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要你有理,并且能够把自己的道理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对方在仔细思考之后,就会接受你的建议,而你也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汉朝的关内侯鄂君,就是因为据理力争才说服了满朝文武,为刘邦解决了难题。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在这个时候,群臣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关于席位的高低先后又引起了争论。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多,他应当被排在第一位。”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关内侯鄂君揣摩出了刘邦的意图,就挺身而出,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高兴无比,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群臣一听,觉得有理,也就不再为此事而争吵,接受了刘邦的安排。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但内心仍希望萧何能够排在第一。这样,自然会引起群臣不满,而刘邦又讲不出什么道理来,难以服众。
鄂君却不同,他从刘邦多次遇难,多亏有萧何力保说起,得出了一百个曹参也不抵一个萧何的结论。群臣都是明事理的人,听了他的话,自然会觉得有理,也就会接受他的建议,听从刘邦的安排。
因此,在说服别人时,如果自己师出有名,且名正言顺,那么不妨说出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你的说服目的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