议。礼部诸臣怀疑其中有诈,便决定遣官察访。明成祖命行人杨渤赍敕赴安南,查询事情原委。
没过多久,杨渤和胡派的使臣一起来朝,并献上安南陪臣父老所献的表文,情况与胡的使节所说的完全符合,并恳切要求封胡为安南国王。明成祖见此情况,遂命礼部郎中夏止善赴安南,册封胡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八月,原安南国王陈日煌旧臣裴伯耆逃来中国,向明成祖陈说黎氏篡位的真实情况。明成祖听了颇受感动,命有司供给裴伯耆衣食。
几天后,老挝军民宣慰使将陈日的弟弟陈天平送来京师,恳请明成祖“迅发六师,用章天讨”。至此真相大白,明成祖十分感动,命礼部官员好生招待陈天平。
永乐三年(1405)岁未,安南国王胡迫使来贺,明成祖让陈天平突然出来见他们。这些安南使臣一见到陈天平, “皆愕下拜,有泣者”。裴伯耆也在场,向安南使臣责以君臣大义,他们都“惶恐不能答”。明成祖见此情形更加确信无疑,对胡父子的悖逆行为十分愤怒。
明成祖于是命御史李琦等人前往安南,责胡篡逆之罪,并要胡说出实情。胡立即遣使来向明成祖谢罪,承认陈天平是陈氏宗族,不知道他尚在人世。对屠戮陈氏宗族一事则否认,表示愿迎接陈天平回安南即王位,“以君事之”。
明成祖看其言辞诚恳,为其感动便答应了胡的请求,并派聂聪去安南,敕谕胡,如真能迎接陈天平回安南即王位,就封胡为上公。胡遂派人随聂聪来中国,请迎陈天平回安南。明成祖对胡的诚意本来有些怀疑,但聂聪极言胡的话可信,明成祖遂命陈天平回国。为了稳妥起见,明成祖命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率兵五千前往护送。
永乐四年(1406)正月间,陈天平辞别明成祖回国,明成祖赠予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并命广西参政王麟陪送。明成祖还封胡为顺化郡公,其所属州县的赋税尽归他享用。三月间,黄中等人护送陈天平入安南境,胡派陪臣黄晦卿等人以牛酒犒师,见陈天平皆拜,只是不见胡前来。黄中问及此事,黄晦卿诡言胡“有微疾”,不能远出,将在前边迎接。
黄中派人到前边侦察,亦未发现什么异常,便信以为真,继续前行。过了鸡陵关,将到芹站时,山路险峻,林木茂密,又遇上大雨,兵士艰难前行。突然伏兵大起,鼓噪之声回**山谷,久久不绝,安南兵士约十余万,将陈天平邀劫而去。黄中仓促整军迎击,安南兵已将桥梁毁掉,无法前进。黄中无奈,只得引兵回国。
明成祖听说陈天平被邀杀火冒三丈,遂决心对安定大举用兵。明成祖决计对安南大举用兵,主要原因是安南王位继承问题。在现今看来,明成祖发动的这场战争无疑带有侵略的性质。但在当时,却是为了行使宗主国的权力,所兴的是“仁义之师”,就连安南王胡也自感理屈。除了这个直接原因之外,造成这场战争的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安南数次侵犯中国广西、云南边境地区。洪武中期,安南即数次侵犯思明府(今广西宁明),朱元璋为此曾拒绝安南朝贡。
第二,安南数次侵犯邻国,这些国家常来中国控说安南横暴,这也是促成这次用兵的原因之一。
七月四日,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已在云南的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 “帅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分道进讨”。明成祖在给朱能等人的敕谕中,再次说到黎氏父子“篡夺其位”的罪恶。这是讨伐安南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此出兵八十万,劳师远征,这是很耐人深思的。对这次出兵,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但明成祖不为所动。明成祖一再斥责黎氏父子的这种“篡逆”行为,对此表现得深恶痛绝。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有着心理上的原因,即:明成祖一再斥责黎氏父子“篡逆”,正表明自己夺取皇位不属于“篡逆”。理直气壮地讨伐安南,似乎有利于洗刷一些建文旧臣加在自己头上的“篡逆”的恶名。
明成祖在敕谕中一再申明自己是正义之师,要朱能等人前往拯救,黎氏父子一定要抓获,对胁从者和无辜之人务从宽大。明成祖还要朱能等“毋毁庐墓,毋害稼穑,毋恣取货财,毋掠人妻女,毋戮降附者,有一于此,虽有功不宥”。
在战略战术上,明成祖对朱能等也进行了谆谆告诫: “毋冒险肆行,毋贪利轻进。其爱恤士卒,坚利甲兵,本之以敬慎,载之以智勇。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从敕谕中可以看出,明成祖起初并没有把安南纳为中国郡县的意思。
这是明成祖即位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所以明成祖分外重视,对各方面都进行了十分周密的安排。
