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失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南京,建文帝颇感意外,忧心如焚。黄子澄则安慰建文帝说: “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必这么忧愁。现在国家正是全盛时期,人强马壮粮油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余。燕王一隅之兵,怎么能抵挡全国之力。调集五十万大军四面围攻他,燕王一定指日可擒。”建文帝问道: “谁当统帅呢?”
黄子澄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曹国公李景隆可胜此任,如果上次不用耿炳文而用李景隆的话,一定没有这样的败绩。”建文帝听了这番话后马上转忧为喜,夸奖黄子澄道: “你说得很好,愿你始终用心维持,他日事平以后,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先生。”齐泰认为李景隆不足以担此大任,“极言不可”,但黄子澄不听,终于决定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北伐最高统帅。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长子,袭爵为曹国公。他自幼读书,颇通典故。他身材修长,眉清目秀, “顾盼伟然”,举止雍容大度。朱元璋特别器重他,命他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以近亲极受信任,曾受命逮治周王。当时,周王没有任何武装反抗的准备,所以李景隆能马到成功,将周王逮系京师。
从那之后,李景隆更加受到建文帝的信赖。但李景隆只是个贵公子,没打过大仗,而且妄自尊大,有经验的人都看得出他不是个将才,所以“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
建文帝这时才是个二十二岁的青年,缺少识别人才的经验和才能,觉得李景隆亲近可靠,就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率师北伐。历史上的经验不止一次地证明,用人不当往往遭致惨重的失败,这次用李景隆为将又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建文帝为李景隆举行了隆重的拜将出征仪式,赐予他“通天犀带”,并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至江边饯行,又赐予他代表最高统帅威仪的斧钺,使专征伐,不用命者许就地处死。
除此之外,建文帝还亲自为李景隆写了八个字“体尔祖祢忠孝不忘”,以示激励。这种荣宠是耿炳文所不可比拟的。但人们内心里都明白,李景隆的军事才能远远赶不上耿炳文,尽管出征的仪式格外隆重,但随行将领的精神还是振作不起来。
李景隆出师,建文帝命高巍和刘璟参赞军事。高巍上书建文帝说:“我愿意出使北平,披肝沥胆,向燕王陈以大义,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其休兵。”建文帝感到言辞壮烈,就答应了他。
燕王听说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来进攻他,不但没有畏惧之意,反而很高兴。他很了解李景隆,知道他不是个将才,而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燕王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 “李九江(李景隆)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燕王接着召来探兵,问了一番李景隆军中的事,做到心中有数。
燕王对李景隆的弱点已了如指掌,认为李景隆率兵前来必大败而回可以看出燕王是一个很成熟的军事统帅。后来战事的发展表明,李景隆就像被燕王牵着鼻子走一样,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深渊。
九月一日,永平(今河北卢龙)守将郭亮遣人来报,江阴侯吴高和都督耿率领辽东兵马来攻。永平临近山海关,是屏隔辽东的前沿。郭亮归降燕王后,燕王仍命他在此驻守,使燕王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可以放心地攻略北平周围的其他地方,并于真定战胜了老将耿炳文。
如果永平失陷,辽东兵直扑北平,李景隆从南边赶来,两面夹攻,北平的形势就很危急了。燕王果断地决定,首先援救水平,将李景隆引到北平坚城之下,回师夹击李景隆,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将领对这种战略还是不理解,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是李景隆,应集中力量对付他。他们劝燕王说: “永平城完粮足,可以无忧。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这里所谓“保守根本”,就是指固守北平。针对将领们的这种忧虑,燕王又进一步解释道: “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且世子能推诚任人,足办御敌。若全军在城,只自示弱。彼得专攻,非策之善。兵出在外,奇变随用,内外掎角,破敌必矣。吾出非专为永平,直欲试九江来就擒耳。吴
