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说服他人,自己也必须先整理出一个明确的印象。通过自己对该“印象”的描述,让对方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
有一次,柯维突然同时接到两家研习机构的演讲邀请函,一时之间,他无法作出决定。但在分别和两位负责人洽谈过后,柯维选择了其中一家。在这里,我们不妨称这两家机构为A和B。
通过电话,A机构的邀请者是这样说的:“请先生不吝赐教,为本公司的管理者传授一些说话的技巧。由于我不太清楚您所讲演的内容是什么,所以不好提什么建议,就请您自行斟酌吧。人数大概不超过100人……万事拜托了!”
这位邀请者说话时平淡无力,缺乏热忱。给人的感觉是一副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热情,也让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而B机构的邀请者则是这样说的:“恳请先生不吝赐教,传授一些增强中小管理者说话技巧的诀窍。与会的对象都是拥有50名左右员工的企业管理者,预定听讲人数为70人。因为深深体悟到心意相通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部属看上司脸色办事的传统陋习早已行不通。因此,此次恳请先生莅临演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所有与会研习者明白,不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人,是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希望演说时间能控制在两个钟头左右,内容锁定在:一、学习说话技巧的必要性;二、掌握说话技巧的好处;三、说话技巧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带给大家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万事拜托了!”
在这次电话中,柯维可以感觉到B机构的邀请者明快干练、信心十足,完全将他的热情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了对方。
为什么A、B两机构的邀约电话,给柯维的感受竟然存有这么大的差异呢?A公司的邀请者既没明确地提示他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清楚交代听讲人数,让他如何决定演讲内容呢?对此,柯维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相较之下,B机构的邀请者,在柯维还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就为他解答了所有的疑问。因此,柯维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置身讲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能够想象出参加者的表情以及自己该讲述的内容等。显然,这种邀请方式很容易带给受邀者好感,充分显示出B机构的邀请者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能力。不用说,柯维自然是欣然前往B机构演讲了。
以上这个例子,清楚说明了不给对方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是难以成功说服他人的。为了说服他人,自己也必须先整理出一个明确的印象。通过自己对该“印象”的描述,让对方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如果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印象,怎么可能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来打动对方,激起对方行动的欲望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印象具体化呢?首先,必须牢牢记住说服的最终目的与首要目标。具体而言,你必须让对方明了,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最好等等。只要能有条不紊地交代清楚,就能够完美地建构出能贯穿说服过程的基本思路。有了基本的思路,就能够保持说服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自然也就备齐所有劝说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