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心灵手巧”,这句话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不难发现,但凡“心灵者”一般都“手巧”;反之,“手巧者”也必“心灵”。不光在中国有这种说法,在外国同样也有类似的说法。国外一位从事脑科学研究几十年的专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智能在他的手指尖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人的活动是受大脑支配的。而双手其实就像是大脑的“老师”。因为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当人用手进行操作活动时,在手和脑之间就进行着不断的信号传导:手的活动的各种细节不断传输到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不断地指挥、纠正、改善手的操作。如果手是在进行一种比较复杂的、创造性的工作,那就需要大脑进行多方面的智力活动。这样,练巧手和长智能就获得了相互促进的可能性。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巧,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美国有一个名叫维尼夫雷特的小女孩,3岁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他的诗文就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并博得了好评。这些应归功于她的母亲斯托娜夫人的教育有方。斯托娜夫人在介绍她教育女儿的经验时说道:用纸和布制作物品等运用手指的游戏,对发展孩子的能力是有效的。她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教女儿做玩具衣服和简单的刺绣,用纸或手帕教孩子折各种物品、形体,用泥巴捏制小玩意儿,学习剪纸、刻花、编织等以及进行一些书写技能的练习。她说,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是会有很大收益的。
除了斯托娜夫人采用的方法外,还有许多活动双手的游戏。例如,玩沙子、抛接石子、剥豆荚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伸、屈手指,闭上眼扣扣子,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摆弄七巧板等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精细的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递;搭积木、捏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孩子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很多妈妈都不喜欢孩子在地上爬,怕弄脏衣服,其实要刺激右脑,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从小就训练爬行,这对小孩长大后的平衡感及运动都有帮助。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发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就是因为手的实践作用。大脑的发达、思维的开拓、创新思维的出现都要通过手去实现。要产生创新思维,就是要不断去实践,而且是要通过自己双手的真正实践。由于现在的学生动手少,所以创造性思维就少了。因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强调手的机能训练已是当务之急。特别要在中小学生中强化手的训练,要让他们多用手来开发他们的无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