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健康身体(1 / 1)

在独生身子女家庭中,最让家长们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的“吃饭”问题了。因担心孩子饿着,许多家长往往追着孩子满屋子喂饭,哄着、**着,想方设法让孩子吃上一口饭,而孩子一口饭含在嘴巴里,咀嚼半天都不想咽下去。如此往复,孩子、家长都疲惫不堪。

事实上,与其如此辛苦地让孩子吃饭,不如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的饮食习惯养成了,把吃饭视为“自己”的需求,家长也就不用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大费周折了。正如有人说的,优秀的素质立足于优良习惯的养成。同样,强壮的身体也要依靠健康的饮食习惯。

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全面。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许多孩子反而出现了营养不良的问题,造成孩子营养不良的原因就是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生活中,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1.随便浪费饭菜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中出现很多肆意浪费粮食的现象:家庭中许多未曾动过的营养菜肴被到进下水道;垃圾桶、废品袋中,躺着整包的面包、饼干……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的大人、小孩都见怪不怪,以为生活水平高了,浪费点没有什么大不了。这就导致了许多孩子一边吃饭一边掉饭粒,吃一半就“啪嗒”一声扔下饭菜跑去玩的现象发生。这一方面反映了孩子的教养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的极端不尊重。这对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是有害无益的。作为家长,应让孩子明白,浪费是不可取的,尊重我们的食粮,生活才能更加富足。

2.偏食和挑食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许多孩子遇到自己喜欢吃的猛吃,看到不喜欢的饭菜就摇头,有的一看见不喜欢的菜就会恶心、呕吐……孩子对食物的挑剔,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不全面,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

有医学研究证明:偏食、挑食,不爱吃蔬菜,只喜欢吃鱼肉的孩子,因为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成年以后容易患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可以说,不良饮食习惯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贻害终生。

3.对膨化食品爱不释手

薯片、雪饼、虾条这些膨化食品香、脆、酥、甜,孩子们越吃越爱吃,甚至将其作为主食。其实,膨化食品不但添加了大量的蓬松剂,更是高糖、高热、高脂食物的典型。吃得过多会破坏营养均衡,影响孩子正常进餐,妨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爱喝饮料

白开水淡而无味,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自然没有甜甜的饮料那么强。然而饮料虽好喝,却极大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1)甜饮料影响发育。儿童因为处在生长发育期,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就更大。但甜饮料里的糖分偏高,如果儿童从甜饮料中摄取过量的糖分,血液中的糖浓度一直在高水平状态,儿童就没有饥饿感,不能正常吃饭。这样势必给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带来障碍,从而影响孩子身心正常的发育。此外,各种饮料都含有糖分和大量电解质,进入胃里会与胃酸、消化酶等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不但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长期下去可致肾炎甚至肾衰。

(2)酸性饮料会使牙齿脱钙。市面上的大部分软饮料出于风味和防腐等需要,一般都是呈酸性的,处于牙齿脱钙的临界pH值在5.0以下,因此当饮料接触牙齿表面时会侵蚀牙面。孩子频繁地长时间饮用各种酸性饮料,能引起牙釉质表面的脱钙及硬度的降低。

孩子挑食、偏食,不愿意尝试新食物,导致营养不全面,影响了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专家分析,孩子挑食、偏食,归结起来与以下原因有关:

1.受大人的饮食习惯的影响

儿童时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饮食行为、饮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是模仿家庭中成年人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如果家中的大人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同样不良的习惯。

2.大人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挑食一味迁就

孩子爱吃什么,大人就给什么。不爱吃的食物即使营养再好,只要孩子不爱吃,家长也不会再坚持要他吃。时间一久,孩子变得任性起来,形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3.疾病及药物的影响

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寄生虫病、消化道疾病,某些元素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如锌和铁)缺乏是常见的引起食欲不振的主要原因。另外,患病期间服用各种药物及其副作用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

4.家长的强行压制

有的孩子偶尔挑食,过于坚持原则的家长要求孩子“守规矩”。孩子不爱吃青菜,家长硬要他吃下去,孩子吐出来,家长再喂进去。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边哭边吃,心情十分苦恼,最后造成对某些食物厌恶的心理。

如果发现孩子有挑食倾向,在他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就要加以调整。不然,时间过久,习惯就难以矫正了。

第一,要想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家长应注意言传身教,随时教给孩子有关食物和营养的知识。如在吃饭前,家长要主动、积极、耐心地向孩子逐一介绍各种饭菜的有关营养知识,激发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和好感,引发食欲。杂粮为优,偏食为忌;粗粮为好,淡食为利;暴食为害,慢食为宜;鲜食为妙,过食为弊……并且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品尝食品的味道、观察食物的颜色,点评和讨论饭菜的健康功效。

第二,吃饭前不要让孩子吃零食,更不要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饭前吃零食、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吃饭时挑挑拣拣,容易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第三,定时、定量、定点吃饭。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让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根据孩子的食量给予适量的饭菜,并坚持要求他们顿顿吃完。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多吃,也不能由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

定点吃饭,养成习惯。这需要从小开始。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在童车里,放在固定的地点喂,再大一点就可以在大椅子上放小凳子垫高,或给孩子准备一张可调高度的吧台椅,让孩子上餐桌与大人共同进餐。

