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军向南败走,燕军随后追击,前后相距不过十余里。朱棣派遣都督陈文、李远前往淮河哨探,又击败了淮河守军,夺得几百匹马还差点夺了他们的浮桥。
四月十四日,官军依然南逃,燕军紧随其后,相继来到小河。小河又名睢水,西从河南永成县流入,东至睢口,注入黄河。朱棣说: “贼势窘迫,必求一战,我据险以待之,使进则镒其吭,退则拊其背,不日之内可擒矣。”他命令都督陈文、内官狗儿去河北要冲之处断水为桥,令步兵辎重先行过河,骑兵随之,然后派兵把守此桥,以困敌军。
第二天,何福率官军沿河布阵,达十余里,成左右包抄状,缘河向东推进。朱棣常领骑兵应战,官军骑兵哪里是燕军的对手,胆怯至极,一战即溃。何福命步军蜂拥而上,争夺渡桥,又为陈文战败。何福率军上前应援,两军展开游战,斩陈文于阵中,官军乘势冲杀过桥,平安转战至北坂,挺枪向燕王刺来,眼看就要刺中,而平安的坐骑忽然马失前蹄,燕军番将王骐见燕王危急,冲入阵中,拽起燕王便走。朱棣二子朱高煦率都督张武,内官狗儿率一批勇士猛然间从林冲杀出来,与朱棣率领的骑兵合为一股,声势再起,官军不能阻挡,大败。
燕军越杀越勇。前后斩杀官军二万余人,不少人渡河逃命溺死水中,尸体堵塞,河中一时为之断流。官军将领丁良、朱彬也成了俘虏。此时,官军退回南岸,燕军也不能过河,两军隔河形成对峙之状。
几天下来,战事并无明显变化,只是天气越来越热。这时官军的粮食已使用尽了,士兵只能采野菜充饥。朱棣得知官军的情况,说道: “贼众饥甚,今与之相持,彼居南岸,便其馈饷。更一二日,运粮稍集,贼众得济,难以破之。”
朱棣想乘官军粮饷不济之机,一举打败官军。于是他下令留下守桥士卒千余人不动,暗中亲自带大军辎重向东转移,在离官军三里的地方,乘半夜渡河到南岸,绕到官军之后。燕军调动完毕,官军竟然没有发觉,到
了第二天早晨才发现。于是官军马上又将队伍调转,与燕军对阵。
四月二十二日,燕军与官军在齐眉山发生了激烈交锋,这座齐眉山不是在易川西南百里的齐眉山,当年平安引真定之军援救房昭,曾经败绩于易县齐眉山。
这座齐眉山在安徽凤阳府灵壁县西南三十里,山八字开,如同两道眉毛并列,因此称为齐眉山。两军激战,自午时至酉时,互有伤亡,不分胜负,此时大雾弥漫,战阵中难辨敌我,于是双方各自收军还营。
第二天一早,官军借大雾掩护撤离营地。大雾虽然可以隐蔽军事行动,但也给行军带来不便。官军竟然在大雾中迷失方向,在山麓绕了很久而没能离开原地。到中午,雾气散尽,官军发现仍在原地,不禁大惊,而此时燕军已经追来,官军被迫拒守,挖壕堑以御燕军。
官军所到之处,都要挖壕筑垒,有时,士兵通宵修筑好的壕垒即将完
成,第二天一早又放弃撤离,为此士兵疲惫不堪,使战斗力大受影响。与此相对的是燕军行军。不挖堑壕,不筑营垒,只是分布队伍,列戟为门,因此将士可以得到充分休息。
燕师长驱南下,有如破竹之势,深入朝廷统治的中心地区,所遇的阻力越来越大。官军不仅在粮饷供给上而且在后继援军方面都占有优势。另外,当时天气已经日渐炎热,主要是湿气熏蒸,使来自北方的士兵大为不适,他们体力困乏,甚至染上疾病。多日的相持,使燕军产生厌战情绪。一些将领纷纷向燕王请求择地休息士马。
四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诸将相继来到燕王帐下,又向燕王提起此事。他们说: “今我军深入,与敌相持。盛夏行师,兵法所忌。况淮土燕湿,暴雨连作。我军畏热,倘生疾疫,则非我之利。”他们七嘴八舌地提出解决办法,有人说: “小河东平野多牛羊,且二麦将熟,粮食充足。若渡河西择地驻营,休息士马,观畔而动,万全之道也。”
面对众将的请求,朱棣心中十分着急。他已经几天没有解甲了。他没想到诸将会如此畏难,他颇有愠怒,说道: “兵事有进无退!”接着,他又耐下心来对诸将解释说: “卿等所见,拘于常算,非知通变者也。夫两敌相持,贵进忌退,今贼众屡败,心胆俱丧。粮道匮乏,土有菜色,日夜待铺,众志**离,亡在旦夕。”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是一个统帅必备的素质,朱棣也很善于此道。
朱棣又说: “我所以引其南来者,贼军多南士,久劳于外,孰不思家,若大败之后,各归故里,岂复能合?”朱棣很巧妙他把本来是南军的优势反说成是弱点,若说思乡,燕兵远离故土,不是更思归吗?朱棣可称得上是个诡辩家。接着,他又说了不能渡河的理由。
