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师铁骑长驱南下,官府民间无不惊惧。朝廷的百万大军,竟难与燕藩一隅之兵匹敌。眼见似绵江山就要残破。燕军占领德州后,哨骑已先到了济阳县城外。燕王派人捉了一些济阳城附近的人,向他们了解官军的虚实。
被捉的人中,有一个王省,是济阳县的教谕,后被放还,他认为如今朝廷有难,他恨自己是个文人。不能像瞿能父子那样斩将杀敌,血洒沙场,也不能像王指挥那样身被重剑,立马植戈而捐躯。
这次被俘,更是蒙受了奇耻大辱,王省回到县城,召诸生齐集明伦堂,为他们讲说君臣之义。他说: “此堂明伦,今日君臣之义何在?燕王叛逆天道沦丧!”王省大哭,诸生也都痛哭。悲愤中,王省竟以头触柱而死。
千里赴燕上书的高巍,此时离开北平后只身南下。虽他有出众的游说之能却没能阻挡燕军的铁骑,他料朝廷与燕军之间免不了一番激战。然而,他没想到官军溃如山崩。白沟河之役后,燕师所至诸城皆望风披靡。他刚走出河北便听说了官军惨败的消息,大路上不时地见到溃散的伤兵败卒。
高巍在临邑遇到了山东参政铁铉。铁铉是一位有济世之才的豪杰。李景隆北伐,他负责督饷。在他的指挥运筹下,官军粮饷无所匮乏。此时铁铉正在随军南撤的道中。高巍与铁铉酌酒同盟,感奋涕泣。他们一同来到济南,与都督盛庸相约誓死以守。
燕军留都指挥陈旭守卫德州,其他大军拔营南进。十五日,燕军行至禹城,在城北二十五里驻营。午后申时,燕军起行,连夜倍道而进;拂晓,来到济南城下,这时李景隆军尚余十余万,燕师欲乘其仓促布阵未定而一举击溃之。
李景隆如惊弓之鸟,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燕军来不及防备,一战即溃。燕军得马七千余匹,李景隆单骑而逃。
燕兵列阵围攻济南,铁铉督众悉力捍御。济南为江南屏障,是天下之枢会,为兵家必争之地。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召还李景隆,改命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右都督陈晖为副将军,以迎燕军。
济南城池坚固,将士齐心。燕王见不能马上攻克,就命人射书信入城劝降。而城中也送出一书,朱棣一看,原来是儒生高贤宁所作的《周王辅成王论》,其旨在请燕王罢兵。朱棣弃之于地,对之不予理睬。
燕军久围济南不克,就于筑堤坝拦截河水灌城。城中将士军民,人心大恐。布政使铁铉镇定自若。他想出一计,一定叫燕军三日之内撤兵。铁铉让守城人假装痛哭,大呼“济南急矣,亡无日矣”!撤去防守器械,以示无心防守,随后派千人出城诈降。朱棣见到济南终于投降,十分高兴,军中也为之欢呼雀跃。
出城投降的人伏地请求道: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
朱棣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以朱棣之智慧,为什么会没能识破其中之计,连城中主帅并未出降这样的明显破绽也未注意?朱棣在白沟河胜后长驱直下,上百万官军尚且土崩,久围之下的济南城显然已经进退无路了。
城中请燕军退避,燕王单骑入城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担心投降后还会遭到无辜的杀戮,另外大军虽退,而双方的基本形势并未改变,城中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还有一层,朱棣起兵近两年,对这种无休止的征战也有点厌倦。
朱棣急于得到济南,如果这样即使不能夺取南京,也可就此切断南北通道,划中原而自守,落得半壁河山。朱棣觉得济南如今已在掌中。于是,下令退军。
第二天十八日,朱棣十分得意,乘骏马徐行进城,随行的除为他张设伞盖的侍卫之外,仅有劲骑十余人。他们一行过了桥直至城下,城门为之开启。朱棣进入城门,只听迎接之人高呼千岁。
朱棣正在得意时,冷不防从城门上掉下一块铁板,原来是城上早已埋伏好了壮士,只待燕王进城便下铁板击杀之,不料铁板下得稍早,只将朱棣的坐骑砸伤,朱棣大惊,慌忙换了一匹马逃往城外。城外桥下也设有伏兵,相约燕王一旦进城,便断桥截其归路。伏兵见燕王刚进城便又向城外奔逃,仓促之间挽桥不断,竟让朱棣从桥上逃走。
此次朱棣上当险些丢掉性命,他下令合兵围攻济南。铁铉令守城将士大骂燕贼叛国。朱棣大怒,以炮击城。城将破时,只见城上悬出高皇帝朱元璋的神牌,燕兵不敢再发炮。朱棣起兵,虽口称“靖难”,实为夺位,貌似气壮,心实有亏。朱棣相信武力,但也不能摆脱仍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的主宰。如果高皇帝的神牌也敢轰击,那就使他的口称祖训露了馅儿,从而失去民心。
即使神不怪罪,也难以堵天下人之口。同时,铁铉还召精兵壮士出其不意地袭击燕军,燕军防不胜防,往往战败。朱棣很生气,但又一时无计。
道衍和尚,作为朱棣的主要谋士,随时都注视着前线的战局。他见到燕军将士疲惫,斗志消磨,觉得再打下去已经无益,不如休整以后再战,于是劝朱棣撤兵,他说: “师老矣,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
这时,都督平安将兵二十万,北上河间单家桥,意在袭击御河(运河)切断燕军的饷道。又选善水士兵五千人渡河,进攻德州。燕王不得已而撤军。铁铉、盛庸乘势进击,光复德州。燕守将陈旭弃城而逃,官军军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