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固定的用餐地点,而且要让孩子在吃完自己的饭菜后才能离开座位。这样坚持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形成一到吃饭时间就去找餐椅的意识和习惯,而不致养成追到哪儿喂到哪儿的不良习惯。

第四,教育孩子不要偏食。要想孩子不偏食,家长要有意识地口头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或“我最喜欢吃肉团了,真香”等,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食欲。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去尝以前不太爱吃的食物。如“我们来当小白兔吧,小兔最爱吃青菜萝卜了”,“看谁先让小鱼游到嘴边池塘里”,孩子越小,这种方式便越奏效。

如果孩子挑食、偏食已经形成习惯,家长也不要过于着急,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用强迫、惩罚、哄骗、说好话等消极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孩子偏食、厌食的现象,家长应该认真观察,针对具体情况分析,然后采取相对应的纠正措施。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有:

(1)避免大人的挑食习惯影响孩子。父母一定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不挑食,从而带动小孩合理进食。

(2)想方设法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不吃零食,少喝饮料,要定时进食,按顿吃饱。

(3)在孩子患病期间,饭食一定要做得清淡,多做流食,适宜小孩的口味。为了增进孩子的食欲,要尽量把饭做得好吃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味俱全,一种菜可以采用多种做法,再取上个好听的菜名,引起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而想吃,爱吃,多吃。

(4)孩子不喜欢吃某种食物,不用强迫孩子。实际上,只要家长加以教育和引导,孩子就能形成好的习惯。教育孩子对每一种食物都要吃,避免对于不爱吃的食物吃得少,爱吃的食物吃得多。

卫生习惯,个人素质的代码

随着社会整体卫生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卫生习惯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讲文明、有素质的基本标志之一。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个人卫生,常常衣冠不整,邋里邋遢,必定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以致影响今后的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企业家与外商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并很快通过洽谈,基本达成意向,准备第二天签约。洽谈休息时,企业家陪外商到厂区参观,参观时,这名企业家像在家里一样随口吐痰。随地吐痰在企业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却给外商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外商认为,不讲文明,如此随便,怎么能做好大事呢?第二天,外商决定放弃签约。企业家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

事实上,正是因为企业家不讲卫生,导致他失去了一个大项目,失去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习惯都是一天天、一年年养成的,可以说是日积月累,有的甚至是在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难以改变,不讲卫生的习惯同样如此。

卫生习惯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是否讲究个人卫生,不但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文明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体现孩子的个人素养,还是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首先,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减少一些皮肤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体质较弱,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讲卫生的孩子,身体一般会更加健壮。

其次,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让孩子的心情保持愉悦的状态。如果孩子整天脏兮兮、邋里邋遢的,自己的脏衣服、鞋袜堆积如山,书本、玩具随便乱放。因为混乱,导致孩子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心情烦躁不堪。相反,一个讲究卫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神清气爽,也促进了良好情绪的滋生。

最后,整洁的服装能使人自尊心增强,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往往比较自信。因为他们从镜子中看到的自我形象是让自己满意的。在自我认可的情况下与人交往,孩子自然自信心倍增。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他很可能从他人那里感觉到嫌恶与不友善,这将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总之,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影响到孩子的现在,还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儿童时期是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培养,能让孩子受益终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要想让孩子做到干干净净每一天,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

一位妈妈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些新变化,他比以前爱干净了。以前,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不太重视个人卫生,就连饭前洗手、睡前洗漱这样的小事都要父母叮嘱。如果没人盯着,他就马虎完事。可是,最近孩子变了。妈妈问他:“为什么爱整洁了?”孩子说:“因为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讲卫生和讲环保的故事,而且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手放在显微镜下面观看。这让我认识到,不讲卫生、不懂环保的人简直就是野蛮人。”

可见,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才能树立起孩子讲卫生的意识。因此,家长应从小给孩子灌输卫生意识。

2.让孩子保持身体卫生

家长应从小要求孩子勤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勤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持个人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

3.应要求孩子保持仪表整洁

家长应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鞋带是否系好了,头发是否整齐。让孩子了解,关注自己的仪表是素养高的表现,不关注自己仪表的孩子会让人看不起。

4.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

作为家长,从孩子3岁起就应该培养其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到5岁时孩子应该已经养成了这一习惯。家长要帮助孩子巩固这一习惯,并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洗手时,应先浸湿,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后冲洗干净,最后用毛巾擦干。家长可以给孩子作好示范,让他们模仿。为了让孩子记住正确方法,家长可故意在洗手时不抹肥皂,洗完后问孩子错在哪儿或进行“看谁的手洗得干净”的比赛,以此来促进孩子认真洗手。

5.要求孩子保护好牙齿

家长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并且养成固定的习惯。

6.让孩子养成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

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孩子不仅要在家里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家长要让孩子随身携带纸巾,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让孩子时刻谨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7.家长要多督促、检查

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成人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与巩固。有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头或咬指甲,这样容易得肠道类传染病,类似这样的习惯是有害的,应督促孩子改正。

当然,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定的耐心。做到用爱心督促孩子的成长,用耐心关注孩子的健康。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