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属于物质范畴,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而“无”则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代表天地万物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即相生理论。
战国时期,在宋国北边的边塞有一个叫塞翁的人,他很善于推测人事吉凶祸福。
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从马厩里逃跑了。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慰问塞翁,而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邻人以为塞翁过于难过了:丢了马明明是件坏事,哪来的好事呢?
数月后,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
邻居们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
这一次,塞翁反而皱着眉头对大家说:“没有任何付出,就得来这匹骏马,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邻人又迷糊了:白得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好事,哪来的坏事呢?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塞翁的儿子骑着这匹骏马出外游玩,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赶来塞翁家,劝他不要太伤心了,没想到塞翁平静地说:“没关系的,虽然我儿子的腿摔断了,但说不定这是件好事呢!”
邻居们认为塞翁可能是伤心过头,脑筋都不清楚了: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好事呢?
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由于胡人非常剽悍,大部分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而塞翁的儿子由于腿部残疾,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直到这时,邻居们才领悟到塞翁之言中所隐含的智慧。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是相互转化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成好事,同样好事也可能会转变成坏事。这与老子的相生论一致。
比尔克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在冬季的一次征兵中,被条件最艰苦、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征去服役,这让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感觉很懊恼:他的志向根本就不在此,他也觉得自己很倒霉,要去受罪。
负责征兵的军官看到比尔克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开导他说:“孩子,不要担心,也不必害怕。你到海军陆战队将有两次机会,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如果你分到内勤部门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比尔克听了军官的话,更是担心不已,嘟囔着说:“那还有可能被分到外勤部门呢!”
军官说:“那也没关系啊,你同样有两个机会啊: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留在美国本土,那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比尔克带着一脸无奈,接着问道:“那如果我被分到国外,该怎么办呢?”
军官笑了笑:“那还是有两个机会啊:一个是分到和平友善的国家,一个是分到战乱冲突的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这位年轻人越听越疑惑,不禁用手挠了挠头,说:“可是万一被分到了战乱冲突的地区,那该怎么办啊?”
军官说:“你同样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平安归来,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安全回来,那你现在不就是自寻烦恼吗?”
比尔克还是很担心,停顿了一会说:“那我要是不幸受伤呢?”
军官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伤势无大碍,可以复原;一个是没有保住性命,救治无效。如果你的伤势无大碍,那就福大命大了。”
比尔克听得胆战心惊,最后问:“那万一救治无效呢?”
军官笑了笑,拍了拍比尔克的肩膀,对他说:“孩子,你真的是庸人自扰啊,现在你还没有入伍,就有这么多的担心。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还是有两个机会供你选择:一个是你冲锋陷阵为国而亡,那你就成了为国捐躯的英雄;一个是你临阵想要脱逃而不幸遇难,那你就成了胆小怕事的狗熊。我想,在这两者中,你肯定会选择前者了,既然是英雄,那你还有什么可怕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问题时,总是看到问题的一面,要么是好,要么是坏。其实,世间事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因为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不过,好机会中,常常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常常隐含着好机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它。
若是用悲观消极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好机会也会变成坏机会;若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
古代有一位有勇有谋的大臣,他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这是件好事”。
一天,国王在金銮殿里擦拭宝剑时,不小心将自己右手的小指头给割断了。那位智慧的大臣闻讯立即赶到宫殿,看到国王正在包扎那只鲜血淋漓的手指,这时,智慧的大臣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这是件好事。”
国王听到这番话顿时勃然大怒,并下令将这位出言不逊的大臣关入大牢,此时智慧的大臣也没有惊慌,他在离开之前,还幸灾乐祸地说道:“这是件好事。”
几个月后的一天,国王带着众位大臣来到森林狩猎,由于国王全神贯注地追逐于一只羚羊,竟无意间穿过了国界,追逐到了食人族的地盘。食人族将国王和随从的大臣们都抓起来,其中一个巫师决定用国王的血来献祭。
正要举行祭礼时,巫师却发现国王左手少了一根手指。按照食人族的规矩,肢体不健全的人是不能用来献给祖先的。
所以,当即将国王逐了出去,而那些和国王一起被抓的大臣们却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九死一生的国王回到宫中,想起当初他受伤时,那位智慧大臣的话——“这是件好事”,国王恍然大悟,连忙吩咐下去马上将智慧大臣从大牢里释放出来。
国王为在这几个月中对智慧大臣的怠慢而深表歉意。而智慧大臣还是那句:“这是件好事。”
国王疑惑地问道:“我把你关了这么久,对你来说,这也是件好事吗?”
智慧大臣笑着回答道:“这当然是件好事了。如果我不在牢里,一定会陪您一起去狩猎的,那么我今天也就不能站在这里了。”
在好事中,有坏的因子;在坏事中,也有好的契机。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事中,国王的手指被割断了,这让他幸免于难;而智慧大臣由于被关了起来,这也让他逃过一劫。
人生在世,若把追名逐利、出人头地视为奋斗目标,那么生活便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在某天的某一时刻,当我们品尝着手中香醇的咖啡,回首过去时,才会发现自己当初有多少的错误,但错与对之间,也是相生的,有错必有对,有对必有错。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在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因为万物轮回,皆于人心,错与对、成与败、悲与喜,皆藏于相生理论之中。
所以,无论遇到福还是祸,我们都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矛盾时,要懂得怎样平衡,如何释然,这便是人生之道。
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痛苦与快乐,悲伤与喜悦,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和事情结果的好坏所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其实,很多时候,悲喜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
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到痛苦、悲伤,有人却感受到快乐;有人会临阵退缩,恐惧不安;有人却能勇敢面对,泰然自若。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是残酷的,而正因为它的残酷,才更精彩、更美丽。自我调控能力强的人在遇事时,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即使心中有疑虑、有担心,也能及时地调节自我,让自己重新振作,这样一来,悲伤、惆怅等消极情绪自然会远离他,围绕他的只会是喜悦和轻松。
成功的人都是敢于正视现实、勇于与现实做斗争的人,他们都走过一段悲喜交加的艰辛之路,也都有一部血与泪交织着的奋斗史。只有在悲苦的钢丝和失败的砧铁上不断锤炼,才能锻造出钢铁一般的品质。其实,正视现实,最重要的是要正视悲伤、挫折、苦难和失败。
指望改变现状而让自己摆脱悲伤,这只能是幻想;指望改变别人而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是不可靠的,弄不好还会陷入更消极的情绪中。只有你自己才能无条件地听你调遣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能调节,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负责,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提醒自己:你要改变的、你能改变的,只是你自己。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化恐惧为勇敢,化悲愤为乐观,运用反向心理调节,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从而享受喜乐人生。
心理学认为,人对好坏、福祸和自我评价来自价值选择,当消极的情绪困扰你的时候,你应当改变原来的价值观,学会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积极调节和改变自我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就会使你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其实,很多时候,悲喜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