高怯不能战,闻我来必走,是我一举解永平围而破九江也。”
燕王的这一番话中,核心是“兵出在外,奇变随用”。这既可避免坐以待困,又可以在外线运动战中壮大自己,使自己由弱变强。把主要的敌人引到坚城之下,城内守军足以固守,敌人久攻不下,拖垮敌人,使敌人由强变弱。
更何况这时已进入冬季,南方兵士不耐寒冷,利于速战速决而不利于打持久战。在城下拖不了多长时间,南军就会自然涣散。这时再回师内外夹击,燕王相信, “破敌必矣”。将领们听了燕王的这一番解释都心悦诚服,于是决定首先出师援救永平。
燕王留世子朱高炽居守,叮嘱他不要轻易出战,只须固守。九月十九日,燕王亲自率军赴永平。诸将向燕王进言说: “应该派兵守住卢沟桥,扼住李景隆来犯的要冲,使他不能径直赶到北平城下。”
燕王则有另一番打算,他说: “天寒水涸,随处可度,守一桥何足拒敌?舍之不守,以骄敌心,使深入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者也。”于是,将卢沟桥的守兵全部撤入城内。
九月二十五日,燕王让朱能做先锋,燕军突然来到永平城下。吴高仓促不能列阵迎战,慌忙丢下辎重,往山海关逃去。朱能率轻骑追击,斩首数千级,俘获数千人。燕王对吴高等人很了解,他说: “吴高虽然有些胆怯,但行事镇密。都督杨文勇而无谋,除掉吴高,杨文就不足为虑了。”
于是,燕王就分别给两人一封信,对吴高大加称赞,对杨文极力贬斥。建文帝闻知后,怀疑吴高与燕王有私,就将吴高削职,谪徙广西,独留杨文镇守辽东。耿是耿炳文的次子,位在杨文之下。后来他数次请求进攻永平,借以威胁北平,牵制燕王,但终不为用。
燕王接着和诸将商议攻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将领们担心,大宁不易很快攻取,尤其是担忧北平会被李景隆攻陷,他们都主张回师解北平之围。其理由是,要攻大宁就要先攻占松亭关,现在关上由刘真和陈亨驻守,关门险塞,仓促间难以攻下,浪费了时日,不如先回师攻破李景隆,以后再攻取大宁。
但燕王有另一套打算,他对诸将领说: “今从刘家口径趋大宁,不数日可达。大宁将士悉聚松亭关,其家在城,皆老弱者居守,师至不日可拔。城破之日,抚绥其家属,松亭之众不降则溃矣。北平深沟高垒,守备完固,纵有百万之众,未易窥也。吾正欲使其顿全兵坚城之下,还师击之,如拉朽耳。”
燕王激励部下,尽管放心地随他去取大宁,不必有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他还是派人告谕在北平居守的世子,要他严加防范,敌人来攻不要出战。
十月二日,燕王率军到达刘家口。那里的道路又窄又险,人马只能单行。守关的有百余人,诸将想正面发动进攻,破关而入。燕王说: “不可,我军正面进攻,他们就会弃关而逃,回大宁报告,这就会使大宁早做防备了。”于是,燕王命郑亨率领劲本数百人,卷旗登山,悄悄地绕到关后,前后夹击,断绝了守兵的归路,一举将关上守兵全部擒获。燕师遂由刘家口直奔大宁。
十月六日,燕军抵达大宁。城中守军对燕军的突然到达十分惊慌,急忙闭上城门拒守。燕王率数骑绕城考察形势,看到西南隅的地形较易进攻,于是将精锐集中于西南隅。燕王命勇士先登,众人蚁附而上,大宁很快被攻陷。都指挥房宽被俘获,关在监狱中的卜万被杀掉,另一个都指挥朱力战而死。燕王下令安抚城中军民,危害百姓者处重刑,城中的秩序很快安定下来。
燕王找来陈亨的家奴和一些城中将士的家属,让他们把城中的情况去告知陈宇和刘真。这时,刘真和陈亨由松亭关率师回救大宁。当将士们知道他们的家属都安然无恙时,人心即开始涣散。宁王朱权原有三护卫,当燕王起兵后即被削去,但仍留在大宁,这时都归降了燕王。
大宁是北边军事重地,大宁行都司领兴州、营州共二十余卫,其兵士都是西北精锐。尤其是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都是投降过来的蒙古骑兵,特别勇悍。他们的纷纷归降,迅速壮大了燕军的力量,成为燕军以后连连取胜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十月十一日,刘真和陈亨率军到达乱石黄崖。陈亨秘密地和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商议,鉴于大宁已经失陷,燕军所向披靡,陈亨又是燕王的老部下,不如及早投降燕王。于是,三人便半夜起事,率领部下袭破了刘真营。刘真仓促无备,单骑携带着敕印逃往辽东,后由海路回到京师。陈亨率领全部将士归降了燕王。
大宁被攻破,燕军仍驻扎在城外,燕王单骑入城去会见宁王。洪武时,燕王受命巡边,曾来过大宁,与宁王关系甚密。在朱元璋诸子当中,人们都知道“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在燕王袭破大宁时,宁王实际上是在大宁闲住。燕王起兵后,谷王穗内宣府奔回京师,建文帝担心宁王、辽王与燕王相结,便要他们回京师。宁王不回,建文帝即下令削去他的三护卫。因此,宁王身边已无多少可供调动的兵力。
燕王入城,与宁王相拥而泣。燕王在宁王府中住了数日,相处得十分融洽。燕王要辞别回北平,宁王到郊外饯行。当宁王要返口城内时,燕王的部下一拥而上,胁迫着宁王一起返回北平。宁王的世子和妃妾,携带着宁王府的金银细软,也随燕王一起往北平进发。大宁诸卫军士的归降,为燕军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成为后来冲锋陷阵的主力。
自此以后,燕军声势日盛。燕王随即命薛禄先行,他接连攻克富峪(今河北平泉北)和宽河(今属河北)等地。燕军一路攻城略地,声势浩大地向北平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