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你在哪看电影?(1 / 1)

缘分决定了你选择这家电影院而不是那家电影院,不是吗?

陈保才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还没去嘉禾看过电影呢?我说那不容易,去一次就是了。他说太贵,还要供房,哪有闲钱?我想想,也是!

这个朋友其实已经不错了,做到市场部助理都没闲钱,可见嘉禾确实太“贵”;然而,另一方面,这个“贵”也可以理解为“尊贵”吧?

根据普遍的大多数男人泡妞经验,到麦当劳是最省钱的;而稍微好的第一次见面可能去吃湘菜川菜,都是到馆子——大的,这么一餐下来要好几百;但是,有部分人会到那些小的快餐店请女人吃,而她们也去。

我觉得拿看电影跟吃饭的地方比,自己体会更深的是电影场所。比如说吧,我从乡下最普通的露天场地,到集镇的小影剧院,再到大学校园里的电影院,然后上海高级的看电影的场所都去过,这样比较起来就有点说头。

最初的电影放映,我都是跟着大人,然后拿个小板凳,等到电影开始就坐着动亦不动,就是看,看得非常认真、崇敬。然后等到电影放完,拎着小板凳就回家了。也有去旁村看抢不到座位的,只能站着;有时又弄丢了板凳都有可能。

一般来说,这个电影是在夏天或冬夜放,都有月亮,然后,空气很好,我们看的是电影,呼吸的是原野般畅快快乐。

到了小镇电影院,我们乡下孩子还得受镇里孩子欺负,那个地方板凳破破烂烂,十分脏,门口窄,进去都是几个人剪票。空气污浊得要命,还有小青年发狂,我们通常不理他们。这个时候看电影不是太美好的回忆。

犹记得,那个时候看的都是《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雷战》什么的,老师通知后,大家放假一天,大家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时候同伴的同学在回来的路上也会大家。这都是那个年代关于电影的记忆。

我大学时候没怎么恋爱,偶尔看场电影都是一个人去,要么前排,要么后排,视自己心情好坏而定。凭心而论,大学校园放电影其实都是给那些成双结队的人看的,也就他们买票最多。但真要看起来,还是我这样的光棍认真。大多数家伙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电影不过是借口,或者由头,好借着它酝酿气氛,情欲。我不是。我都认真看。我偶尔也会伤感,但基本上回忆大学生活,电影院还占了美好的部分。

2004年,去上海做电影杂志,有幸接触电影,正赶上电影节,我对上海影城印象深刻。记得第一次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看的是一个日本电影——《蛇之恋》。我看得非常过瘾,言下之意从来没这么艺术过。宽阔的放映大厅,那顶层高而远,前方,幕布拉开、合上,就是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记得坐二十二排,后来为了拍照还跑到一排,走道很宽,台阶一级一级,都用地毯铺着,一进去就给人很幽暗感觉。

我看完以后还跟一个导演要了剧照,居然说要采访她,虽然我不懂日语,哈,真有意思!我记得我是兴奋的,然后,除了兴奋还有新奇,激动,甚至骄傲、自豪。我觉得我能看这么好的电影、在这里看电影都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唯一的遗憾——我太瘦了,而那里的空调开得足,我整个过程中都在想发抖的样子。不过依然是美好回忆!

除了在上海影城看电影,我还在四川北路的一个古老影院看过电话。那个电影院太古老了,好像是叫群众电影院还是大众电影院。真的是非常旧了,老板说,那是三四年代的电影院,当时非常红火,现在要衰落了。我去的时候,觉得那的椅子好破,然后,从上到下,很陡,整个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真有古旧的味道。

不过,那天看电影也的好像没有几个人,我坐前排,后面也不过二三情侣,放的是容祖儿陈奕奕迅他们演的《神经侠侣》,是一部很普通的片子,但我也看得快乐。

这些都是记忆吧。

之后离开上海,到深圳,很长一段时间看碟片,在自己的办公室,租了一张又一张。我某天忽然发神经,就给深圳的各大影院发短信,他们听说我曾经做过电影杂志都非常有兴趣,邀我去看电影,于是先后去了金盾和嘉禾。两个电影院都不错。虽不一样。各有千秋。金盾是老的电影院,比较小而温柔,让人觉得一种家的感觉,就是不太张扬,比较烫贴人心。我在那看三场。前两场在顶楼看,后一场在下面,总的感觉就是非常精致,是特别安宁的那种——引导员都会非常耐心地指路,然后带你去找座位——如果你去晚了的话。他们要是自己想看,也是站着,这点非常让人敬重。

嘉禾是比较大的,我去的是第三放映厅。一个国产动画片(《红孩儿——大话西游记》)首映,只有媒体人,非常安静。我们看得过程都陶醉,没有人说话,然后感觉是——就是好象在欣赏艺术,而且是高雅的艺术,其实看的电影不过普通动画片,环境的因素,让人错觉看了非常了不得的东西。哈哈,环境也重要!除了看碟,我没有享受过如此静穆的地点——所以,非常难忘!

回想起来,自己看了这么多电影,关于电影还真有说不完的话题,比如时间,地点,人数多少,而今天之所以先讲了地点,主要感觉:一个人其实在哪看电影、能在哪看、希望在哪,都是由不得自己的,都是靠着一点缘分的,缘分决定了你选择这家电影院而不是那家电影院,不是吗?

朋友,你在哪家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