朱棣说: “一渡小河,懈我士心,且贼粮饷已达淮河,相去不远。如敌得到粮饷接济,军势复振,我军便难以与之久战了。今应乘彼饥疲,截断其粮道,可以坐困,不战而屈之。”
最后,朱棣又强调说:“我军深入,利已在我,不可少缓,容贼为计。”孤军深入,为兵法大忌,朱棣硬说形
势有利,诸将当然不能满意,所以仍然七嘴八舌地提出反对。这时,只有朱能站出来,支持朱棣的意见。
朱能说: “用兵未必常胜,岂可因小挫系自阻?项羽百战百胜,竟亡;汉高履败而终兴。自殿下举兵以来,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置意,但当以宗社为重,整兵前进耳。”朱能说罢,朱棣大为赞赏,抚掌叹道:“尔言深合吾心。”
诸将听燕王与朱能都这样说,虽然不同意但也都不作声了。朱棣知诸将仍旧不服,但此时他已不能强行命令,他想试探一下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走,他估计多数人可能会支持他。于是他说: “有欲渡河者从左,不欲者右。”
此话一出,多数纷纷站到了左边,只有少数几个人站到了右边,而王忠立于中间,不置可否。朱棣见众将的表现大出所料,不禁怒道: “欲渡河者,任其所之!”诸将见朱棣发怒,也都不敢再说了。这是一次决心与意志的较量。最后,燕王还是以其坚韧不拔取得了决策的主导权。
战争胜负,往往在瞬息之间,而粮饷则是军队的命脉。朱棣决定派兵截断官军粮道,并以此分散官军兵力,他派遣朱荣、刘江等将领轻骑出击。他嘱咐说: “若贼众,尔等且战且行,以挠其力,慎勿与鏖战。引之渐近,可驰来报。”
当时官军何福欲移军就粮,朱棣亲自率大军紧随其后,白天命游骑扰乱官军的樵采,夜间派勇士偷袭官军营地,使官军不得休息。官军被迫分兵护粮。而朱棣为此又是几天不解甲了。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带军移至灵壁,与平安合兵。并筑深堑高垒,想以持久战拖垮燕军。但朝中馈饷受阻。当时朝廷馈运粮五万石,平安率马步军六万人押饷。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锐万余人前来截断饷道,并派朱高煦带数万人伏于林间,以待官军战疲,突出击之。
结果官军在燕军冲杀下被一截为二,行伍大乱。这时,何福动用在灵壁的全部兵马前来援救,斩杀燕军数千,燕军的攻势才稍被打退。而此时朱高煦在林中的伏兵又起,朱棣又带兵反击,形成对官军的夹击之势。官军渐渐不支,何福遂败走,退入营中,堵塞垒门,坚守不出。
因为军粮不济,何福军不能长久支持,这天晚上,何福与军士谋划突围。他下令要求军士到第二天一亮,听到三声炮响便开始突围,向淮河一
带就粮。第二天一早,朱棣不给何福喘息之机,率大军向官军营垒发起进攻。朱高煦带众将士率先登上营壁,众人蚁附而上。
这时燕军发出三声炮响,营中官军以为是自己突围的信号,纷纷向营门涌去,两军相遇,官军猝不及防,大乱。营门拥挤无法冲出,许多人从营壁上向外跳下,掉在堑壕,被燕军杀死。指挥使宋瑄力战而死,何福单骑逃去,平安遂败。左副总兵都督陈晖前来援救,也败。
于是陈晖、平安以及右参将都督马溥、都督徐真、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人都成了燕军的俘虏。同时被俘的官员还有内官四人和监军副都御史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指挥王贵等一百五十余人。燕军缴获马匹二万余。燕军攻破营垒,朱棣一再传令不许妄杀,军官因此投降的达十万人。这是官军空前的一次惨败。
平安带兵长期驻守真定,多次打败燕军,曾斩杀燕军骁将数人。燕将都对他惧怕三分,无人敢直接与他交锋。现在平安被俘,燕军欢声动地,说: “平安,平安,吾属自此获安矣!”燕军官兵无不想将平安处死,但朱棣深知平安的指挥才能,不忍将其处死。朱棣派都指挥费等将陈晖、平安等人送往北平。
平安感激朱棣不杀之恩,终于投降了燕军。对于在军中被俘的文官,朱棣将他们一律放还。但陈性善自感监军兵败,有辱诏命,无颜再见皇上,便郑重地穿好朝服骑马跃入河中自杀了。其友黄墀、陈子方也同他一起投河自杀而死。彭与明撕裂冠裳,改换姓名与刘伯完等人都不知去向。王贵因监护军饷而被俘,被朱棣释放后,取道凤阳,跟随知府徐安参与防守任务,仍与燕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