沐晟是这次远征的左副将军,地位仅次于朱能。沐晟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的次子,世守云南。朱能由广西进兵,而沐晟则由云南进兵,实际上是独当一面。在战略战术上应注意的一些事,明成祖对朱能等人也尽可能地进行了告诫。明成祖说,两军分道由广西和云南进兵, “须两军合势,和以辑事”,如敌人乘两军未合,用计阻止,或集中力量对付某一军,诱以小利, “官军恃勇而贪,此危道也”。
还要防备敌人伪装纳款,而别行好谋;或“据险设伏,伺我不虞”;或趁官军饥渴,在饮食中放置毒药,等等。敌人的诡计“千状万端,不可不慎”。明成祖还反复告诫,不可仿效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而要“相机而动,择利而行”,自己则不予牵制。
明成祖对行军纪律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官军经过之处,应该秋毫无犯。入安南后,应该区分善恶,绝不可玉石俱焚,如“妄戮一人,虽建奇功不得赎罪”。攻下郡邑后,其文书图籍不要毁掉,而要妥善保存。
明成祖对一些细节也考虑得十分周到。在出师前明成祖对朱能等说,虽说安南天气热,但夜里很凉,如缺少盖的杯子就容易生病。更何况到冬天时安南也冷,有的人家还升火取暖。因此军中都要带棉衣。另外,蛮俗好下毒药,所以要提防敌人投毒,官军要凿井而饮,自己做饭吃。
明成祖猜想,明军由北边进攻,安南敌军将会向占城撤退。因此,在朱能率军出师的同时,明成祖还敕谕广东都指挥司,选精兵六百人,由能干的千户官二员率领,由海道前往占城,和占城的兵马会合一处,共同截住安南敌人的退路。
八月间,占城遣使来贡, “且言安南黎贼数侵掠其境土、人民,请兵讨之”。明成祖遂遣中官马彬前往占城,敕谕占城国王“尔宜严兵境上,防遏要冲。其安南人先居占城者不问,自今有逃至者,皆勿容隐。但得黎贼父子及其党恶,即械进京师,厚加赏赉”。
七月十六日,朱能等率师起行,车驾在临祭大江诸神之后,犒劳军士。明成祖亲至江边送行。当日天气晴朗,顺风扬帆,军势雄壮。明成祖见此情景,心里十分高兴。一切又是安排得那么周详,他自信这次出兵一定能获得大胜利。
十月间,朱能率兵至龙州(今属广西,靠近中越边境),突然间染疾而死。右副将军张辅遂代将其军,并遣入奏报明成祖。张辅也是个精明强干的将领。他率军刚进入安南境,就传檄各地,列举黎氏父子二十条大罪状,并向安南人民表达了立陈氏之后为安南王的宗旨。黎氏父子进行拼死地抵抗,力图打持久战。明军远出,利在速决。
张辅激励士气,连战皆捷。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军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遂宣诏访求陈氏子孙。这时,有一千多安南耆老到张辅军门,说道: “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张辅马上遣人将此情况报告了明成祖。
五月间,张辅擒获了黎季辇及伪太子,安南之事得以圆满解决。捷报传到京师,群臣致贺道: “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明成祖对这次用兵的胜利自然是满心高兴,但面对群臣的恭贺,他并没有昏昏然,而是谦虚地说: “此诚天地、宗社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因陈氏已无子孙可立,群臣请开设郡县,明成祖遂降诏施行。
六月一日,明成祖正式颁降“平安南诏”,改安南为交趾,设布政司,如同内地,命工部尚书黄福掌布政、按察二司事,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安南自唐末独立以来,至此约四百年,这时又复入中国版图。
永乐六年(1408)六月,张辅率凯旋还京。明成祖亲自赐宴奉天殿,在高兴之余,作赋为《平安南歌》。进封张辅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券。张辅从率兵进入安南算起,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将安南平定。此后他又在那里驻守了一年。但他回京不久,安南便又发生了叛乱。
安南纳入中国版图后,掌当地布政司事的黄福奏言,当地初附,赋税征敛各地轻重不一,请求制定一个统一的章程。明成祖要他在安南为政务从宽简,不可重赋征敛,重赋是驱民造反之途。因此,明成祖命户部官议定当地赋税时, “务从轻省”。尽管如此,张辅回京才一个多月,明成祖就接到了陈氏旧臣简定发动叛乱的报告。
在张辅讨伐安南时,简定本来已投降。将他遣送京师的途中,趁遣送人员疏忽,他秘密逃去,聚众为乱。在张辅还未离开安南时,他只在暗中活动,未敢公开反叛。张辅于六月回京师,他八月间就举兵反叛。他潜称三号,纪元“兴庆”。造兵器,招徒党,四出攻略,其势日盛。留守安南的明军极力镇压,但屡出无功。明成祖闻报后,以为安南初入版图,人心未稳,如不及时将反叛扑灭,以后越发难制。于是,明成祖命沐晟为征夷将军,由云南出兵征讨,并命兵部尚书刘前往赞助军事。
与此同时,明成祖还遣使赴安南,敕谕简定,告诫他行事须顺天道,极力对他招抚。只要罢兵,反叛的罪过也可以不予追究。
