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态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先学会礼貌待人。
一个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的孩子,必定深受他人的欢迎,对他来说,人际交往并非难事。反之,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好,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礼貌的习惯很重要。
生活中,孩子不讲礼貌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见人不打招呼,不会礼貌用语,不懂得致谢,在公共场合吵闹等;此外,还有一些孩子用粗话骂同学,去别人家做客随便翻东西……此类行为,让他人不堪忍受。其实,孩子不懂礼貌与家庭教育或多或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首先,家长缺乏引导。在生活中,许多家长能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道谢等,但没有告诉他这样做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孩子缺乏目的性指引,自然不会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自身的行为缺乏说服力。如果家长平常不注意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对孩子而言,是强人所难。而如果家长自己有礼貌,家长互相之间有礼貌,之后要求孩子也这么做,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学会了。
第三,家长忽视了“礼貌”的重要性。孩子年龄尚小,分辨“对”、“错”的能力不够强。而家长们往往以为孩子说脏话、乱翻别人东西等都是一些小事情,不需要斤斤计较,只要孩子学习好,这些小问题都可以忽略。于是在生活中,这些家长对孩子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总持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恶劣。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不讲礼貌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探究自己是否有责任。对于孩子来说,礼貌的行为习惯是在家长长期的教育与熏陶下形成的。培养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礼貌的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在孩子面前骂人、说粗话,不争抢,给老人让座等,这些行为的影响远比语言更有力。孩子耳闻目睹家长礼貌的言行和举止,不但受到了熏陶,还会更加服从和尊重家长。
2.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讲一些礼貌言行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了解一些起码的礼貌言行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让孩子从小知道哪一种行为是有礼貌的,而哪一种行为是没有礼貌的。比如,在公共场合,安静是礼貌的,吵闹、奔跑是无理的;买东西的时候,排队是有礼貌的,反之就是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和举止,这样才能慢慢成为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3.注重孩子个人礼仪的培养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几个方面。 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等都要洗得千干净净。从仪态举止上来说,主要从站姿、坐姿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从谈吐方面来讲,要求讲话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喋喋不休或者东张西望;从衣着方面上说,要求干净、整洁、得体、不要皱皱巴巴。
4.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当孩子有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尽量用鼓励和表扬去强化他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嘴巴甜”的好处。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举止,尽量与孩子开诚布公地交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会让人不高兴的。让孩子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可以问孩子:“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感觉,建议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礼的语句,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5.让孩子学会做小主人
树立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客人来了,要打招呼问候。还可以让孩子请客人坐到椅子上,给客人倒茶、送水果等。孩子从他人赞赏的目光中意识到“礼貌”的好处,自然就更喜欢表现了。
6.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识
无论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都要教孩子讲究礼貌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7.让孩子在分析与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礼貌
分析、比较他人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没有礼貌的。
总之,孩子礼貌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家长有意识的监督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