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让你与对方格外亲近(1 / 1)

超级说服力 马 丽 572 字 1个月前

有一位中学教师,工作认真积极,待人真诚,关心学生,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喜欢。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很聪明的男同学,升初中时,他的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三。可是在期末考试中,他却落到了第27名。这位老师怎么也找不出这位同学退步的原因。后来,在一次家长访谈中,他了解到了这位学生退步的原因。

原来,这个学生有尿床的毛病,为这事他觉得很羞愧,再加上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当,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这个问题很棘手,如果只是劝说,会让这位学生更难堪,心理压力更重。但如果放手不管,让这位学生自己消化,可能会就此将他耽误了。这位老师想了很长时间,并翻阅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好办法。

放学后,这位老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小树林里,这里很安静,特别是放学后,很少有人经过。老师先跟他聊了一些班里的杂事以及他父母的工作,然后问道:“我听你父母说你会尿床,这是真的吗?”

听到这句话,学生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老师微笑着看着他,并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专家们说了,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

见学生仍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并且,老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尿过床。”说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真的?”学生抬起头,很惊奇地望着老师问道。

“怎么不是,而且一直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这样。”学生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师生俩你一言我一语,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此时,他们已没有师生之别,就好像是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啊,到了15岁就自然不尿床了。”老师装着是在回忆,慢慢地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学生掰着手指,认真地算了算说:“我今年13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

“那当然!”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因此,你不必为这件事烦恼。”

当他们从小树林走出来的时候,学生已完全没有了压力,不住地说呀笑呀,蹦呀跳呀。

后来,在家长、老师的默契配合下,那位学生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摆脱了困境,学习也大有长进。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以“同病相怜”为突破口,使学生跟自己的心贴近,然后,再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劝说,使其接受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这位老师最终解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时,不妨也运用这种办法,先消除对方的难堪心理,然后再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