简定哪里肯听明成祖的这种劝告,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年十二月,沐晟率明军与简定大战于生厥江,遭到惨败。都督佥事吕毅、兵部尚书刘、布政司参政刘昱都死于这场战争。吕毅是靖难功臣,屡立奇功,平安南后,明成祖让他掌当地都指挥使司事。
在这次大战中,吕毅因为陷入敌人的埋伏而战死沙场。刘在张辅征安南时就任赞军务,多有裨益。这次作为沐晟赞军务,陷入敌围,自杀而死。刘昱看突围无望,也和刘一起自杀。
永乐七年(1409)正月,沐晟奏报出师败绩,请增派大军征讨。御史李庆上疏弹劾沐晟,说他不能奋勇制胜,丧师辱国, “法当治罪”。明成祖念沐晟世守云南有功,未予治罪,遂命张辅为总兵官,以王友为副总兵,再次率军往征安南,与沐晟等人协力行事。
明成祖还一再叮嘱张辅,听说简定虚张声势,说有大象五万头,明军无法与大象对阵。这是前线将领缺少智谋。使敌人超轻视之心的结果。简定未必有五万头大象,即使有,也并不可怕,只要多用智谋,一样能将其攻破。
张辅进入安南时,简定早已自称“越上皇”,还立陈季扩为王,已经拥有了很强大的势力。张辅果然不负明成祖的期望,**,捷报频传。大约半年时间,简定的主力基本上被击溃。
永乐七年十月,陈季扩遣人致书张辅,自称自己是前王的孙子,请给予封爵。张辅则回答说: “陈氏子孙往者为黎贼所戮,尝遍求国中,无有存者。今奉命讨贼,不知其他。”
张辅杀掉来人,继续追剿简定余众。到这年年底,张辅将简定俘获,遣人械送京师。永乐八年(1410)年初,张辅继续追剿余党,斩敌甚众,但始终未能俘获陈季扩。
这时,因大将军丘福征蒙古全军覆灭,明成祖决定亲自率兵征讨,要张辅马上回京之机,随他北征。张辅上疏奏称,如将原调官军全部调回,就会使剿敌之事功败垂成。因此,他建议留下一些随自己来征的将士,交沐晟指挥,以继续剿灭余寇。明成祖答应了张辅的请求,以沐晟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以彻底平息叛乱。
陈季扩趁张辅回京,遂大举攻略。许多安南人不愿受中国约束,再加上驻安南的一些明廷官吏骚扰百姓,所以很多人便依附陈季扩。沐晟极力镇压,但总不见效,叛乱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永乐九年(1411)正月,张辅随明成祖北征回京才一个月,明成祖又命他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第三次赴安南平叛。
这时,陈季扩已遣人上表请降。明成祖也想借此平息叛乱,遂封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但这样做并未能使叛乱平息,所以命张辅第三次前往。
明成祖对陈季扩所实行的是恩威并施的战略。为了瓦解敌众,明成祖还特地诏谕安南各地,凡停止暴乱者免罚、免税。
但这些措施都没收到明显的效果,叛乱仍然在扩大。张辅到安南后整饬军纪,全力进击,一连取得了几个大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十一年(1413)冬天,陈季扩果然用象军与战,用成千上万的大象在前边冲锋,气势汹汹。张辅命士兵用箭射,先射象奴,再射象的鼻子,致使这些大象纷纷往回跑,反而把叛军踩死很多。明军取得这次大胜利后,乘胜前进,第二年便俘获了陈季扩及其儿子。安南遂大体平定。
张辅于永乐十三年(1415)二月班师回京,明成祖四月间就又命他为征夷将军,往安南镇守。第二年,明成祖又将张辅召回,用李彬代为镇守。
因安南自唐末独立以来已四百余年,这时又被明军征服,所以对明廷的统治有一种强烈的敌对情绪。虽经张辅屡次征讨,但祸根未除。对此,掌安南布政、按察二司事的黄福心里很清楚。
张辅的军队刚撤走,安南接着便爆发了以黎利为首的大规模反明斗争。黎利原来是陈季扩的金吾将军,后来才投降明军,命他任巡检官。这时宦官马骐赴安南采办,大索安南境内的珍宝,人情**。黎利乘机鼓动反明,于是举兵反叛。虽说李彬东征西讨, “日不暇给”,但叛乱却此起彼伏,规模越来越大。
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看安南这么长时间还未平定,便命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赴安南助李彬平叛。与此同时,明成祖降敕责备李彬说,黎利等人至今仍没有擒获, “兵何时得息?民何时得安?宜广为方略,速奏**平”。
李彬见明成祖不满降敕责备,心里害怕极了,遂全力追剿。虽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但黎利始终未被俘获。在李彬的追剿下,黎利逃到老挝。明成祖闻报后,向老挝的使臣责问藏匿黎利之过,老挝遂将黎利驱逐出境。但黎利仍反明不止,明军虽百般剿捕,但都未能奏效。
虽说明成祖发大兵征安南在军事上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对安南的治理却谈不上成功,他也一直没有把安南的反叛平息。
宣德二年(1427),黎利谎称找到了陈氏的后人陈悬,明宣宗明知道这其中有诈,但想借此息兵,遂弃安南,将明军悉数撤回。后来,黎利的儿子还正式当了安南国王,并得到了明廷的册封。自此,两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